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保险业需具备“硬核”实力

发布时间:2019-04-16 14:56:00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付习习

按照今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上海要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任务目标已经迫近。在不到两年的冲刺期内,保险行业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板块,应如何发力助攻?

近日,由上海保险学会和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联合主办的“保险助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专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及业内人士就推进保险要素市场建设,加速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建设,实现保险行业在税收、制度和行业规范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等建言献策。

保险科技应成突破口

“我们的保险科技有较大的发展机会,保险行业是我们金融的突破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力方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费方域教授指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全国配合,举全国之力,同时也需要国际资源的参与。”

费方域进一步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首先,把上海现有的金融机构激活,提高运行效率,助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其次,吸引新的动能,集聚更多的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和创业企业,提升金融竞争力的同时,形成金融创新生态链;第三,借助上海自贸区这个平台推出更多制度创新,例如在监管方面就可以尝试“监管沙盒”,推动保险科技等更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通过国内外对比指出:“金融还是要落在企业的资产端,金融要带动实体经济,比如金融科技等,而不能再出现金融套利的创新。参考离岸美元的蓬勃发展,我们的再保险发展将会是一个突破口。”并且对此提出了六点行业发展建议。

“首先,当前保险产品仍不够丰富,亟待建立正确的价格机制。保险的核心是通过设计合理的保费展开业务,继而开拓市场,但目前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并不合理,存在泡沫、扭曲的问题。其次,需开发、设计多层次资本市场,化解保险流动性不足的困境。流行性事关开展金融服务的成本,亟须通过提升保险产品质量来改善。第三,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完善,保险核心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险企应该给大多数老百姓提供‘入场’的机会。第四,信息不对称正在加强,险企需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行业良性竞争,而非只关注如何获客。第五,需多方面防范道德风险。对企业来说,经营行为需要守住道德底线,不能一切向‘钱’看。对消费者来说,打破刚兑势在必行,否则金融机构只能通过期限错配、资金池业务来实现绝对收益,‘拆东墙补西墙’的风险将无法杜绝。”孙立坚进一步指出,“最后,金融业要创造真正的价值,既不是通过加杠杆降低融资成本,也不是通过时间差在风险交换过程中获得利润增长,而是‘回归本源’,通过做好消费端的业务搞活实体经济。”

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体制

上海保险学会秘书长赵雷在会议致辞中表示,行动计划提出要设立“一带一路”再保险承保共同体及营运平台,目前来看,这一块在税务安排上与国际惯例仍然存在差距,“再保险业务的发展其实和支持政策有‘强关联’,我们期待税收方面上海能对标一流,真正有所突破。”

在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吴忠东看来,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保险业需具备“硬核”实力。上海需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体制,“尤其是再保险这一领域,上海要尽快形成优势。”

对此,来自安达保险有限公司的谷学斌及郑波建议,“上海要增加对优秀金融机构、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就要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比如简化税制、降低税负,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再保险的交易成本可不可以更低?希望出台一些特许的税收支持和资本的补充。”

同样以税收为关注点,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保险学院常务副院长徐爱荣指出:“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可在多方面进行尝试。首先,上海再保险行业发展并不快,可尝试再争取一些政策支持。以财税政策为例,目前金融业增值税率为6%,而纽约、伦敦、新加坡乃至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增值税率均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加之国内企业所得税率为25%,且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达45%,在此背景下,上海建设再保险中心,难度很大。”徐爱荣表示,当前政府提出减税降费,上海保险业可结合自身情况,与监管部门协商,有的放矢地争取一些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