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合理运用科技赋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19-06-04 11:59:55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刘皓宇

传统的风险管理受制于技术,往往更多的与合规工作放在一起。随着当前业务多元化,保险公司的运营越来越强烈的要求风险管理能够前置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的选择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想法事实上要求风险管理回归其在管理中的本源,有助于通过一个相对客观独立的视角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业务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更可以前瞻性的分析这些不确定性对于企业业务与财务等关键领域的影响,从而更为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

实际操作中,而要依托于保险行业实际经营的具体诉求,与新的科技手段实现有机整合,形成体系化的智能风控管理平台或工具。具体而言,对险企来说,有如下几方面的诉求。

信息获取

(一)提升深度广度。将人工操作转换为保险科技手段下的非人工操作。传统上的风险管理系统和目前适用的机器人RPA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这种转换的核心在于降低每一次风险信息的时间成本。在有效工作人天固定的前提下,可以显著增加风险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全面风险侦测和探查成为可能。

(二)整合多样来源。传统保险行业风险控制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于内部财务、业务和合规信息,由于数据管理能力的局限,通常以整合加工后的统计信息为主。随着云技术(主要是私有云或者混合云)的引入,可以打通内部数据管理,并且在更细的颗粒度层面实现数据整合。同时也可以将非结构化的数据。例如市场动态、公司运营指标、客户群体变动趋势等纳入到整体的风险数据体系中,从而从更为全面的视角审视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分析推演

(一)实现场景化的分析。既往国内典型的风险分析平台核心在于汇总来自各个渠道和媒介的风险信息,能够实现比较基础的仪表盘。典型的方式是将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以偿付能力视角进行展现。这种分析方式虽然比较直观地解决了核心的监管问题,但受制于其过于简单的数据结构和低效的运算能力,对于具体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实际上帮助非常有限。例如无法对于重大产品投放、投资策略调整及新渠道铺设等公司经营的关键决策进行高效快捷的分析运算。通过将各类风险计算引擎形成内部应用并部署到公司风险管理系统或平台之上,基于前述的风险数据平台,在前端由操作人员根据其实际分析的场景需要进行调用,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风险管理独立、客观和高效的分析。

(二)纳入非结构化模型。我们前面提到风险管理未来可以获取海量的内外部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的分析无法基于传统的现金流导向的财务分析模型,而需要基于大数据技术,形成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模型(例如关系网络、知识图谱等)。其分析模式和规则会随着数据的变化不断迭代。既往在固化的且局部化的风险合规内控系统上不可能实现这些能力。

(三)动态的多维度分析。既往保险公司进行的风险分析主要是基于偿付能力视角静态计算,并结合若干确定性的情景分析(主要基于监管要求)。部分较为先进的公司尝试引入一些随机的经济情景,其风险维度非常有。受制于算力和数据基础的问题,只能以较高的时间和人工成本局部性实现对于未来风险宇宙的探索。随着新技术引入,更为广泛的风险情景设定,以及与计算引擎之间更为高效的互动成为可能。

上述都是当前典型风险管理运用科技提升其信息化能力过程中面临的典型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都有了一定的解决方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其初衷都不是单纯的技术视角,其理念都在于将风险管理工作做深做实。因此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依托于前面论述的信息获取和分析推演能力,但我们也需要关注其与业务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将风险分析和研判的结果更为高效直观的反馈到业务经营中,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

因此,在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科技赋能的过程中,在充分吸取最新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审慎考虑。

定位合理

首先,风险管理部门是相关科技研发的驱动者,内外部技术部门或企业是协助方。根据哪些具体管理需要,在什么时间什么领域引入什么技术,应由风险管理部门主导。不少保险公司一谈到保险科技,往往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有IT或者科技部门牵头,这种想法事实上还是一种通过技术视角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际由于脱离了具体的管理环境和业务场景,花了大价钱进入的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保险公司在风险管控过程中要把对外获取和自行研发有机结合起来。保险公司自身的主营业务不是高科技研发,需要有针对性的获取和整合外部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对于特定的经营需求,需要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针对性的研发。例如:人身险公司在进行基于大数据的反欺诈过程中,需要结合外部成熟的模型工具,也需要结合自身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二次开发和数据重构。

与经营管理有机整合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因此,风险管理的作用大小依托于其与业务的互动程度。传统上的风险管理信息化是宏观层面的静态监测,其输出主要针对高层和监管,由于在信息颗粒度和时效性的缺陷,并不具备与具体业务过程的互动基础。随着保险科技手段的引入,这种技术上的壁垒会逐步被打破。但是否能够在管理上完善配套的机制,并明确公司各个部门(甚至是所有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保险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的环境中真正扮演有效的管理角色,需要依靠完善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设计。


合理运用科技赋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6-04

□刘皓宇

传统的风险管理受制于技术,往往更多的与合规工作放在一起。随着当前业务多元化,保险公司的运营越来越强烈的要求风险管理能够前置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的选择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想法事实上要求风险管理回归其在管理中的本源,有助于通过一个相对客观独立的视角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业务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更可以前瞻性的分析这些不确定性对于企业业务与财务等关键领域的影响,从而更为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

实际操作中,而要依托于保险行业实际经营的具体诉求,与新的科技手段实现有机整合,形成体系化的智能风控管理平台或工具。具体而言,对险企来说,有如下几方面的诉求。

信息获取

(一)提升深度广度。将人工操作转换为保险科技手段下的非人工操作。传统上的风险管理系统和目前适用的机器人RPA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这种转换的核心在于降低每一次风险信息的时间成本。在有效工作人天固定的前提下,可以显著增加风险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全面风险侦测和探查成为可能。

(二)整合多样来源。传统保险行业风险控制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于内部财务、业务和合规信息,由于数据管理能力的局限,通常以整合加工后的统计信息为主。随着云技术(主要是私有云或者混合云)的引入,可以打通内部数据管理,并且在更细的颗粒度层面实现数据整合。同时也可以将非结构化的数据。例如市场动态、公司运营指标、客户群体变动趋势等纳入到整体的风险数据体系中,从而从更为全面的视角审视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分析推演

(一)实现场景化的分析。既往国内典型的风险分析平台核心在于汇总来自各个渠道和媒介的风险信息,能够实现比较基础的仪表盘。典型的方式是将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以偿付能力视角进行展现。这种分析方式虽然比较直观地解决了核心的监管问题,但受制于其过于简单的数据结构和低效的运算能力,对于具体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实际上帮助非常有限。例如无法对于重大产品投放、投资策略调整及新渠道铺设等公司经营的关键决策进行高效快捷的分析运算。通过将各类风险计算引擎形成内部应用并部署到公司风险管理系统或平台之上,基于前述的风险数据平台,在前端由操作人员根据其实际分析的场景需要进行调用,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风险管理独立、客观和高效的分析。

(二)纳入非结构化模型。我们前面提到风险管理未来可以获取海量的内外部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的分析无法基于传统的现金流导向的财务分析模型,而需要基于大数据技术,形成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模型(例如关系网络、知识图谱等)。其分析模式和规则会随着数据的变化不断迭代。既往在固化的且局部化的风险合规内控系统上不可能实现这些能力。

(三)动态的多维度分析。既往保险公司进行的风险分析主要是基于偿付能力视角静态计算,并结合若干确定性的情景分析(主要基于监管要求)。部分较为先进的公司尝试引入一些随机的经济情景,其风险维度非常有。受制于算力和数据基础的问题,只能以较高的时间和人工成本局部性实现对于未来风险宇宙的探索。随着新技术引入,更为广泛的风险情景设定,以及与计算引擎之间更为高效的互动成为可能。

上述都是当前典型风险管理运用科技提升其信息化能力过程中面临的典型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都有了一定的解决方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其初衷都不是单纯的技术视角,其理念都在于将风险管理工作做深做实。因此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依托于前面论述的信息获取和分析推演能力,但我们也需要关注其与业务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将风险分析和研判的结果更为高效直观的反馈到业务经营中,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

因此,在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科技赋能的过程中,在充分吸取最新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审慎考虑。

定位合理

首先,风险管理部门是相关科技研发的驱动者,内外部技术部门或企业是协助方。根据哪些具体管理需要,在什么时间什么领域引入什么技术,应由风险管理部门主导。不少保险公司一谈到保险科技,往往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有IT或者科技部门牵头,这种想法事实上还是一种通过技术视角解决问题的思路,实际由于脱离了具体的管理环境和业务场景,花了大价钱进入的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保险公司在风险管控过程中要把对外获取和自行研发有机结合起来。保险公司自身的主营业务不是高科技研发,需要有针对性的获取和整合外部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对于特定的经营需求,需要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针对性的研发。例如:人身险公司在进行基于大数据的反欺诈过程中,需要结合外部成熟的模型工具,也需要结合自身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二次开发和数据重构。

与经营管理有机整合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因此,风险管理的作用大小依托于其与业务的互动程度。传统上的风险管理信息化是宏观层面的静态监测,其输出主要针对高层和监管,由于在信息颗粒度和时效性的缺陷,并不具备与具体业务过程的互动基础。随着保险科技手段的引入,这种技术上的壁垒会逐步被打破。但是否能够在管理上完善配套的机制,并明确公司各个部门(甚至是所有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保险科技手段广泛运用的环境中真正扮演有效的管理角色,需要依靠完善科学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设计。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