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2019年上海市IDI收入将超10亿

保险助力建筑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06-19 14:20:1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付习习】6月15日,由上海市保险学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IDI&TIS高峰论坛在沪举办,来自政府部门、保险机构、TIS机构、相关高校等近200名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了IDI&TIS模式在我国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行业的积极推动下,建设工程潜在缺陷保险(IDI)和质量风险管控机构(TIS)在国内取得了长足发展。上海的IDI在国内起步最早,2012年首次进行了IDI项目试点,2016年开始试行,2019年率先在全市住宅范围内实行IDI制度。经过近8年的试点,IDI&TIS在上海已经落地生根,预计2019年上海市IDI的收入将超过10亿,覆盖400余个项目,为10万多居民提供约1200亿元的风险保障。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认为,IDI&TIS制度既是发挥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服务我国建筑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优化城市建设治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工具,更是保险机制全面融入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制度创新。

上海市保险学会会长张渝表示,IDI在当前社会治理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通过市场行为分担政府市场管理职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二是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提升了工程质量;三是解决了小业主的后顾之忧,化解了社会矛盾。

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峰发表了题为“保险助力建筑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从IDI在我国的发展情况、IDI的典型做法和意义、IDI面临的问题和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李峰指出,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工程质量保险。而在此之前,全国多个省市已经开展了试点工作,IDI模式得到了各地的广泛认可,虽然试点效果各地有差异,但在上海、北京两大城市及中国银保监会的推动下,IDI&TIS的推行已然是大势所趋。

谈及IDI在上海的典型做法,李峰表示,上海IDI全面接轨了国际标准,具备完善的制度框架,将政府推动、风控机制、保险保障形成有机整合,全面提升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保险公司按照统一的保险条款、统一的保险费率、统一的保险服务、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承保;保险公司聘请TIS机构对住宅工程进行全流程管理,并建立了费率浮动机制。典型的做法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引入了商业保险替代物业保修金,保障范围不变,但保障金额和年限大大提高,为物业工程提供充足的保险保障,减轻了建设单位的负担。二是引入了TIS机构,推动监理企业转型为TIS机构,为工程提供风险管理等服务。TIS机构仅对保险公司负责,不仅解决了监理久遭诟病的独立性问题,还推动了监理业务的转型;三是引入了保险公司服务社会的功能,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极大地缓解了政府部门直接面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局面。

而在谈及IDI面临的问题时,李锋指出,虽然IDI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IDI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尚未得到各方的充分认识,发展受到制约;二是部分外部条件限制了IDI的发展,比如TIS机构数量不足,投资管理体制等也急需改革;三是建设工程质量数据缺乏,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则保险费率会有偏差。李峰建议,首先,应在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明确IDI的法律地位,支持IDI模式的复制和推广;其次,保险行业应与住建部门、财税部门等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完善IDI的制度框架;最后,应推动数据公有云的模式,由政府部门统筹,发挥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第三方平台的作用,保险机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可共享建筑工程风险和保险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推动IDI的发展。

论坛同期举办了同济IDI&TIS研究中心的启动仪式。据悉,同济IDI&TIS研究中心是经同济大学批准,由同济大学管理学院和上海同济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旨在IDI&TIS领域开展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的学术机构,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IDI&TIS领域学术探索的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表示,希望通过搭建IDI&TIS高峰论坛和建立同济IDI&TIS研究中心,联合各主体单位,提供良好的合作交流环境,协同进步。


pc版

2019年上海市IDI收入将超10亿

保险助力建筑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6-19

【记者 付习习】6月15日,由上海市保险学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IDI&TIS高峰论坛在沪举办,来自政府部门、保险机构、TIS机构、相关高校等近200名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了IDI&TIS模式在我国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行业的积极推动下,建设工程潜在缺陷保险(IDI)和质量风险管控机构(TIS)在国内取得了长足发展。上海的IDI在国内起步最早,2012年首次进行了IDI项目试点,2016年开始试行,2019年率先在全市住宅范围内实行IDI制度。经过近8年的试点,IDI&TIS在上海已经落地生根,预计2019年上海市IDI的收入将超过10亿,覆盖400余个项目,为10万多居民提供约1200亿元的风险保障。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认为,IDI&TIS制度既是发挥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服务我国建筑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优化城市建设治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工具,更是保险机制全面融入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体系,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制度创新。

上海市保险学会会长张渝表示,IDI在当前社会治理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通过市场行为分担政府市场管理职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二是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提升了工程质量;三是解决了小业主的后顾之忧,化解了社会矛盾。

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峰发表了题为“保险助力建筑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从IDI在我国的发展情况、IDI的典型做法和意义、IDI面临的问题和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交流分享。李峰指出,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工程质量保险。而在此之前,全国多个省市已经开展了试点工作,IDI模式得到了各地的广泛认可,虽然试点效果各地有差异,但在上海、北京两大城市及中国银保监会的推动下,IDI&TIS的推行已然是大势所趋。

谈及IDI在上海的典型做法,李峰表示,上海IDI全面接轨了国际标准,具备完善的制度框架,将政府推动、风控机制、保险保障形成有机整合,全面提升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保险公司按照统一的保险条款、统一的保险费率、统一的保险服务、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承保;保险公司聘请TIS机构对住宅工程进行全流程管理,并建立了费率浮动机制。典型的做法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引入了商业保险替代物业保修金,保障范围不变,但保障金额和年限大大提高,为物业工程提供充足的保险保障,减轻了建设单位的负担。二是引入了TIS机构,推动监理企业转型为TIS机构,为工程提供风险管理等服务。TIS机构仅对保险公司负责,不仅解决了监理久遭诟病的独立性问题,还推动了监理业务的转型;三是引入了保险公司服务社会的功能,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极大地缓解了政府部门直接面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局面。

而在谈及IDI面临的问题时,李锋指出,虽然IDI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IDI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尚未得到各方的充分认识,发展受到制约;二是部分外部条件限制了IDI的发展,比如TIS机构数量不足,投资管理体制等也急需改革;三是建设工程质量数据缺乏,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则保险费率会有偏差。李峰建议,首先,应在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明确IDI的法律地位,支持IDI模式的复制和推广;其次,保险行业应与住建部门、财税部门等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完善IDI的制度框架;最后,应推动数据公有云的模式,由政府部门统筹,发挥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第三方平台的作用,保险机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可共享建筑工程风险和保险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推动IDI的发展。

论坛同期举办了同济IDI&TIS研究中心的启动仪式。据悉,同济IDI&TIS研究中心是经同济大学批准,由同济大学管理学院和上海同济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旨在IDI&TIS领域开展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的学术机构,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IDI&TIS领域学术探索的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表示,希望通过搭建IDI&TIS高峰论坛和建立同济IDI&TIS研究中心,联合各主体单位,提供良好的合作交流环境,协同进步。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