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团山村:一个移民村的脱贫样本

发布时间:2019-07-25 16:01:03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中国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 于晗】

2013 年 11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围绕如何脱贫,习近平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入手,2015年又提出坚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现精准脱贫。

时至2019年,“五个一批”工程已经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结成了丰富的硕果。

6月26日,中央行业类媒体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河北保定市。《中国保险报》记者来到狼牙山脚下的易县西北乡团山村,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践行“四力”。两天的共同生活与促膝交谈,记者切身感受到了一个山村七十年从“穷山”到“致富山”的沧桑变化。

团山村位于易县西南部,是狼牙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同时也是当地龙门水库的一个移民村。团山村村支部书记李振民告诉记者,团山村原名叫“园山村”,因村庄呈圆形而得名。后来大伙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一起凿山开路,一起种植果树,“圆山村”就改名成了“团山村”。

1958年之前,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依山傍水,水土丰润,团山全村不到200人,耕地就有840亩,每年能给政府交8万斤公粮”。直到当地开始修建龙门水库,团山村民不得不告别祖辈赖以生存的热土,由库区搬迁到了原村址半山坡的高处。

然而,新的搬迁地满是荒山,要地没地、要水没水,生存条件十分艰难。村民赵同义向记者们回忆“刚搬过来的时候,日子看不到头,整天躺着干发愁。为了生计,团山村民选了最艰难也是唯一的一条路——“征服荒山”。2001年,团山全体村民齐上阵,起早贪黑、想尽办法造梯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全村共开荒造地400亩,团山村的生存条件由此才得以改善。

根据团山村委会的资料,2014年,团山全村共有100多户人,有24家都属贫困户,贫困人口达69人。李振民告诉记者“把基本条件改善之后,我们村主要种植麦子、玉米、芸豆和山药等农作物,但一年就一收,经济效益低,时间一久,大家不得不考虑发展适合本村的产业。”

在“五个一批”工程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置于第一位的选择,发展生产就要精准地选择适合的产业项目,项目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在进行积极的扶持,发展生产脱贫的目标就会实现。

易县在发展扶贫产业时集思广益,为了避免同质化。扶贫办联合农业院校的专家团队,根据易县不同的地形、气候、土壤,划分了八个产业片区。团山村山地多,光照足,适合种果树。

村民把目光瞄向了林果业,把脱贫的希望也押注在了果树上。自此,一棵棵果树在团山村的荒山上扎根生长,结成硕果。“荒山”从此变成了“致富山”。

团山村还结合实际,借助易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帮助村内种植林果的脱贫户加入了狼牙山景区的运营方中凯集团的金融扶持计划。2012年,由政府出资30万入股中凯集团,每年所得收益由中凯集团按照份额分红给农户,村民每户每年可得1200元。

游客的增加不仅使狼牙山中凯集团受益,还提高了狼牙山区域农民群众的收入。此外,为了进一步扶持果品销售,村里还建成了团山村金果果品交易中心,这是迄今为止该村最大的扶贫资金项目。

目前,团山村有110户、365名村民,林地320亩、山地1500亩,荒山开发造地400多亩,以种植桃、杏、苹果、柿子为主。全村以种植业、务工为主,林果产业的发展助推团山村脱贫,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9500元,团山村整体已经越过了脱贫线。

“我家3亩桃林的年收入有3万多元,杏树也有1.5万元,再加上柿树收入的1万元,每年的果树收入就有5.5万元,是政府的扶贫政策帮助我们增收致富。”村民赵同义喜悦地告诉记者。

李振民告诉记者,团山村的桃子现在远近闻名,目前正在向上申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形成旅游促林果,林果促旅游的产业格局。李振民表示,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他对团山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利用旅游观光拓展销售渠道、加上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资金、种植技术上的支持,昔日的移民村、小山村已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攻坚之路。


团山村:一个移民村的脱贫样本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7-25

中国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 于晗】

2013 年 11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围绕如何脱贫,习近平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入手,2015年又提出坚持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现精准脱贫。

时至2019年,“五个一批”工程已经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结成了丰富的硕果。

6月26日,中央行业类媒体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河北保定市。《中国保险报》记者来到狼牙山脚下的易县西北乡团山村,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践行“四力”。两天的共同生活与促膝交谈,记者切身感受到了一个山村七十年从“穷山”到“致富山”的沧桑变化。

团山村位于易县西南部,是狼牙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同时也是当地龙门水库的一个移民村。团山村村支部书记李振民告诉记者,团山村原名叫“园山村”,因村庄呈圆形而得名。后来大伙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一起凿山开路,一起种植果树,“圆山村”就改名成了“团山村”。

1958年之前,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依山傍水,水土丰润,团山全村不到200人,耕地就有840亩,每年能给政府交8万斤公粮”。直到当地开始修建龙门水库,团山村民不得不告别祖辈赖以生存的热土,由库区搬迁到了原村址半山坡的高处。

然而,新的搬迁地满是荒山,要地没地、要水没水,生存条件十分艰难。村民赵同义向记者们回忆“刚搬过来的时候,日子看不到头,整天躺着干发愁。为了生计,团山村民选了最艰难也是唯一的一条路——“征服荒山”。2001年,团山全体村民齐上阵,起早贪黑、想尽办法造梯田。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全村共开荒造地400亩,团山村的生存条件由此才得以改善。

根据团山村委会的资料,2014年,团山全村共有100多户人,有24家都属贫困户,贫困人口达69人。李振民告诉记者“把基本条件改善之后,我们村主要种植麦子、玉米、芸豆和山药等农作物,但一年就一收,经济效益低,时间一久,大家不得不考虑发展适合本村的产业。”

在“五个一批”工程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置于第一位的选择,发展生产就要精准地选择适合的产业项目,项目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在进行积极的扶持,发展生产脱贫的目标就会实现。

易县在发展扶贫产业时集思广益,为了避免同质化。扶贫办联合农业院校的专家团队,根据易县不同的地形、气候、土壤,划分了八个产业片区。团山村山地多,光照足,适合种果树。

村民把目光瞄向了林果业,把脱贫的希望也押注在了果树上。自此,一棵棵果树在团山村的荒山上扎根生长,结成硕果。“荒山”从此变成了“致富山”。

团山村还结合实际,借助易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帮助村内种植林果的脱贫户加入了狼牙山景区的运营方中凯集团的金融扶持计划。2012年,由政府出资30万入股中凯集团,每年所得收益由中凯集团按照份额分红给农户,村民每户每年可得1200元。

游客的增加不仅使狼牙山中凯集团受益,还提高了狼牙山区域农民群众的收入。此外,为了进一步扶持果品销售,村里还建成了团山村金果果品交易中心,这是迄今为止该村最大的扶贫资金项目。

目前,团山村有110户、365名村民,林地320亩、山地1500亩,荒山开发造地400多亩,以种植桃、杏、苹果、柿子为主。全村以种植业、务工为主,林果产业的发展助推团山村脱贫,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9500元,团山村整体已经越过了脱贫线。

“我家3亩桃林的年收入有3万多元,杏树也有1.5万元,再加上柿树收入的1万元,每年的果树收入就有5.5万元,是政府的扶贫政策帮助我们增收致富。”村民赵同义喜悦地告诉记者。

李振民告诉记者,团山村的桃子现在远近闻名,目前正在向上申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形成旅游促林果,林果促旅游的产业格局。李振民表示,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他对团山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利用旅游观光拓展销售渠道、加上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资金、种植技术上的支持,昔日的移民村、小山村已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攻坚之路。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