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深化改革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保险企业

发布时间:2019-08-02 09:37:04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中国人保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 白涛

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从上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国企承包经营责任制,到90年代构建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再到本世纪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大幅提升了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包括中国人保在内,我国大陆上榜企业达到119家,其中前10名有8家是国有企业,这直观地展现了国企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但也要看到,上榜的国企在做大层面表现突出,但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总体上仍处于“大而不强”阶段,在质量效益、产业结构、国际化水平、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国有企业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对标国际一流保险金融企业,我们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条主线,锲而不舍地攻坚国有保险企业改革,深化“五个一流”建设,即一流的公司治理、一流的体制机制、一流的创新能力、一流的责任担当、一流的风险管理,大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确保实现保险供给质量和效益持续稳定增长,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一、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一流的公司治理

1993年,党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又多次重申。这些年来,国企改革的一个核心,就是推进政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机构。从金融保险企业看,本世纪初开始,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及四大国有银行等,通过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而推动股份制改造、实现了海内外上市,这一改革路径的基本逻辑,就是企业资本多元化、公司治理规范化。经过重组、股改和上市的洗礼,国有大型金融保险企业,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引入了国际通行规则规范运作,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改革发展。但实事求是地看,国有保险企业的治理结构,距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差距,传统国企治理中“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我们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一以贯之”的要求,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明确和落实国有企业党组织法定地位,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保险企业章程,明确国有企业党委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使国有企业党委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之中,明确国有企业党委与公司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依法行使职权,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按照“四个同步”和“四个对接”的要求,实现国有企业党委与公司治理其他五个方面主体的有机融合。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维护董事会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尊重经营层对于具体经营管理的执行权、支持保障监事会的独立监督权,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为塑造世界一流公司治理开辟中国样板。

二、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构建一流的体制机制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载体,具有和其他类型企业相同的一般属性,都需要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我们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形成适应市场化竞争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回顾4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正是通过开展放权让利、承包经营、政企分离、打破垄断等市场化改革探索,使大部分国企成为充满活力的竞争性主体,不断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客观地讲,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相比、与适应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相比,当前国企的市场化改革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有效激励、选人用人和组织架构等体制机制方面,不要说与国际同业相比,与国内一些优秀民营企业也有一定差距。

市场化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在完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保险企业,构建完善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更为重要。一是经营理念的市场化,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真正落实到经营管理各环节,从资本使用配置、运营流程优化到产品服务开发等,都要以投入产出比、客户净推荐值(NPS)等客观的市场化指标为依据。二是激励约束的市场化,针对国有企业激励手段单一、缺乏长效激励等现实性问题,既要加大正向激励力度,丰富物质性激励与精神性激励、荣誉性激励手段,尤其是要把工资总额向基层、一线倾斜;又要拉开档次、奖优罚劣,切实解决“高水平大锅饭”的问题,体现以奋斗者为本。三是选人用人的市场化,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注重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稳步推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以有效破解“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历史性难题,并进而推动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鉴于国内保险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国有保险企业中的企业高管还要通过培养发展、实践锻炼和体制改革实现身份转换。

三、弘扬国有企业家精神,打造一流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国有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第一动力。企业家精神,在创新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家把新的思想、新的技术,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制度投入市场,使得经济得以发展。国有企业家担负着“大国重器”的重要使命,更应当发挥好企业家精神,推动创新发展。但是,也可以看到,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在发挥企业家精神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比如,社会上对国有企业家存在偏见,认为国有企业谁来管都一样;国有资本往往处于多头管理,“婆婆多”的现象普遍存在;行政化束缚多,怕出问题、担责任的顾虑多,干事激情不够;国企领导知识储备老化、对新技术新趋势认识不足,也较为普遍。

要真正发挥好国有企业家精神,国企领导干部自身要勇于解放思想、担当作为,也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轻装上阵、敢闯敢试。要“解绑松绑”,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制度,参照国际上国有控股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积极参与国有金融保险企业集团市场化改革,通过行使股东权力、以公司治理模式参与国有保险企业的治理,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权坚决放到位,让企业家有真正用武之地。要“容错纠错”,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加快制定容错纠错实施细则,明确界定“重大决策失误和失职”,合理区分容错免责行为与违纪违法行为,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担当、宽容失误、允许试错的制度环境,为担当负责的国有企业家撑腰打气,让国有企业家卸下怕犯错、怕出事的心理包袱。要“空中加油”,强化对国企领导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当今技术革命与商业模式变革交织,企业面对大量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国有保险企业领导人决不能因循守旧、抱着旧模式旧办法不放,这其中,知识更新、专业能力培育尤为重要,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对国企领导人的系统化、体系化培训。总体看,要通过内因、外因的融合,使国有保险企业领导干部发挥好企业家精神,主动拥抱时代变革与技术进步,在引领创新、推进突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使国有保险企业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金融领域内的创新引领者。

四、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展现一流的责任担当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有强烈的使命担当,使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综观全球经济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不是保险发达国家,都至少拥有一家甚至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保险企业。从保险企业发展历史看,许多欧美一流保险企业正是抓住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海外利益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使企业发展与大国崛起相伴相生。

我国国有保险企业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更应当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定位企业坐标、谋划企业发展,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人民生活需求、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中国人保作为金融央企,近年来注重发挥保险风险管理+风险保障的功能作用,把企业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服务社会、民生保障的同时,积极为企业提供多方位、全产业链的保障服务。比如,在支持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积极发展科技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等业务,促进了企业创新成果加快落地并转移扩散;在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创新“保险+科技+服务”模式的安全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风险监控平台,深度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推进风险“减量”服务;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进程,国际业务覆盖142个国家和地区,为一大批中国企业提供海外风险减量管理保障服务,降低了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五、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打造一流的风险管理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实现基业长青、健康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流的风险管理能力是核心。从金融保险业的经验看,忽视业务质量和风险规律、突破依法合规底线,盲目发展、野蛮生长,倒下的企业很多,教训极其惨痛深刻。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相互非法串通、经营行为轻率,再加上侵权法律责任制度变革等原因,美国发生责任保险危机,保险行业形成大规模经营亏损,继而出现责任保险供给严重不足的现象,影响波及美国社会经济诸多领域,许多生产企业不得不相应地减产或停产,政府关闭了部分市政设施;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先前大量销售高预定利率保单,在日本股市泡沫破裂,基准利率一再下调乃至零利率政策下,日本寿险公司投资坏账增加,利差损严重,日产生命、东京生命等8家大型寿险公司最终破产或被接管,日本保险公司“永不倒闭”的神话被打破;国内保险业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风险隐患,部分业务形成了巨额利差损,至今仍是困扰一些大型险企的“历史包袱”。

当前,我国国有保险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国内外诸多风险因素叠加传导,更需要我们着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风控合规穿透各环节,既严防“黑天鹅”,也严防“灰犀牛”。建设世界一流保险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风险管控体系。这样的风控体系大致包含六个特点:一是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形成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顶层支持和制度保障;二是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推动风险管理文化深入人心,风险管理理念传导顺畅,风险合规成为行动自觉,从根源上铲除各种违规行为;三是加大技术防控,通过IT系统全面监控、及时预警、刚性控制,形成疏而不漏的风控天网;四要强化审计监督,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检验,发现病灶、解决问题;五要加大违规处罚力度,让违规者真正吃痛,起到“处罚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威慑作用;六要高效整改完善,堵住制度漏洞,开展以案治本,为风控体系打好升级补丁。这六点是全行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深化改革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保险企业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8-02

中国人保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 白涛

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从上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增强企业活力、国企承包经营责任制,到90年代构建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再到本世纪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大幅提升了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包括中国人保在内,我国大陆上榜企业达到119家,其中前10名有8家是国有企业,这直观地展现了国企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但也要看到,上榜的国企在做大层面表现突出,但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总体上仍处于“大而不强”阶段,在质量效益、产业结构、国际化水平、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国有企业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对标国际一流保险金融企业,我们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条主线,锲而不舍地攻坚国有保险企业改革,深化“五个一流”建设,即一流的公司治理、一流的体制机制、一流的创新能力、一流的责任担当、一流的风险管理,大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确保实现保险供给质量和效益持续稳定增长,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一、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一流的公司治理

1993年,党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又多次重申。这些年来,国企改革的一个核心,就是推进政企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机构。从金融保险企业看,本世纪初开始,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及四大国有银行等,通过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而推动股份制改造、实现了海内外上市,这一改革路径的基本逻辑,就是企业资本多元化、公司治理规范化。经过重组、股改和上市的洗礼,国有大型金融保险企业,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引入了国际通行规则规范运作,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改革发展。但实事求是地看,国有保险企业的治理结构,距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差距,传统国企治理中“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我们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一以贯之”的要求,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明确和落实国有企业党组织法定地位,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保险企业章程,明确国有企业党委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使国有企业党委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之中,明确国有企业党委与公司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依法行使职权,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按照“四个同步”和“四个对接”的要求,实现国有企业党委与公司治理其他五个方面主体的有机融合。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维护董事会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尊重经营层对于具体经营管理的执行权、支持保障监事会的独立监督权,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为塑造世界一流公司治理开辟中国样板。

二、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构建一流的体制机制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载体,具有和其他类型企业相同的一般属性,都需要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我们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形成适应市场化竞争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回顾4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正是通过开展放权让利、承包经营、政企分离、打破垄断等市场化改革探索,使大部分国企成为充满活力的竞争性主体,不断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客观地讲,与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相比、与适应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相比,当前国企的市场化改革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有效激励、选人用人和组织架构等体制机制方面,不要说与国际同业相比,与国内一些优秀民营企业也有一定差距。

市场化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尤其是在完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保险企业,构建完善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更为重要。一是经营理念的市场化,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把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真正落实到经营管理各环节,从资本使用配置、运营流程优化到产品服务开发等,都要以投入产出比、客户净推荐值(NPS)等客观的市场化指标为依据。二是激励约束的市场化,针对国有企业激励手段单一、缺乏长效激励等现实性问题,既要加大正向激励力度,丰富物质性激励与精神性激励、荣誉性激励手段,尤其是要把工资总额向基层、一线倾斜;又要拉开档次、奖优罚劣,切实解决“高水平大锅饭”的问题,体现以奋斗者为本。三是选人用人的市场化,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注重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稳步推动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以有效破解“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历史性难题,并进而推动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鉴于国内保险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国有保险企业中的企业高管还要通过培养发展、实践锻炼和体制改革实现身份转换。

三、弘扬国有企业家精神,打造一流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国有企业迈向世界一流的第一动力。企业家精神,在创新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家把新的思想、新的技术,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制度投入市场,使得经济得以发展。国有企业家担负着“大国重器”的重要使命,更应当发挥好企业家精神,推动创新发展。但是,也可以看到,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在发挥企业家精神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比如,社会上对国有企业家存在偏见,认为国有企业谁来管都一样;国有资本往往处于多头管理,“婆婆多”的现象普遍存在;行政化束缚多,怕出问题、担责任的顾虑多,干事激情不够;国企领导知识储备老化、对新技术新趋势认识不足,也较为普遍。

要真正发挥好国有企业家精神,国企领导干部自身要勇于解放思想、担当作为,也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轻装上阵、敢闯敢试。要“解绑松绑”,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制度,参照国际上国有控股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组建,积极参与国有金融保险企业集团市场化改革,通过行使股东权力、以公司治理模式参与国有保险企业的治理,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权坚决放到位,让企业家有真正用武之地。要“容错纠错”,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加快制定容错纠错实施细则,明确界定“重大决策失误和失职”,合理区分容错免责行为与违纪违法行为,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担当、宽容失误、允许试错的制度环境,为担当负责的国有企业家撑腰打气,让国有企业家卸下怕犯错、怕出事的心理包袱。要“空中加油”,强化对国企领导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当今技术革命与商业模式变革交织,企业面对大量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国有保险企业领导人决不能因循守旧、抱着旧模式旧办法不放,这其中,知识更新、专业能力培育尤为重要,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对国企领导人的系统化、体系化培训。总体看,要通过内因、外因的融合,使国有保险企业领导干部发挥好企业家精神,主动拥抱时代变革与技术进步,在引领创新、推进突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使国有保险企业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金融领域内的创新引领者。

四、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展现一流的责任担当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有强烈的使命担当,使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保持高度一致。综观全球经济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不是保险发达国家,都至少拥有一家甚至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保险企业。从保险企业发展历史看,许多欧美一流保险企业正是抓住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海外利益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使企业发展与大国崛起相伴相生。

我国国有保险企业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更应当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定位企业坐标、谋划企业发展,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人民生活需求、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中国人保作为金融央企,近年来注重发挥保险风险管理+风险保障的功能作用,把企业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在服务社会、民生保障的同时,积极为企业提供多方位、全产业链的保障服务。比如,在支持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积极发展科技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保险、新材料首批次保险等业务,促进了企业创新成果加快落地并转移扩散;在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创新“保险+科技+服务”模式的安全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建立风险监控平台,深度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推进风险“减量”服务;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方面,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进程,国际业务覆盖142个国家和地区,为一大批中国企业提供海外风险减量管理保障服务,降低了企业海外经营风险。

五、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打造一流的风险管理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实现基业长青、健康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流的风险管理能力是核心。从金融保险业的经验看,忽视业务质量和风险规律、突破依法合规底线,盲目发展、野蛮生长,倒下的企业很多,教训极其惨痛深刻。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相互非法串通、经营行为轻率,再加上侵权法律责任制度变革等原因,美国发生责任保险危机,保险行业形成大规模经营亏损,继而出现责任保险供给严重不足的现象,影响波及美国社会经济诸多领域,许多生产企业不得不相应地减产或停产,政府关闭了部分市政设施;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先前大量销售高预定利率保单,在日本股市泡沫破裂,基准利率一再下调乃至零利率政策下,日本寿险公司投资坏账增加,利差损严重,日产生命、东京生命等8家大型寿险公司最终破产或被接管,日本保险公司“永不倒闭”的神话被打破;国内保险业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风险隐患,部分业务形成了巨额利差损,至今仍是困扰一些大型险企的“历史包袱”。

当前,我国国有保险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国内外诸多风险因素叠加传导,更需要我们着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风控合规穿透各环节,既严防“黑天鹅”,也严防“灰犀牛”。建设世界一流保险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风险管控体系。这样的风控体系大致包含六个特点:一是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形成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为加强风险管理提供顶层支持和制度保障;二是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推动风险管理文化深入人心,风险管理理念传导顺畅,风险合规成为行动自觉,从根源上铲除各种违规行为;三是加大技术防控,通过IT系统全面监控、及时预警、刚性控制,形成疏而不漏的风控天网;四要强化审计监督,通过独立客观的审计检验,发现病灶、解决问题;五要加大违规处罚力度,让违规者真正吃痛,起到“处罚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威慑作用;六要高效整改完善,堵住制度漏洞,开展以案治本,为风控体系打好升级补丁。这六点是全行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