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 努力打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样板

发布时间:2019-09-24 08:30:26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包祖明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2019年2月22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月19日,在中央政治局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列为金融改革发展三大任务之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的提出,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金融工作的深邃思考和系统布局,是新时期金融工作的逻辑起点。

从银保监系统来看,解决好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浙江来看,近年来信贷投放和保险保障金额快速增长,与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有力支持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从质上看,金融供给仍存在难点、痛点和堵点,企业总体获得感不强。针对浙江实际,浙江银保监局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和落实银保监会、省委省政府有关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破盲点、解痛点、通堵点,努力打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样板,切实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效。截至7月末,全省贷款余额1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43%,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继续位居全国首位,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保持全国领先。1月-7月,全省保费收入1691.13亿元,同比增长15.62%,其中跟实体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非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9.37%;累计赔付479.27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90.35万亿元。

破除政策传导盲点

强化政策畅通

尽管浙江信贷总量供给很大,贷款余额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但企业仍然感觉到融资困难。融资难,难在银企对接不畅、政策传导不到位。对此,浙江银保监局全面推进政策传导疏通工作,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主动对接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诉求,有针对性出台金融保障措施,做实服务企业工作。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企业家金融政策和风险教育系列宣讲,线下组建讲师队伍,走进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小微企业园,开展面对面针对性教育宣讲;线上联合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新闻媒体,通过专题访谈、新闻播报、新媒体推广三管齐下,扩大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覆盖面。初步统计,上半年各级监管人员共走访企业408家次、帮助解决问题236个,向1902家企业进行政策宣讲;银行机构走访企业12567家次、帮助解决问题5188个,开展宣讲会2773场、培训企业家14059人次。

同时,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各项惠企政策的转化、传导、落实,推动银行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的工作机制。其中,通过推动银行减费让利、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收费综合治理、推广保险代替保证金等措施,降成本政策落实成效明显。2019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1月-7月,辖内银行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比2018年全年下降0.58个百分点。从上半年监督检查情况看,辖内绝大部分银行已将服务民营企业纳入绩效考核或加大奖惩力度,制定出台民营或小微企业贷款的尽职免责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给予小微企业贷款更高不良容忍度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等倾斜政策,金融服务民营企业长效机制已初步成型。

缓解信息不对称痛点

推动信息畅通

尽管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困扰着银企双方。2018年以来,浙江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因流动性问题出现市场信心不足现象,对于能否续贷存有较大疑虑。而银行机构因缺乏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对企业的经营、融资全貌和风险状况看不清、看不透,对续贷持审慎态度。针对此现象,浙江银保监局推出联合会商帮扶机制,梳理形成510家贷款余额10亿元以上企业清单,按照“扶强”“帮困”“出清”的工作思路,精准施策。通过联合会商帮扶机制,各银行机构共享企业经营信息、融资数据并进行交叉验证,提升银企、银银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对清单内的优质大型企业,稳定存量融资,保障合理需求;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共同研究解困措施,集体决议、一致行动,避免竞相收贷引发“踩踏”风险。经过半年多时间,这批重点企业共1.15万亿元的融资保持稳定,清单内企业没有发生“踩踏”事件,还陆续涌现梦娜袜业等瘦身脱困的典型案例,实施效果明显。

着眼于提高融资供需对接质量和效率,浙江银保监局牢牢抓住信息畅通这个牛鼻子,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打造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信息获取难、风险控制难、融资供需不匹配、流程长程序烦等问题。平台集融资供需对接、信用信息共享、信贷业务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目前已对接35个职能部门的数据,并根据银行审贷需要抓紧建设金融主题数据库和银行业金融产品数据库。2019年年底,平台各项功能模块上线后,将实现市场监督、税务、海关、环保、司法等信息“一键式”综合查询与应用,以“信息跑”代替“企业跑”,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融资效率将明显提升。

疏通授信审批堵点

实现流程畅通

尽管银行贷款流程一再优化,但企业仍感觉融资太慢太烦。针对这个反差,浙江银保监局推行企业融资“最多跑一次”,引导各家银行强化金融科技运用,建立包含贷款申请、调查、审批、发放等环节的信贷全流程限时办结制度,下放信贷审批权限,优化简化审批流程,缩短融资链条。目前,浙江银行业线上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实现在线评估、极速审批、随借随还,企业初贷时间和续贷时间大大缩短。依托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不动产抵押登记网络化模块已于6月底上线运行,不动产抵押登记环节办理时间可从原来5-8个工作日缩短至24小时内。

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短贷长用和频繁转贷等问题,深化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引导银行机构探索推进中期贷款内嵌年审制、中期授信内嵌预审制、循环式等3类服务模式,贷款实际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科学匹配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浙江辖内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余额4614.85亿元、较年初增加550.54亿元,增长13.55%、增速高于全部流贷7个百分点;占全部流贷比例18.78%、较年初提升1.16个百分点。同时,督促银行构建续贷沟通机制,至少提前1个月主动对接续贷需求,深化还款方式创新,推动小微企业无缝续贷增量扩面,减少企业经常性贷款周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聚焦提高企业获得感

确保流向畅通

尽管金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仍觉得没有匹配的金融产品,获得感不强。浙江银保监局着眼“增氧”“滴灌”,开展“4+1”小微金融差异化细分服务,按照企业性质将小微企业细分为小微园区型、供应链型、科创型、吸纳就业型等4种主要类型,分别制定相应金融服务方案,实施精准分层服务,同时推动加强银行与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持续深化“跑街”模式,客户经理走街串巷、送贷款上门的传统服务模式已成为浙江中小法人机构的经营基因;大力创新“跑数”模式,形成建模审批、移动办贷、自助服务、“智慧支付+”等多样化“跑数”模式;试点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监测机制,有针对性地改进金融服务。

围绕制造业、外贸业等重点领域,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加大金融保障力度,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企业。截至7月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2684亿元,同比增长35.8%。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深化首台(套)、新材料保险补偿试点,推广“安环保险”试点,提升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1月-7月,辖内保险业提供科技创新风险保障2800余亿元、外贸风险保障400多亿美元。同时,深化银保合作,积极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企业融资增信;在金华、衢州“政银保”合作试点活体抵押贷款,在温州创新“信保贷”产品,把银行信用与保险保障有机结合起来,为实体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浙江银保监局将按照银保监会的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继续把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深化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加大对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让浙江民营和小微企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 努力打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样板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9-24

□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包祖明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我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2019年2月22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月19日,在中央政治局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其列为金融改革发展三大任务之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的提出,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金融工作的深邃思考和系统布局,是新时期金融工作的逻辑起点。

从银保监系统来看,解决好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浙江来看,近年来信贷投放和保险保障金额快速增长,与浙江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有力支持了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从质上看,金融供给仍存在难点、痛点和堵点,企业总体获得感不强。针对浙江实际,浙江银保监局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和落实银保监会、省委省政府有关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破盲点、解痛点、通堵点,努力打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样板,切实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效。截至7月末,全省贷款余额1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43%,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继续位居全国首位,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保持全国领先。1月-7月,全省保费收入1691.13亿元,同比增长15.62%,其中跟实体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非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9.37%;累计赔付479.27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90.35万亿元。

破除政策传导盲点

强化政策畅通

尽管浙江信贷总量供给很大,贷款余额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但企业仍然感觉到融资困难。融资难,难在银企对接不畅、政策传导不到位。对此,浙江银保监局全面推进政策传导疏通工作,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主动对接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诉求,有针对性出台金融保障措施,做实服务企业工作。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企业家金融政策和风险教育系列宣讲,线下组建讲师队伍,走进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小微企业园,开展面对面针对性教育宣讲;线上联合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新闻媒体,通过专题访谈、新闻播报、新媒体推广三管齐下,扩大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覆盖面。初步统计,上半年各级监管人员共走访企业408家次、帮助解决问题236个,向1902家企业进行政策宣讲;银行机构走访企业12567家次、帮助解决问题5188个,开展宣讲会2773场、培训企业家14059人次。

同时,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各项惠企政策的转化、传导、落实,推动银行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的工作机制。其中,通过推动银行减费让利、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收费综合治理、推广保险代替保证金等措施,降成本政策落实成效明显。2019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降,1月-7月,辖内银行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比2018年全年下降0.58个百分点。从上半年监督检查情况看,辖内绝大部分银行已将服务民营企业纳入绩效考核或加大奖惩力度,制定出台民营或小微企业贷款的尽职免责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给予小微企业贷款更高不良容忍度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等倾斜政策,金融服务民营企业长效机制已初步成型。

缓解信息不对称痛点

推动信息畅通

尽管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困扰着银企双方。2018年以来,浙江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因流动性问题出现市场信心不足现象,对于能否续贷存有较大疑虑。而银行机构因缺乏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对企业的经营、融资全貌和风险状况看不清、看不透,对续贷持审慎态度。针对此现象,浙江银保监局推出联合会商帮扶机制,梳理形成510家贷款余额10亿元以上企业清单,按照“扶强”“帮困”“出清”的工作思路,精准施策。通过联合会商帮扶机制,各银行机构共享企业经营信息、融资数据并进行交叉验证,提升银企、银银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对清单内的优质大型企业,稳定存量融资,保障合理需求;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共同研究解困措施,集体决议、一致行动,避免竞相收贷引发“踩踏”风险。经过半年多时间,这批重点企业共1.15万亿元的融资保持稳定,清单内企业没有发生“踩踏”事件,还陆续涌现梦娜袜业等瘦身脱困的典型案例,实施效果明显。

着眼于提高融资供需对接质量和效率,浙江银保监局牢牢抓住信息畅通这个牛鼻子,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打造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信息获取难、风险控制难、融资供需不匹配、流程长程序烦等问题。平台集融资供需对接、信用信息共享、信贷业务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目前已对接35个职能部门的数据,并根据银行审贷需要抓紧建设金融主题数据库和银行业金融产品数据库。2019年年底,平台各项功能模块上线后,将实现市场监督、税务、海关、环保、司法等信息“一键式”综合查询与应用,以“信息跑”代替“企业跑”,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融资效率将明显提升。

疏通授信审批堵点

实现流程畅通

尽管银行贷款流程一再优化,但企业仍感觉融资太慢太烦。针对这个反差,浙江银保监局推行企业融资“最多跑一次”,引导各家银行强化金融科技运用,建立包含贷款申请、调查、审批、发放等环节的信贷全流程限时办结制度,下放信贷审批权限,优化简化审批流程,缩短融资链条。目前,浙江银行业线上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实现在线评估、极速审批、随借随还,企业初贷时间和续贷时间大大缩短。依托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不动产抵押登记网络化模块已于6月底上线运行,不动产抵押登记环节办理时间可从原来5-8个工作日缩短至24小时内。

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短贷长用和频繁转贷等问题,深化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引导银行机构探索推进中期贷款内嵌年审制、中期授信内嵌预审制、循环式等3类服务模式,贷款实际使用期限最长可达3年,科学匹配企业生产经营周期。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浙江辖内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服务余额4614.85亿元、较年初增加550.54亿元,增长13.55%、增速高于全部流贷7个百分点;占全部流贷比例18.78%、较年初提升1.16个百分点。同时,督促银行构建续贷沟通机制,至少提前1个月主动对接续贷需求,深化还款方式创新,推动小微企业无缝续贷增量扩面,减少企业经常性贷款周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聚焦提高企业获得感

确保流向畅通

尽管金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仍觉得没有匹配的金融产品,获得感不强。浙江银保监局着眼“增氧”“滴灌”,开展“4+1”小微金融差异化细分服务,按照企业性质将小微企业细分为小微园区型、供应链型、科创型、吸纳就业型等4种主要类型,分别制定相应金融服务方案,实施精准分层服务,同时推动加强银行与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持续深化“跑街”模式,客户经理走街串巷、送贷款上门的传统服务模式已成为浙江中小法人机构的经营基因;大力创新“跑数”模式,形成建模审批、移动办贷、自助服务、“智慧支付+”等多样化“跑数”模式;试点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监测机制,有针对性地改进金融服务。

围绕制造业、外贸业等重点领域,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加大金融保障力度,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企业。截至7月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2684亿元,同比增长35.8%。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深化首台(套)、新材料保险补偿试点,推广“安环保险”试点,提升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1月-7月,辖内保险业提供科技创新风险保障2800余亿元、外贸风险保障400多亿美元。同时,深化银保合作,积极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企业融资增信;在金华、衢州“政银保”合作试点活体抵押贷款,在温州创新“信保贷”产品,把银行信用与保险保障有机结合起来,为实体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浙江银保监局将按照银保监会的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继续把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深化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加大对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让浙江民营和小微企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