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依托科技屹立潮头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银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手工记账时代到金融科技时代的历程。科技成为银行业发展强大的动力。中国银行业的崛起过程实际上就是科技全面和深入赋能银行运营的过程。在银行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今天,更要依靠科技的作用,才能让自己屹立世界潮头。

□实习记者 于晗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赖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体制经济活力,也得益于几十年来持续迭代的IT技术对银行业的支撑以及对业态的革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口号,深刻影响了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步伐。于金融业而言,它引导和贯穿了我国银行业崛起的技术历程。

在上世纪70、80年代之前,金融科技的功用仅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手工处理的工作电子化。但如今,金融科技带来的扫码支付、快捷转账和智能理财已为大众所习以为常。银行间结算体系也经历了从手工记账电子化、网络化到如今银行上“云”的历史跨越。无论是赋能实体金融还是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科技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银行业来说,新中国成立的70年,就是银行业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

走入计算机时代

上世纪70年代之前,银行的柜台前,永远看到的是摞得高高的账本,银行工作人员基本用的是算盘和钢笔。不但异地取款无法实现,即使是汇款,按正常时间也需要15-20天左右。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联行对账每年结清一次,一般延迟四五个月,最长的一次对清长达19个月。落后的银行结算体系严重制约了当时经济活动的效率。

195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成立核算工厂,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集中资金结算和联行支付的起步。彼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中央银行,担负着货币发行以及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负责全国银行的手工联行和对账工作。

1957年-1974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初步采用了银行自动化设备,最先引进的是操作复杂、处理速度慢、功能比较单一的电磁式计算机,当时,计算机在我国银行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采用批处理方式进行后台业务的核对和监督。

值得注意的是,1964年,IBM推出划时代的System/360大型计算机,宣告了大型(计算)机时代的来临。在计算机诞生的基础之上,银行的电子化才拉开了层层序幕。

1970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核算工厂迁至四川省旺苍县,直到1975年才迁回北京。核算工厂迁回北京的一个显著背景是,1974年中国人民银行引入了60/61型电子计算机。60/61型电

子计算机操作方便,灵活性较大,配置有操作系统和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用计算机从事中后台的联机业务处理和批处理,这是我国银行业初涉电子化。

1975年,银行业迎来了部分地区电子化的试点。第四机械工业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大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点任务的通知》。试点工作的总体设计就是“三点两线”,三点是北京、西安、上海,在这三个点各布一套计算机,两线就是北京-上海、北京-西安两条线路。

这个时期国产计算机扮演了重要角色。北京试点采用了江苏无线电厂生产的C-4样机来上会计核算系统。但国产计算机在当时还滞后很多,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没有配置高级编程语言,来自西北大学的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用落后一代的机器码编程集中攻关,才最终完成了银行会计软件编制。最后样机在北京投入实验,但没过多久,还是因为产品过于落后而项目停摆。

1979年,改革开放到来。邓小平同志向银行业发出了一个时代指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改革的春风和国际形势的好转随即让中国银行业迎来了技术升级的春天。来自国外的先进计算机系统和技术,逐渐被大规模引进、吸收和推广。中央也越发认识到银行业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支持银行业应用计算机。


银行IT电子系统发展历程

拥抱电子化联网浪潮

1979年-1984年,市场上相继出现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内和银行间的资金流动日益频繁,但电子化迟迟难以广泛推行,技术设备滞后,大量的银行支付结算仍然走邮政的手工联行,这种落后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下,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活动高效开展和资金流通的桎梏,大量现金被冻结成“在途资金”。

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际援助的基础上启动了YBS(银行保险系统)项目。受益于技术和资本支持,YBS项目一部分引进了美国IBM360系统,解决了香港13家中资银行的电子化。另一部分是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广州等6个城市引进日立M-150中型机,在杭州、青岛、安康等城市引进日立L-320小型机,开发银行会计联机实时处理系统和联行对账系统。

YBS项目的陆续上线,揭开了我国银行业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序幕,使我国银行电子化开始正式起步。1982年10月,国务院成立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5年,银行电子化首次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

1987年-1988年,IBM定制化的一款用于银行的计算机SAFEII(第一版)在工商银行网点大量上线,随后一两年内,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SAFE应用也相继上线。透过SAFEII,银行业整体才有了对支付系统的认识,各家银行都借助IT之力开始规模化扩张。

1989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电子联行(EIS)项目。这一系统利用VSAT卫星通讯技术建立起人民银行专用的卫星通讯网,连结各分支行的

基于PC机的小站,构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大集中的处理系统。它的建成运行,使资金在途时间由原来的半个月缩短为3天。这是人民银行在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但由于卫星网络仍不完善,EIS并没有带来实时便捷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此前一年,人民银行在世界银行支持下开始了支付系统现代化的可行性研究。但在一开始,这个项目的规划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直到1992年,人民银行引入了世界银行的技术和资金援助之后,央行方才正式启动了后来为外界熟知的CNAPS项目。

CNAPS计划启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代替旧的电子联行系统,但所有人显然都低估了开发的难度。CNAPS的研发前后历经将近十年,直到2002年10月8日,作为CNAPS的核心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即中国的RTGS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率先在北京、武汉两地投产试运行。

2003年底,CNAPS推广到所有省会城市和深圳,形成了32个城市处理中心和1064个电子联行小站融合运行的局面,资金在途时间缩短为几秒。从此,我国才正式步入了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支付系统时代。

CNAPS上线的同年,中国银联正式成立。CNAP使银联成功组建起我国的银行业跨行交易清算系统。通过银联,各银行可以顺利地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得以跨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回顾整个攻关历程,这是我国银行业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铸就的一个革命式技术突破。

金融科技初展拳脚

1994年4月,一条带宽64K的国际专线,宣告中国成为第77个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国家。次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诞生了。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一个属于互联网的时代正式到来。

如果说,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更替,让我国银行正式步入电子化、联网化时代,那么互联网的到来则意味着银行贯穿前后端的业态升级正式拉开帷幕。

艾瑞分析认为,自从1998年网上银行的雏形开始出现,就意味着金融行业中最普通的金融业务进入互联网时代,也意味着变革从此开始。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代表着市场、品牌和资源,无论用户源自何处,只有拥有这种独特的资源,才能够支撑业务,延伸到更广阔的市场。

将时间拉回到1993年初,当时履新不久的时任招行副行长万

建华,有一天饭后散步,在蛇口商业大街看到了一台当时还很罕见的ATM,却惊奇地发现ATM显示屏上蒙着厚重的灰尘,银行卡插卡口则挂着零星的蛛丝。

万建华在《金融e时代》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段情节:“它独立一隅,基本上沦为一个尴尬的摆设。作为银行管理人员,我们在心里也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究竟会有多少人使用这个‘自动’的‘取钱机器’呢?”

历史的发展经常超乎想象,今天的银行卡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标配,不仅如此,2013年底,建行推出了全国首家智慧银行,消费者可以通过远程银行VTM,在远程柜员的视频协助下自助办理开户、电子银行签约、充值缴费等各项业务。与此同时,“自助、智能、智慧”的体验,已经成为各行服务的标配,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机具出现在各地的银行网点。然而这个故事只是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Moore)在上世纪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表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即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半个世纪以来,这一定律非常准确地预测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它成为计算机处理器制造和应用的准则,也被演绎为整个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驱动力。

高盛报告显示,2010年-2016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从1550亿美元增长到11.4万亿美元,增长超过74倍。此外,2013年到2016年的短短3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带来的网络借贷规模从40亿美元增长到1560亿美元,网络借贷总资产暴增36倍。相对中国庞大的金融系统,其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虽然不过0.8%,但这样的增速在世界金融史也是前所未有的。

面向未来,全面竞跑金融科技

其实,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汹汹来势,银行业并非从一开始就显现积极拥抱的姿态。

变化发生在2013年。这一年,iPhone5手机和4G通讯的到来就像一个催化剂,彻底引燃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增长的爆发让这一年得名“移动互联网元年”。同年,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强势崛起。一年间,支付宝实现了平台交易规模的8倍增长,这一数据震撼了银行业。银行不曾预料,互联网赛道的科技公司会率先攻入金融领域。从此,银行开始意识到,如果轻视了互联网、轻视了金融科技,那么银行将会成为自身的掘墓人。

2013年至2015年,金融科技的浪潮在银行业开始汹涌。这一变化源于市场、源于科技变革的趋向,也源于国家顶层设计给予的支持和政策空间。据银保监会统计,2015年银行业科技投入达1135.73亿元。这一年正是银行发力建设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开端。2015年12月,兴业银行和中国平安集团先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和“金融壹账通”,紧随其后,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在2016年先后成立招商云创和光大科技两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截至目前,已经有10家银行拥有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性质和作用。同年4月,原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银行成立子公司从事科技创新创业股权投资,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带来历史性机遇。

此后,工商银行全资金融机构工银国际投资了智能风控公司第四范式、人脸识别公司依图科技,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子公司建信信托、国开行旗下国开金融均入股了蚂蚁金服等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

两三年间,银行在金融科技产品与技术服务已结成不少成果。银行业涌现各种新产品与技术体系的创新,包括研发智能语音机器人,建立360度客户画像与场景化标签体系,人脸、声纹识别等技术应用于支付、VTM取款等。

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在银行上“云”、普惠金融、科技风控方面开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兴业数金自成立以来就形成了两大业务主体:一是延续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云,为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云服务;二是打造开放银行平台,通过开放银行服务API,开展微创新,成为“银行端”和“场景端”的连接器。建设银行推出的“小微快贷”一站式金融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信贷体验。招商银行推出的“摩羯智投”则用大数据和AI能力强化金融风控能力,截至目前,招行纯线上贷款产品闪电贷不良率持续降低至0.23%。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金融科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未来银行服务普惠领域将更加值得期待。

2019年9月6日,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始终需要拥抱的主题,也必将是引领未来的强大武器。

银行业:依托科技屹立潮头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9-26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银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手工记账时代到金融科技时代的历程。科技成为银行业发展强大的动力。中国银行业的崛起过程实际上就是科技全面和深入赋能银行运营的过程。在银行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今天,更要依靠科技的作用,才能让自己屹立世界潮头。

□实习记者 于晗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赖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体制经济活力,也得益于几十年来持续迭代的IT技术对银行业的支撑以及对业态的革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口号,深刻影响了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步伐。于金融业而言,它引导和贯穿了我国银行业崛起的技术历程。

在上世纪70、80年代之前,金融科技的功用仅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手工处理的工作电子化。但如今,金融科技带来的扫码支付、快捷转账和智能理财已为大众所习以为常。银行间结算体系也经历了从手工记账电子化、网络化到如今银行上“云”的历史跨越。无论是赋能实体金融还是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科技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银行业来说,新中国成立的70年,就是银行业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

走入计算机时代

上世纪70年代之前,银行的柜台前,永远看到的是摞得高高的账本,银行工作人员基本用的是算盘和钢笔。不但异地取款无法实现,即使是汇款,按正常时间也需要15-20天左右。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联行对账每年结清一次,一般延迟四五个月,最长的一次对清长达19个月。落后的银行结算体系严重制约了当时经济活动的效率。

195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成立核算工厂,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集中资金结算和联行支付的起步。彼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中央银行,担负着货币发行以及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负责全国银行的手工联行和对账工作。

1957年-1974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初步采用了银行自动化设备,最先引进的是操作复杂、处理速度慢、功能比较单一的电磁式计算机,当时,计算机在我国银行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采用批处理方式进行后台业务的核对和监督。

值得注意的是,1964年,IBM推出划时代的System/360大型计算机,宣告了大型(计算)机时代的来临。在计算机诞生的基础之上,银行的电子化才拉开了层层序幕。

1970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核算工厂迁至四川省旺苍县,直到1975年才迁回北京。核算工厂迁回北京的一个显著背景是,1974年中国人民银行引入了60/61型电子计算机。60/61型电

子计算机操作方便,灵活性较大,配置有操作系统和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用计算机从事中后台的联机业务处理和批处理,这是我国银行业初涉电子化。

1975年,银行业迎来了部分地区电子化的试点。第四机械工业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大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点任务的通知》。试点工作的总体设计就是“三点两线”,三点是北京、西安、上海,在这三个点各布一套计算机,两线就是北京-上海、北京-西安两条线路。

这个时期国产计算机扮演了重要角色。北京试点采用了江苏无线电厂生产的C-4样机来上会计核算系统。但国产计算机在当时还滞后很多,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没有配置高级编程语言,来自西北大学的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用落后一代的机器码编程集中攻关,才最终完成了银行会计软件编制。最后样机在北京投入实验,但没过多久,还是因为产品过于落后而项目停摆。

1979年,改革开放到来。邓小平同志向银行业发出了一个时代指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改革的春风和国际形势的好转随即让中国银行业迎来了技术升级的春天。来自国外的先进计算机系统和技术,逐渐被大规模引进、吸收和推广。中央也越发认识到银行业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支持银行业应用计算机。


银行IT电子系统发展历程

拥抱电子化联网浪潮

1979年-1984年,市场上相继出现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内和银行间的资金流动日益频繁,但电子化迟迟难以广泛推行,技术设备滞后,大量的银行支付结算仍然走邮政的手工联行,这种落后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下,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活动高效开展和资金流通的桎梏,大量现金被冻结成“在途资金”。

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际援助的基础上启动了YBS(银行保险系统)项目。受益于技术和资本支持,YBS项目一部分引进了美国IBM360系统,解决了香港13家中资银行的电子化。另一部分是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广州等6个城市引进日立M-150中型机,在杭州、青岛、安康等城市引进日立L-320小型机,开发银行会计联机实时处理系统和联行对账系统。

YBS项目的陆续上线,揭开了我国银行业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序幕,使我国银行电子化开始正式起步。1982年10月,国务院成立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5年,银行电子化首次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

1987年-1988年,IBM定制化的一款用于银行的计算机SAFEII(第一版)在工商银行网点大量上线,随后一两年内,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SAFE应用也相继上线。透过SAFEII,银行业整体才有了对支付系统的认识,各家银行都借助IT之力开始规模化扩张。

1989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电子联行(EIS)项目。这一系统利用VSAT卫星通讯技术建立起人民银行专用的卫星通讯网,连结各分支行的

基于PC机的小站,构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大集中的处理系统。它的建成运行,使资金在途时间由原来的半个月缩短为3天。这是人民银行在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但由于卫星网络仍不完善,EIS并没有带来实时便捷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此前一年,人民银行在世界银行支持下开始了支付系统现代化的可行性研究。但在一开始,这个项目的规划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直到1992年,人民银行引入了世界银行的技术和资金援助之后,央行方才正式启动了后来为外界熟知的CNAPS项目。

CNAPS计划启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代替旧的电子联行系统,但所有人显然都低估了开发的难度。CNAPS的研发前后历经将近十年,直到2002年10月8日,作为CNAPS的核心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即中国的RTGS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率先在北京、武汉两地投产试运行。

2003年底,CNAPS推广到所有省会城市和深圳,形成了32个城市处理中心和1064个电子联行小站融合运行的局面,资金在途时间缩短为几秒。从此,我国才正式步入了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支付系统时代。

CNAPS上线的同年,中国银联正式成立。CNAP使银联成功组建起我国的银行业跨行交易清算系统。通过银联,各银行可以顺利地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得以跨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回顾整个攻关历程,这是我国银行业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铸就的一个革命式技术突破。

金融科技初展拳脚

1994年4月,一条带宽64K的国际专线,宣告中国成为第77个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国家。次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诞生了。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一个属于互联网的时代正式到来。

如果说,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更替,让我国银行正式步入电子化、联网化时代,那么互联网的到来则意味着银行贯穿前后端的业态升级正式拉开帷幕。

艾瑞分析认为,自从1998年网上银行的雏形开始出现,就意味着金融行业中最普通的金融业务进入互联网时代,也意味着变革从此开始。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代表着市场、品牌和资源,无论用户源自何处,只有拥有这种独特的资源,才能够支撑业务,延伸到更广阔的市场。

将时间拉回到1993年初,当时履新不久的时任招行副行长万

建华,有一天饭后散步,在蛇口商业大街看到了一台当时还很罕见的ATM,却惊奇地发现ATM显示屏上蒙着厚重的灰尘,银行卡插卡口则挂着零星的蛛丝。

万建华在《金融e时代》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段情节:“它独立一隅,基本上沦为一个尴尬的摆设。作为银行管理人员,我们在心里也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究竟会有多少人使用这个‘自动’的‘取钱机器’呢?”

历史的发展经常超乎想象,今天的银行卡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标配,不仅如此,2013年底,建行推出了全国首家智慧银行,消费者可以通过远程银行VTM,在远程柜员的视频协助下自助办理开户、电子银行签约、充值缴费等各项业务。与此同时,“自助、智能、智慧”的体验,已经成为各行服务的标配,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机具出现在各地的银行网点。然而这个故事只是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Moore)在上世纪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表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即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半个世纪以来,这一定律非常准确地预测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它成为计算机处理器制造和应用的准则,也被演绎为整个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驱动力。

高盛报告显示,2010年-2016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从1550亿美元增长到11.4万亿美元,增长超过74倍。此外,2013年到2016年的短短3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带来的网络借贷规模从40亿美元增长到1560亿美元,网络借贷总资产暴增36倍。相对中国庞大的金融系统,其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虽然不过0.8%,但这样的增速在世界金融史也是前所未有的。

面向未来,全面竞跑金融科技

其实,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汹汹来势,银行业并非从一开始就显现积极拥抱的姿态。

变化发生在2013年。这一年,iPhone5手机和4G通讯的到来就像一个催化剂,彻底引燃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增长的爆发让这一年得名“移动互联网元年”。同年,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强势崛起。一年间,支付宝实现了平台交易规模的8倍增长,这一数据震撼了银行业。银行不曾预料,互联网赛道的科技公司会率先攻入金融领域。从此,银行开始意识到,如果轻视了互联网、轻视了金融科技,那么银行将会成为自身的掘墓人。

2013年至2015年,金融科技的浪潮在银行业开始汹涌。这一变化源于市场、源于科技变革的趋向,也源于国家顶层设计给予的支持和政策空间。据银保监会统计,2015年银行业科技投入达1135.73亿元。这一年正是银行发力建设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开端。2015年12月,兴业银行和中国平安集团先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和“金融壹账通”,紧随其后,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在2016年先后成立招商云创和光大科技两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截至目前,已经有10家银行拥有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性质和作用。同年4月,原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银行成立子公司从事科技创新创业股权投资,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带来历史性机遇。

此后,工商银行全资金融机构工银国际投资了智能风控公司第四范式、人脸识别公司依图科技,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子公司建信信托、国开行旗下国开金融均入股了蚂蚁金服等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

两三年间,银行在金融科技产品与技术服务已结成不少成果。银行业涌现各种新产品与技术体系的创新,包括研发智能语音机器人,建立360度客户画像与场景化标签体系,人脸、声纹识别等技术应用于支付、VTM取款等。

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在银行上“云”、普惠金融、科技风控方面开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兴业数金自成立以来就形成了两大业务主体:一是延续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云,为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云服务;二是打造开放银行平台,通过开放银行服务API,开展微创新,成为“银行端”和“场景端”的连接器。建设银行推出的“小微快贷”一站式金融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信贷体验。招商银行推出的“摩羯智投”则用大数据和AI能力强化金融风控能力,截至目前,招行纯线上贷款产品闪电贷不良率持续降低至0.23%。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金融科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未来银行服务普惠领域将更加值得期待。

2019年9月6日,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始终需要拥抱的主题,也必将是引领未来的强大武器。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