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开放之门愈开愈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保险业一直充当着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重要角色。如今,“引进来”收获满满,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中国市场,中资保险公司借鉴国外经验苦练内功,业务获得长足发展,保险业在国内外公司的同台竞技中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保险业“走出去”稳健有序,海外业务范围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朋友圈”越来越大,“粉丝量”越来越多。

□记者 朱艳霞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欢迎高水平的外国资产管理机构,筹集人民币资金投入到人民币市场。”201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对外表示。

中国保险业迎来了进一步开放的新时代。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政府对待外资保险公司的态度经历了收禁、放开、进一步放开、设置门槛逐步消失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我国经济上独立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政府对外国在华保险公司实行限制政策,取消了外商外汇自由进出,禁用外币保单,禁止华洋两种费率。同时,规定一些原本由外资保险公司承办的分保业务全部交由国家保险机构统一办理,再加上外商停业,直接业务枯竭,最终,外商保险公司几无业务可做。1952年底,外商保险公司陆续申请停业,自动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80年代初,开始允许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代表处。1992年,国务院选定上海作为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美国友邦保险作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随后,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就在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前夕,2001年12月5日,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可见中国对保险业开放的重视和诚意。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保险业过渡期只有3年,比其他金融行业提前两年全面对外开放,属于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之列。

2018年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论坛宣布中国进一步开放、改革的全局部署,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例限制,特别提到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

随后,银保监会于2018年5月推出15条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2019年5月公布了12条新措施,7月,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又发布11条有关举措。按照最新要求,人身险公司外资持股保险公司比例将放宽至51%,2020年后不再对持股比例设限。

“在对外开放上,我们不会停顿,更不会倒退,金融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未来金融业开放空间仍然很大,我们将推动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境内外各主体一视同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郭树清表示。


1992年,友邦保险进入上海市场。

涉足领域越来越广

1992年,友邦保险打破了中国内地寿险市场的坚冰,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家在中国开业的外国保险公司。自此,中国商业保险市场的大门徐徐打开。

1996年11月,加拿大宏利人寿拿到中国市场的入场券,中宏保险闪亮登场,成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

加入WTO后的前几年,是外资保险进入中国的高峰期。中意人寿、恒安标准人寿、中荷人寿、大都会人寿等合资寿险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如火如荼地成立起来。

根据入世承诺,两年内外国非寿险公司将被允许设立独资子公司。三星财产保险、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美亚、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公司先后拿到了“分改子”牌照。后期的外资产险多以外资独资子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分化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阶段。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发展良好、业务稳定,市场不断从一线城市向全国扩展。另外,一些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失败,本土化不成功,经历股权变化波折,导致减少投资甚至退出中国市场。2008年,外资保险公司已经达到48家。2013年至2017年,外资寿险公司保持28家不变;2014年至2017年,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数量一直保持22家不变。

截至目前,我国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已占中国全部保险公司数量的近1/3,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了中国市场。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显著增加。2019年上半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22.12亿元,同比增长44.79%;市场份额增加到6.74%,同比上升1.43个百分点。

“市场迎来新一轮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政策,这为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保险市场主体,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选择。”中宏保险首席渠道官张希凡表示。

先进模式不断引入

这些年,外资保险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人才、技术,带来了中国保险市场的活力和进步。

1992年,友邦保险率先将寿险代理人机制引入中国,并在当年年底培养出内地市场第一批36位寿险营销员,成为上海滩最早的“跑街先生”或者“跑街小姐”,这改变了中国寿险的商业模式。友邦保险之后,国内保险公司纷纷效仿,极短时间内,这一制度被快速复制,带动了中国寿险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保险营销员达871万人,保费收入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近70%。百万大军也解决了百万人的就业生计,这或许是中国寿险行业最大的贡献之一。

很多创新产品和技术也是由外资保险公司率先推出的。如中宏保险2000年在上海售出中国第一张分红保单,2002年中保康联成为第一家在我国境内尝试经营外汇保险业务的公司,对提高我国保险的国际竞争力至今都有参考价值。2017年,中英人寿利用英方股东英杰华集团全球独立的数字车库以及数字化优先战略,与腾讯共同成立“腾讯金融云-中英人寿大数据实验室”,设计更有价值的产品。

此外,“引进来”为中资保险公司学习国际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我国保险业也取得了以开放促改革、改善保险市场结构、提升市场发育度的效果。中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中初步形成了公平竞争、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

保险业开放之门愈开愈大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9-2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保险业一直充当着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重要角色。如今,“引进来”收获满满,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中国市场,中资保险公司借鉴国外经验苦练内功,业务获得长足发展,保险业在国内外公司的同台竞技中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同时,我国保险业“走出去”稳健有序,海外业务范围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朋友圈”越来越大,“粉丝量”越来越多。

□记者 朱艳霞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欢迎高水平的外国资产管理机构,筹集人民币资金投入到人民币市场。”201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上对外表示。

中国保险业迎来了进一步开放的新时代。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政府对待外资保险公司的态度经历了收禁、放开、进一步放开、设置门槛逐步消失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我国经济上独立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政府对外国在华保险公司实行限制政策,取消了外商外汇自由进出,禁用外币保单,禁止华洋两种费率。同时,规定一些原本由外资保险公司承办的分保业务全部交由国家保险机构统一办理,再加上外商停业,直接业务枯竭,最终,外商保险公司几无业务可做。1952年底,外商保险公司陆续申请停业,自动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80年代初,开始允许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代表处。1992年,国务院选定上海作为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美国友邦保险作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随后,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保险业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就在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前夕,2001年12月5日,国务院第4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可见中国对保险业开放的重视和诚意。

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保险业过渡期只有3年,比其他金融行业提前两年全面对外开放,属于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之列。

2018年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论坛宣布中国进一步开放、改革的全局部署,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例限制,特别提到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

随后,银保监会于2018年5月推出15条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措施,2019年5月公布了12条新措施,7月,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又发布11条有关举措。按照最新要求,人身险公司外资持股保险公司比例将放宽至51%,2020年后不再对持股比例设限。

“在对外开放上,我们不会停顿,更不会倒退,金融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未来金融业开放空间仍然很大,我们将推动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境内外各主体一视同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郭树清表示。


1992年,友邦保险进入上海市场。

涉足领域越来越广

1992年,友邦保险打破了中国内地寿险市场的坚冰,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家在中国开业的外国保险公司。自此,中国商业保险市场的大门徐徐打开。

1996年11月,加拿大宏利人寿拿到中国市场的入场券,中宏保险闪亮登场,成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

加入WTO后的前几年,是外资保险进入中国的高峰期。中意人寿、恒安标准人寿、中荷人寿、大都会人寿等合资寿险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如火如荼地成立起来。

根据入世承诺,两年内外国非寿险公司将被允许设立独资子公司。三星财产保险、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美亚、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公司先后拿到了“分改子”牌照。后期的外资产险多以外资独资子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分化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阶段。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发展良好、业务稳定,市场不断从一线城市向全国扩展。另外,一些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失败,本土化不成功,经历股权变化波折,导致减少投资甚至退出中国市场。2008年,外资保险公司已经达到48家。2013年至2017年,外资寿险公司保持28家不变;2014年至2017年,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数量一直保持22家不变。

截至目前,我国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已占中国全部保险公司数量的近1/3,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了中国市场。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显著增加。2019年上半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22.12亿元,同比增长44.79%;市场份额增加到6.74%,同比上升1.43个百分点。

“市场迎来新一轮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政策,这为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保险市场主体,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选择。”中宏保险首席渠道官张希凡表示。

先进模式不断引入

这些年,外资保险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人才、技术,带来了中国保险市场的活力和进步。

1992年,友邦保险率先将寿险代理人机制引入中国,并在当年年底培养出内地市场第一批36位寿险营销员,成为上海滩最早的“跑街先生”或者“跑街小姐”,这改变了中国寿险的商业模式。友邦保险之后,国内保险公司纷纷效仿,极短时间内,这一制度被快速复制,带动了中国寿险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保险营销员达871万人,保费收入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近70%。百万大军也解决了百万人的就业生计,这或许是中国寿险行业最大的贡献之一。

很多创新产品和技术也是由外资保险公司率先推出的。如中宏保险2000年在上海售出中国第一张分红保单,2002年中保康联成为第一家在我国境内尝试经营外汇保险业务的公司,对提高我国保险的国际竞争力至今都有参考价值。2017年,中英人寿利用英方股东英杰华集团全球独立的数字车库以及数字化优先战略,与腾讯共同成立“腾讯金融云-中英人寿大数据实验室”,设计更有价值的产品。

此外,“引进来”为中资保险公司学习国际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我国保险业也取得了以开放促改革、改善保险市场结构、提升市场发育度的效果。中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中初步形成了公平竞争、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