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全球金融格局新变量

发布时间:2019-11-13 09:36:1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冯娜娜

近日,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谈论“金融科技引领全球金融业新格局”的话题时指出,从全球金融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显示出技术应用从技术手段支撑向引领创新转变、行业格局从竞争竞合到融合共赢转变、监管态度从密切关注到鼓励创新转变这三个特点。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发言。

刘连舸认为,在全球金融格局演变的众多驱动因素中,金融科技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新因素、新变量,引领全球金融业新变局。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进行逆周期调节,保持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有责任,科技更有责任。

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

刘连舸认为,从金融科技方面来看,技术应用正在从技术手段支撑向引领创新转变。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对于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品质和效率、加快金融数字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金融科技应用实现了重要突破,有力推动了金融服务颠覆式的创新与重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投资顾问、智能营销、风险防控等领域全面深化应用,使服务长尾客户的成本大幅降低,助力机构风险防控和客户体验“双提升”。近日,区块链技术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数字货币研究应用也在提速。

“行业格局从竞争竞合到融合共赢。金融科技发展初期,一些科技公司依托技术、平台、流量优势,从网络支付切入,逐步向网络融资、资产管理等金融领域渗透,迅速积累了大量客群,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冲击。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反思,在这一波新的金融技术浪潮面前,反应略微有些迟钝。”刘连舸表示,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科技公司在创新、技术、数据等方面赋能,整个金融行业正在走向前台,走向融合共赢。很多金融机构积极打造“开放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建场景生态,积极开展多平台接入、全场景营销,拓展新的获客渠道,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

“由于金融科技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等特征,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风险,监管科技(Regtech)正在成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连舸表示,监管态度从密切关注到鼓励创新。从国际经验看,各国监管部门积极探索,以合规为底线,在此基础上,力求在鼓励创新和防控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美国主要以功能性监管为原则,注重金融消费者保护;欧盟注重强化数据保护,充分挖掘数据价值;英国是探索金融科技监管的急先锋,开创性提出监管沙箱等监管措施;日本在数字货币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是唯一通过立法明确数字货币法律地位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政策文件,陆续发布云计算、声纹识别等金融应用规范,为金融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强化了行业发展信心。

金融科技正引领全球金融业新变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的投融资额迅速增长。在全球金融格局演变的众多驱动因素中,金融科技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新因素、新变量,引领全球金融业新变局。”刘连舸认为,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具体来看,现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共同关注的、共同推动的行业趋势。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拓宽了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金融科技能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推动金融机构实现服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再造、运营管理变革,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在个金业务上,手机银行发展迅猛,可以为个人提供良好的金融产品和线上服务。当前,不少金融机构开始研发“企业版”手机银行,这将有利于为企业,特别是2700万家中小企业、初创企业,提供更便捷的线上服务。

在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上,刘连舸谈及,全球存在着财富不平衡的问题。一直以来,大银行认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可能不是大银行的优势。但随着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应用,大银行找到了如何在中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钥匙。通过建模、生物识别技术,利用海关、工商、税务等第三方数据建立模型,大大提高了效率,业务覆盖了更多的中小企业,使普惠金融成为现实。以中国银行为例,2018年,普惠金融的融资规模在500亿至600亿元。2019年1月—9月,普惠金融融资规模已突破900亿元。虽然模型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发掘,但总体上突破了网点少、人力不足的限制,为促进普惠金融提供了非常好的途径。

金融科技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第三方数据的接入,通过交叉印证,建立前置的风险监测预测系统,可以提升整个风险动态感知能力和管控水平。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对防控风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刘连舸表示。

让金融科技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

刘连舸谈及,中国银行正在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发展,使金融科技这一“最大变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银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敏捷反映,快速迭代,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坚持数字化转型,提高发展质量。

“当前,数字化深入人心,它不再是一种工具,不再是一种所谓的服务产品手段,正在转化为引领新方式、新思维,甚至新的价值创造方式。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帮助我们对客户消费行为画像,有助于我们提前建立模型,创新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保证风险可控。”刘连舸表示。

他还谈到,金融开放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时代最重要的属性是开放性,中国金融业在不断地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合作共赢。金融开放的大趋势和金融科技的融合将创造出生产力,创造出良好的金融供给。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全球金融格局新变量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1-13

□记者 冯娜娜

近日,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谈论“金融科技引领全球金融业新格局”的话题时指出,从全球金融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显示出技术应用从技术手段支撑向引领创新转变、行业格局从竞争竞合到融合共赢转变、监管态度从密切关注到鼓励创新转变这三个特点。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发言。

刘连舸认为,在全球金融格局演变的众多驱动因素中,金融科技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新因素、新变量,引领全球金融业新变局。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进行逆周期调节,保持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有责任,科技更有责任。

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

刘连舸认为,从金融科技方面来看,技术应用正在从技术手段支撑向引领创新转变。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对于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品质和效率、加快金融数字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金融科技应用实现了重要突破,有力推动了金融服务颠覆式的创新与重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投资顾问、智能营销、风险防控等领域全面深化应用,使服务长尾客户的成本大幅降低,助力机构风险防控和客户体验“双提升”。近日,区块链技术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数字货币研究应用也在提速。

“行业格局从竞争竞合到融合共赢。金融科技发展初期,一些科技公司依托技术、平台、流量优势,从网络支付切入,逐步向网络融资、资产管理等金融领域渗透,迅速积累了大量客群,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冲击。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反思,在这一波新的金融技术浪潮面前,反应略微有些迟钝。”刘连舸表示,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科技公司在创新、技术、数据等方面赋能,整个金融行业正在走向前台,走向融合共赢。很多金融机构积极打造“开放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建场景生态,积极开展多平台接入、全场景营销,拓展新的获客渠道,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助力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

“由于金融科技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等特征,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风险,监管科技(Regtech)正在成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连舸表示,监管态度从密切关注到鼓励创新。从国际经验看,各国监管部门积极探索,以合规为底线,在此基础上,力求在鼓励创新和防控风险之间寻求平衡。美国主要以功能性监管为原则,注重金融消费者保护;欧盟注重强化数据保护,充分挖掘数据价值;英国是探索金融科技监管的急先锋,开创性提出监管沙箱等监管措施;日本在数字货币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是唯一通过立法明确数字货币法律地位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政策文件,陆续发布云计算、声纹识别等金融应用规范,为金融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强化了行业发展信心。

金融科技正引领全球金融业新变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的投融资额迅速增长。在全球金融格局演变的众多驱动因素中,金融科技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新因素、新变量,引领全球金融业新变局。”刘连舸认为,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具体来看,现在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共同关注的、共同推动的行业趋势。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拓宽了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成为金融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金融科技能简化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的全新途径,推动金融机构实现服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再造、运营管理变革,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在个金业务上,手机银行发展迅猛,可以为个人提供良好的金融产品和线上服务。当前,不少金融机构开始研发“企业版”手机银行,这将有利于为企业,特别是2700万家中小企业、初创企业,提供更便捷的线上服务。

在金融科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上,刘连舸谈及,全球存在着财富不平衡的问题。一直以来,大银行认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可能不是大银行的优势。但随着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应用,大银行找到了如何在中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钥匙。通过建模、生物识别技术,利用海关、工商、税务等第三方数据建立模型,大大提高了效率,业务覆盖了更多的中小企业,使普惠金融成为现实。以中国银行为例,2018年,普惠金融的融资规模在500亿至600亿元。2019年1月—9月,普惠金融融资规模已突破900亿元。虽然模型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发掘,但总体上突破了网点少、人力不足的限制,为促进普惠金融提供了非常好的途径。

金融科技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第三方数据的接入,通过交叉印证,建立前置的风险监测预测系统,可以提升整个风险动态感知能力和管控水平。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对防控风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刘连舸表示。

让金融科技成为发展的“最大增量”

刘连舸谈及,中国银行正在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发展,使金融科技这一“最大变量”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银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敏捷反映,快速迭代,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坚持数字化转型,提高发展质量。

“当前,数字化深入人心,它不再是一种工具,不再是一种所谓的服务产品手段,正在转化为引领新方式、新思维,甚至新的价值创造方式。通过对数据进行挖掘,可以帮助我们对客户消费行为画像,有助于我们提前建立模型,创新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保证风险可控。”刘连舸表示。

他还谈到,金融开放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时代最重要的属性是开放性,中国金融业在不断地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合作共赢。金融开放的大趋势和金融科技的融合将创造出生产力,创造出良好的金融供给。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