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破除供给瓶颈 做好农村金融

发布时间:2019-12-09 10:07:2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实习记者 李林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一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巩固脱贫成果,三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预计到2019年底,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将超出既定目标任务的90%。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减贫数据统计记录以后,我国第一次把贫困人口降到1000万以下,意义重大。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还有很多深度贫困地区,还有许多脆弱群体。”12月4日,在由中和农信主办、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报告发布会”上,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郑文凯如是说。

农户有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原因

从供需两方看农村金融

2020年全面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如何增强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如何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解决农村金融“活血”问题成了关键。对于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如何继续支持扶贫、支持乡村振兴,党和国家也从重大战略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上述研究从农村金融供给和农村金融需求两个方面展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完成了《贫困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信贷供给》报告,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龙耀团队统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报告。该研究历时2年,对6个省60个县180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4000多份有效问卷和数十家机构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报告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现状、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发布会上,还有数十位农村金融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行业引领者、实践者、研究者齐聚一堂,一起讨论如何通过机制、技术创新,建立为“三农”服务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原中农办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原会长段应碧指出,报告抓住了需求的角度,有数据支撑,也印证了过去对农村情况的了解和判断,更多地了解农村新的情况。

正规金融部门供给遭遇瓶颈

作为《贫困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信贷供给》报告的撰稿人,俞建拖从供给的角度解读了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报告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分析,也通过对5个县域调研,从微观上进行了分析。根据俞建拖的研究,2003以来,以农信社为突破口的农村正规金融系统改革完善了机构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业务范围在扩大,供给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服务内容和领域多样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样本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可获得性

研究报告同时分析了改革的不足,改革没有到位,有些机构的潜力没有充分地发挥,城镇化过程在金融业务中被忽略,金融有效创新不足,多重委托代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等。在传统信贷技术和模式下,正规金融部门在农村的金融供给遭遇显著瓶颈,缺乏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报告认为,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取得突破,切实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注重城镇化进程中消费型和生产型金融需求。同时,破除供给瓶颈要依托于技术进步的金融创新。要打破金融供给在县域的垄断性,推进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的衔接,推动传统正规金融与新型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报告还提出,要纠正金融扶贫存在的观念误区,明确金融功能和财政功能的差别,在扶贫中协同使用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但是金融服务要考虑商业可持续性的根本性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专家表示,金融之道不在金融之内,而在金融之外。“我们在致力于金融服务的同时需要关注的是,一些被服务的群体自身能力的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焰说。在联合国资本开发基金会数字经济专家丁宇看来,知识的支持重于金钱的支持,下一阶段要发挥正规金融机构前台柜员的潜力,以他们为纽带,加上数字化支持,对乡村人口进行一系列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科技能力等有关联的赋能。

农户信贷需求依然旺盛

张龙耀则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发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报告。

据介绍,课题组调研了河北、内蒙、辽宁、甘肃、四川、湖南6省60个县180个村。样本县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够代表中国贫困地区经济经融情况。调研内容包括贷款来源、贷款类型、贷款需求和可获得性等,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相关数据。

研究指出,农户的信贷需求依然旺盛,31.39%的样本农户存在正规信贷需求。但是传统银行机构信贷满足率仍然较低,仅有18.38%的农户通过申请获得银行贷款。信贷满足率低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农户贷款申请被拒绝,或贷款获批但是额度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户有信贷需求但由于各种原因未向银行申请信贷,这部分农户占到有信贷需求农户的35.55%,其中合约条件限制(如需要抵押担保)、隐形交易成本高(贷款程序复杂和时间长)、担心贷款潜在风险等都是使农户对银行贷款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

另外,研究报告指出,小额信贷对正规银行信贷形成重要补充。首先,小额信贷的客户群体多为非银行信贷客户。其次,小贷信贷帮助农户获得信用记录,承担着这些不受银行青睐的农户进入正规信贷体系“垫脚石”的作用。第三,小贷信贷的特殊信贷合约形成了与正规银行迥异的客户筛选机制,能够为农户提供更为灵活的贷款方式。

为此,报告认为应重视非存款类放贷机构的作用,为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发挥其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补充作用。商务部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处长白澄宇建议,应尽快给小贷公司明确的法律地位:“比如监管部门应该考虑给例如中和农信这样具有较好管理水平的小贷机构更加符合其业务性质的金融牌照。”

除了对金融服务需求,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周月书还提出,在农户层面,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还需要增加财产性收入等需求。

来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2019)》报告


破除供给瓶颈 做好农村金融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2-09

□本报实习记者 李林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脱贫攻坚明确了方向:一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巩固脱贫成果,三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预计到2019年底,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将超出既定目标任务的90%。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减贫数据统计记录以后,我国第一次把贫困人口降到1000万以下,意义重大。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还有很多深度贫困地区,还有许多脆弱群体。”12月4日,在由中和农信主办、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报告发布会”上,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郑文凯如是说。

农户有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的原因

从供需两方看农村金融

2020年全面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如何增强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如何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解决农村金融“活血”问题成了关键。对于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如何继续支持扶贫、支持乡村振兴,党和国家也从重大战略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记者了解到,上述研究从农村金融供给和农村金融需求两个方面展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完成了《贫困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信贷供给》报告,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龙耀团队统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报告。该研究历时2年,对6个省60个县180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4000多份有效问卷和数十家机构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报告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现状、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发布会上,还有数十位农村金融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行业引领者、实践者、研究者齐聚一堂,一起讨论如何通过机制、技术创新,建立为“三农”服务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原中农办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原会长段应碧指出,报告抓住了需求的角度,有数据支撑,也印证了过去对农村情况的了解和判断,更多地了解农村新的情况。

正规金融部门供给遭遇瓶颈

作为《贫困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信贷供给》报告的撰稿人,俞建拖从供给的角度解读了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报告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分析,也通过对5个县域调研,从微观上进行了分析。根据俞建拖的研究,2003以来,以农信社为突破口的农村正规金融系统改革完善了机构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业务范围在扩大,供给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服务内容和领域多样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样本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可获得性

研究报告同时分析了改革的不足,改革没有到位,有些机构的潜力没有充分地发挥,城镇化过程在金融业务中被忽略,金融有效创新不足,多重委托代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等。在传统信贷技术和模式下,正规金融部门在农村的金融供给遭遇显著瓶颈,缺乏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报告认为,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取得突破,切实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注重城镇化进程中消费型和生产型金融需求。同时,破除供给瓶颈要依托于技术进步的金融创新。要打破金融供给在县域的垄断性,推进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的衔接,推动传统正规金融与新型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报告还提出,要纠正金融扶贫存在的观念误区,明确金融功能和财政功能的差别,在扶贫中协同使用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但是金融服务要考虑商业可持续性的根本性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专家表示,金融之道不在金融之内,而在金融之外。“我们在致力于金融服务的同时需要关注的是,一些被服务的群体自身能力的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焰说。在联合国资本开发基金会数字经济专家丁宇看来,知识的支持重于金钱的支持,下一阶段要发挥正规金融机构前台柜员的潜力,以他们为纽带,加上数字化支持,对乡村人口进行一系列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科技能力等有关联的赋能。

农户信贷需求依然旺盛

张龙耀则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发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报告。

据介绍,课题组调研了河北、内蒙、辽宁、甘肃、四川、湖南6省60个县180个村。样本县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够代表中国贫困地区经济经融情况。调研内容包括贷款来源、贷款类型、贷款需求和可获得性等,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相关数据。

研究指出,农户的信贷需求依然旺盛,31.39%的样本农户存在正规信贷需求。但是传统银行机构信贷满足率仍然较低,仅有18.38%的农户通过申请获得银行贷款。信贷满足率低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农户贷款申请被拒绝,或贷款获批但是额度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户有信贷需求但由于各种原因未向银行申请信贷,这部分农户占到有信贷需求农户的35.55%,其中合约条件限制(如需要抵押担保)、隐形交易成本高(贷款程序复杂和时间长)、担心贷款潜在风险等都是使农户对银行贷款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

另外,研究报告指出,小额信贷对正规银行信贷形成重要补充。首先,小额信贷的客户群体多为非银行信贷客户。其次,小贷信贷帮助农户获得信用记录,承担着这些不受银行青睐的农户进入正规信贷体系“垫脚石”的作用。第三,小贷信贷的特殊信贷合约形成了与正规银行迥异的客户筛选机制,能够为农户提供更为灵活的贷款方式。

为此,报告认为应重视非存款类放贷机构的作用,为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发挥其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补充作用。商务部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处长白澄宇建议,应尽快给小贷公司明确的法律地位:“比如监管部门应该考虑给例如中和农信这样具有较好管理水平的小贷机构更加符合其业务性质的金融牌照。”

除了对金融服务需求,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周月书还提出,在农户层面,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还需要增加财产性收入等需求。

来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2019)》报告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