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农险也能全程电子化

发布时间:2019-12-10 09:16:2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仲潞 本报记者 赵修彬

《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10月发布,明确提出“强化创新引领,发挥好保险机构在农业保险经营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课题。

破茧重生 科技为王

吉林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达553.78万公顷。自2007年加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吉林已大踏步走过了12年,2019年全省种植业保险保障范围覆盖139万户次、近481万公顷耕地,保障规模达到689.75亿元。

但与这十余年发展相伴生的,还有传统农险经营模式下面临的发展瓶颈: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服务能力弱,特别是在种植业保险业务上,如何精准定位承保地块、科学确定灾害损失、快速理算支付赔款,成为农户、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保险公司共同关注的焦点。

安华农险吉林省分公司主动求变,继在全省实现无人机遥感技术验标查勘后,大胆提出在分公司层面组建农业保险创新发展团队,整合农业、遥感、气象、计算机等领域专业人才,创建了农险科技创新、管理与高水平服务平台。

团队从零起步,将自主创新与外部科研院校、科技公司合作相结合,通过整合现有技术资源,综合应用3S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与人工智能技术、OCR文字识别技术、大数据及建立农作物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将科技应用到种植业保险业务全流程,选取部分地区开办玉米大灾保险业务地块,试点开展集种植业保险承保、理赔全流程一体化、智能化、精准化为一身的“一安农”农险科技项目。

全程智能 破解困局

2019年4月,“一安农”正式启动。在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取柴河镇张家街村,农户李福生在自家地块拿着手机,一点点把投保地块的标绘及投保信息输入到APP里。这就意味着,在投保环节,安华农险通过“一安农”项目在全省推出了首张农险电子保单。农户或协办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在“指尖上”就能完成农业保险的投保操作,实现移动端投保信息填写、地块选择、投保手续上传、公示信息展示及确认、自助缴费、保险合同发放等全流程自主化、电子化,解决了承保标的定位不清、信息采集不准、投保程序繁琐等难题。

作物破土出苗后,“一安农”还能监测作物长势,定期通过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无人机多光谱航拍、农作物物联网监测信息等影像及数据收集,构建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长势神经网络生长模型,对投保标的进行长势监测;同时,结合安华农险的数据信息积累,对长势情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灾害影响力等分析形成长势监测报告,指导农户因地制宜地进行田间管理,并有助于公司及时掌握长势情况,辅助未来业务决策。

在吉林省,每年6月—8月是影响作物生长的自然灾害最频发的时节。有了“一安农”,安华农险还能提前进行灾害预警,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形地貌地质数据、农业作物生理信息、灾害历史数据、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构建多源信息的灾害预警模型,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基层公司和农户,使基层公司迅速准确掌握灾害预警信息,并给予农户农业生产指导。灾害发生后,“一安农”可直接通过3S技术、大数据建立农作物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实现业务系统自动报案及立案,对已产生的灾害信息赋值,形成灾害及损失程度分布图,再按照保险责任针对受灾农户的受灾地块形成估损数据。等到作物完全成熟后,系统自动对受灾地块的面积、损失程度进行核定,形成定损信息。这时,智能勘测设备还会对受灾地块进行多样本点的采集,替代人工查勘采点,解决了以往困扰众多农险公司的人工采点数量少、采点不准确、覆盖面低难题,实现“无人化”精准查勘。

到了理赔环节就更便捷了。农户对损失结果确认后,安华农险启动闪赔,立即将赔款支付到农户指定账户,缩短了理赔时限,提升服务效率。

提升效率 改善体验

“一安农”可以说是农险领域内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保险服务与科学技术融合,在农险业务操作上迈出了科技步伐,实现农险经营发展模式上的突破,从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向精准化、快速化转变,从人工化承保理赔模式向无人化、电子化转变,提升了服务效率、改善了农户体验。而且,在省级分公司层面组建农业保险创新团队属行业首例。只有充分了解基层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项目才能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

最重要的是,“一安农”打破了传统农险的思维模式,将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的业务操作模式,使APP移动终端与核心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业务全程操作移动化、电子化,赋予农险更加清晰的职责功能。


农险也能全程电子化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2-10

□仲潞 本报记者 赵修彬

《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10月发布,明确提出“强化创新引领,发挥好保险机构在农业保险经营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课题。

破茧重生 科技为王

吉林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达553.78万公顷。自2007年加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吉林已大踏步走过了12年,2019年全省种植业保险保障范围覆盖139万户次、近481万公顷耕地,保障规模达到689.75亿元。

但与这十余年发展相伴生的,还有传统农险经营模式下面临的发展瓶颈: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服务能力弱,特别是在种植业保险业务上,如何精准定位承保地块、科学确定灾害损失、快速理算支付赔款,成为农户、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保险公司共同关注的焦点。

安华农险吉林省分公司主动求变,继在全省实现无人机遥感技术验标查勘后,大胆提出在分公司层面组建农业保险创新发展团队,整合农业、遥感、气象、计算机等领域专业人才,创建了农险科技创新、管理与高水平服务平台。

团队从零起步,将自主创新与外部科研院校、科技公司合作相结合,通过整合现有技术资源,综合应用3S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与人工智能技术、OCR文字识别技术、大数据及建立农作物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将科技应用到种植业保险业务全流程,选取部分地区开办玉米大灾保险业务地块,试点开展集种植业保险承保、理赔全流程一体化、智能化、精准化为一身的“一安农”农险科技项目。

全程智能 破解困局

2019年4月,“一安农”正式启动。在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取柴河镇张家街村,农户李福生在自家地块拿着手机,一点点把投保地块的标绘及投保信息输入到APP里。这就意味着,在投保环节,安华农险通过“一安农”项目在全省推出了首张农险电子保单。农户或协办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在“指尖上”就能完成农业保险的投保操作,实现移动端投保信息填写、地块选择、投保手续上传、公示信息展示及确认、自助缴费、保险合同发放等全流程自主化、电子化,解决了承保标的定位不清、信息采集不准、投保程序繁琐等难题。

作物破土出苗后,“一安农”还能监测作物长势,定期通过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无人机多光谱航拍、农作物物联网监测信息等影像及数据收集,构建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长势神经网络生长模型,对投保标的进行长势监测;同时,结合安华农险的数据信息积累,对长势情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灾害影响力等分析形成长势监测报告,指导农户因地制宜地进行田间管理,并有助于公司及时掌握长势情况,辅助未来业务决策。

在吉林省,每年6月—8月是影响作物生长的自然灾害最频发的时节。有了“一安农”,安华农险还能提前进行灾害预警,通过卫星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形地貌地质数据、农业作物生理信息、灾害历史数据、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构建多源信息的灾害预警模型,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基层公司和农户,使基层公司迅速准确掌握灾害预警信息,并给予农户农业生产指导。灾害发生后,“一安农”可直接通过3S技术、大数据建立农作物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实现业务系统自动报案及立案,对已产生的灾害信息赋值,形成灾害及损失程度分布图,再按照保险责任针对受灾农户的受灾地块形成估损数据。等到作物完全成熟后,系统自动对受灾地块的面积、损失程度进行核定,形成定损信息。这时,智能勘测设备还会对受灾地块进行多样本点的采集,替代人工查勘采点,解决了以往困扰众多农险公司的人工采点数量少、采点不准确、覆盖面低难题,实现“无人化”精准查勘。

到了理赔环节就更便捷了。农户对损失结果确认后,安华农险启动闪赔,立即将赔款支付到农户指定账户,缩短了理赔时限,提升服务效率。

提升效率 改善体验

“一安农”可以说是农险领域内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保险服务与科学技术融合,在农险业务操作上迈出了科技步伐,实现农险经营发展模式上的突破,从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向精准化、快速化转变,从人工化承保理赔模式向无人化、电子化转变,提升了服务效率、改善了农户体验。而且,在省级分公司层面组建农业保险创新团队属行业首例。只有充分了解基层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项目才能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

最重要的是,“一安农”打破了传统农险的思维模式,将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的业务操作模式,使APP移动终端与核心业务系统对接,实现业务全程操作移动化、电子化,赋予农险更加清晰的职责功能。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