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名家•王和专栏

再论保险新财会:机遇与动能

发布时间:2019-12-12 09:22:2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和

在我国保险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的新时代,行业面临着一个历史任务,即如何打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财会。无论是新时代,还是新财会,突出的是一个“新”字,其核心:一是要解读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什么,这是保险财会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与背景;二是要认识什么是新财会,它与老财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三是要理解为什么要提新财务,它与新时代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新财会的机遇在哪里,什么是新财会的新动能。

第一,我国保险业发展将迎来新时代,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并实现基于进化的分化与迭代;第二,财会在保险业的进化、分化与迭代过程中,既扮演重要角色,也面临重大挑战,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第三,基于数字化的科技财务是未来财会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并与行业形成良性互动,重构财会理论、理念、制度与能力;第四,保险财会要不忘初心,审时度势,正本清源,创新思维,科技赋能,重构能力,定义并实践新财会。这既是这一代保险财会人不能回避的挑战,更是职责与使命所在。

新财会与新机遇

面向未来,我国保险业面临着全新的机遇。首先,保险要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成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就应当意识到未来的保险创新与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业务范围拓展,而是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实现“保险+”的制度创新,即不仅提供传统以损失补偿为核心的保险服务,而是以保险为载体,通过导入先进技术,实现制度创新,继而实现对社会风险的全面和有效治理,降低社会风险的总暴露,提高社会治理的总效率。这一切,既是保险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传统保险财会面临的全新挑战。

其次,科技赋能无疑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既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但如果解决不好“挑战”问题,那么“机遇”就与你无关,保险财会也一样。迎接新时代,无论是服务行业,还是自我迭代,保险财会都需要行业高度重视科技,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同时,科技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推动制度创新。

再次,防风险是保险行业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它不是一项“阶段性任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好风险防范问题。同时,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保险行业既不能“铤而走险”,也不能“望险却步”。建立行业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首先和关键是要解决好基础逻辑、技术和文化,尤其是风险文化,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理解并践行“内圣外王”是解决之道。因为内因是主要矛盾,用古人的话讲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时,“心即理”,心正,则世界正;心安,则天下安。其次,要建立“一体两翼”的防风险机制,即通过统一数据和标准,解决好共享和穿透,利用好脱敏和隔离技术,将公司内控和外部监管有机整合,全面提升社会视角下的风险管理总效率。

新财会与新动能

财会科技将成为未来保险财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持续投入。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给了保险财会“再存在”以巨大的空间和想象。数字化的一个突出贡献是人们能够在更小的单元观察世界,也包括保险经营活动,同时数字化将带来“全息时代”,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实时和动态地观察经营行为。数字孪生技术为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实现一种形影不离和心心相印的“镜像管理”模式,为实时、动态和交互式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面向未来,保险财会需要更加透明、简单、高效和公正的专业文化,因为科技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有财会本身。

从“技术改变财会”出发,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单位,二是维度,三是结构。就单位而言,“最小单元”是理想,科技赋能给了“划小单元”以可能。就维度而言,科技提供了从“二维”走向“N维”的可能性,从平面走向立体的机会。就结构而言,科技改变了被动接受和满足既有结构的传统思维,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客户(内部客户)需求和基于客户(客户价值管理)思维的“易构”能力,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敏捷”。

科技提供了一个基于“魔方思维”的财会管理与服务路径,实现“结构即管理”的诉求,即在划小经营单元的基础上,构建经营的“六面体”,按照“魔方思维”,构建起一个可以按需组合的“点线面”,为“价值链”管理提供一个更加“灵动”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各种“穿透”管理提供技术的便利。此外,“会计魔方”也为经营和管理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提供一种基于“光源管理”的应用模式,即将经营、管理和风控视为一种光源,随着光源的移动,就可以“投影”出相应的“呈现”,做到“如影随形”和“按需而动(现)”。面向未来,结构和结构力将成为经营管理的基本逻辑、思维、视角和能力。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和主要模式,边缘计算是核心概念。第一,无论是客户体验,营销管理,还是经营效率,风险管控,分散和集中始终是一对矛盾,传统文化的“形散神聚”给破解难题以启发和路径,即产品、销售、理赔和服务是“散”的,而管理、经营、规范和风控是“聚”的,二者并不矛盾,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第二,从技术实现的视角看,基于场景的边缘计算,将成为主流模式,具体表现为“规则前置,就地核算”。第三,结构力将成为未来经营管理的核心能力,基于松耦合的易构模式是基础,能够更好满足“随需而动”智慧经营的需要。第四,在区块链赋能的背景下,将从信息网发展为价值网,为经营管理创新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结构即核算”的背景下,将迎来“自保险时代”。

(作者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原副总裁)


名家•王和专栏

再论保险新财会:机遇与动能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2-12

□王和

在我国保险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的新时代,行业面临着一个历史任务,即如何打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财会。无论是新时代,还是新财会,突出的是一个“新”字,其核心:一是要解读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什么,这是保险财会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与背景;二是要认识什么是新财会,它与老财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三是要理解为什么要提新财务,它与新时代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新财会的机遇在哪里,什么是新财会的新动能。

第一,我国保险业发展将迎来新时代,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并实现基于进化的分化与迭代;第二,财会在保险业的进化、分化与迭代过程中,既扮演重要角色,也面临重大挑战,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第三,基于数字化的科技财务是未来财会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并与行业形成良性互动,重构财会理论、理念、制度与能力;第四,保险财会要不忘初心,审时度势,正本清源,创新思维,科技赋能,重构能力,定义并实践新财会。这既是这一代保险财会人不能回避的挑战,更是职责与使命所在。

新财会与新机遇

面向未来,我国保险业面临着全新的机遇。首先,保险要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成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就应当意识到未来的保险创新与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业务范围拓展,而是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实现“保险+”的制度创新,即不仅提供传统以损失补偿为核心的保险服务,而是以保险为载体,通过导入先进技术,实现制度创新,继而实现对社会风险的全面和有效治理,降低社会风险的总暴露,提高社会治理的总效率。这一切,既是保险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传统保险财会面临的全新挑战。

其次,科技赋能无疑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既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但如果解决不好“挑战”问题,那么“机遇”就与你无关,保险财会也一样。迎接新时代,无论是服务行业,还是自我迭代,保险财会都需要行业高度重视科技,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同时,科技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推动制度创新。

再次,防风险是保险行业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它不是一项“阶段性任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好风险防范问题。同时,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保险行业既不能“铤而走险”,也不能“望险却步”。建立行业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首先和关键是要解决好基础逻辑、技术和文化,尤其是风险文化,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理解并践行“内圣外王”是解决之道。因为内因是主要矛盾,用古人的话讲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时,“心即理”,心正,则世界正;心安,则天下安。其次,要建立“一体两翼”的防风险机制,即通过统一数据和标准,解决好共享和穿透,利用好脱敏和隔离技术,将公司内控和外部监管有机整合,全面提升社会视角下的风险管理总效率。

新财会与新动能

财会科技将成为未来保险财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持续投入。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给了保险财会“再存在”以巨大的空间和想象。数字化的一个突出贡献是人们能够在更小的单元观察世界,也包括保险经营活动,同时数字化将带来“全息时代”,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实时和动态地观察经营行为。数字孪生技术为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实现一种形影不离和心心相印的“镜像管理”模式,为实时、动态和交互式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面向未来,保险财会需要更加透明、简单、高效和公正的专业文化,因为科技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有财会本身。

从“技术改变财会”出发,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单位,二是维度,三是结构。就单位而言,“最小单元”是理想,科技赋能给了“划小单元”以可能。就维度而言,科技提供了从“二维”走向“N维”的可能性,从平面走向立体的机会。就结构而言,科技改变了被动接受和满足既有结构的传统思维,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客户(内部客户)需求和基于客户(客户价值管理)思维的“易构”能力,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敏捷”。

科技提供了一个基于“魔方思维”的财会管理与服务路径,实现“结构即管理”的诉求,即在划小经营单元的基础上,构建经营的“六面体”,按照“魔方思维”,构建起一个可以按需组合的“点线面”,为“价值链”管理提供一个更加“灵动”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各种“穿透”管理提供技术的便利。此外,“会计魔方”也为经营和管理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力,提供一种基于“光源管理”的应用模式,即将经营、管理和风控视为一种光源,随着光源的移动,就可以“投影”出相应的“呈现”,做到“如影随形”和“按需而动(现)”。面向未来,结构和结构力将成为经营管理的基本逻辑、思维、视角和能力。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和主要模式,边缘计算是核心概念。第一,无论是客户体验,营销管理,还是经营效率,风险管控,分散和集中始终是一对矛盾,传统文化的“形散神聚”给破解难题以启发和路径,即产品、销售、理赔和服务是“散”的,而管理、经营、规范和风控是“聚”的,二者并不矛盾,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第二,从技术实现的视角看,基于场景的边缘计算,将成为主流模式,具体表现为“规则前置,就地核算”。第三,结构力将成为未来经营管理的核心能力,基于松耦合的易构模式是基础,能够更好满足“随需而动”智慧经营的需要。第四,在区块链赋能的背景下,将从信息网发展为价值网,为经营管理创新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结构即核算”的背景下,将迎来“自保险时代”。

(作者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原副总裁)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