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龄”驻村干部的扶贫经

——记银保监会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王镇

编者按:

今年6月至8月,银保监会系统扎扎实实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系统充分挖掘了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改进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经报银保监会党委同意,决定选树会机关风险处置局邵祥理、江苏银保监局盐城分局王行松、陕西银保监局王镇、新疆银保监局和田分局再吐娜·司马义、会机关打非局徐和等5名同志为银保监会系统先进典型。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分别赴陕西、江苏、新疆等地对5位典型人物进行了采访。

□记者 朱艳霞

西安到延安吴起县周湾镇杨元沟村这条400多公里的路,王镇不知走了多少次,每次都要坐公交车、换地铁、乘动车、转班车、等中巴、蹭摩托,周折颠簸十几个小时。此行,王镇时不时地接到咨询电话,原来休假的这几天他一直在帮村民们卖小米。

王镇,现任陕西银保监局党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2014年5月,已是54岁“高龄”的他主动请缨,北上扶贫。5年来,他帮助村民打坝修地、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生活,让“贫困村”得以摘帽。尽管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但是他完全没有松懈下来,于2019年6月向着更偏远、更贫困的地区再次出发。近日,王镇被评为银保监会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人物。

陕西延安市吴起县周湾镇杨元沟村独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杭秀萍享受产业扶贫帮扶,养起了猪和鸡。

带着课题去扶贫

王镇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先在商洛地委党校当了7年教师,1990年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商洛地区分行,2004年调入新成立的商洛银监分局,任统信科科长,同年7月调入原陕西银监局统信处工作。他曾撰写《奖励学》学术专著,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连续5年获陕西金融学会年度征文一等奖。

吴起县周湾镇杨元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宋子元拿着王镇请艺术家为他写的书法作品。

谈起扶贫的初心,王镇说:“我一直从事的是教学、金融科研工作,‘三农’问题、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我关注和研究的重心。政府搭建了扶贫平台,给我提供了将知识、才能回馈贫困群体的机会,我这个中老年人就主动报了名。”

初冬,记者一行随王镇来到他扶贫了5年的杨元沟村。这是个“神秘”的村庄,它的地形是两条沟三道梁,村民都散住在梁上,站在村子中心的沟底几乎看不到住户。

得知王镇回到了村里,很多村民都出门来打招呼,梁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老王经常来看望我,我养蜂就是老王指点的,如今能挣不少钱呢。”

“我家养的驴都卖出去了,今年价钱还不错。”

……

王镇热情地和村民们打招呼,聊着家长里短。虽然已经从这里“毕业”4个多月了,但是对于村里的情况还是了如指掌。他不忘提醒独居的杭秀萍:“你家的猪赶紧卖了吧,今年还能卖个好价钱呢。”

“杨元沟村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5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村容村貌的日渐变化。”王镇回忆起5年前他刚刚到村里的情况,一眼望过去,一户人都看不到,他便让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王天忠骑摩托车带他入户走访。

王镇(左一)与扶贫工作队队员、村干部一起在榆林市佳县的乔家枣坪村走访贫困户。

在王镇看来,“户情”如树木,“村情”如森林,既要了解微观,更要把握宏观,这样才能因户因村施策。

在摸清村里的情况后,王镇撰写了8000余字的调研报告,并撰写了3年脱贫计划。他也将这一做法贯穿在整个扶贫工作中,例如,撰写产业扶贫报告、发展水产养殖业报告等等。

“这样接下来的帮扶措施才有针对性。”王镇表示。

找准产业扶贫路

杨元沟村有一片200平方米的水塘,冷飕飕的空气让其笼罩着一丝冰冷的气息。但是这个水塘可不简单。

“这底下有鱼有虾有蟹,再过一个月就能卖掉了,全村都能分红。”杨元沟村主任赵锡山向记者介绍,这是王镇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的产业之一,预计到年底每个贫困户都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村民孙海海在乔家枣坪村集体产业里务工养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收入增,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稳定可持续的脱贫。

5年前,王镇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全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适生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土豆等,种植规模小、产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贫困户收入少的原因是没有产业,但要发展产业,不能只是发展家庭产业,更要发展村级集体大产业。”王镇表示,根据地理条件及产业特点,杨元沟村重点发展山地苹果和水产养殖产业。

由于产业选得准,投入的资金很快见效。如山地苹果,已经成为村民和贫困户致富的“钱袋子”。此外,王镇积极向帮扶单位和扶贫部门争取到3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于2019年3月正式投产水产养殖项目。他还出谋划策,发展中药种植、苹果仓储、养驴、小杂粮种植产业,也取得初步成效。

在王镇的推动下,乔家枣坪村发展“红枣羊”集体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在注重发展产业、解决村民及贫困户吃好穿好的同时,王镇还注意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他在杨元沟村扶贫这5年中,每年坚持给村民写春联,还开展送书画、送全家福照片等活动。

破解村银关系“死结”

在村口,记者见到了养牛户康伟。“幸亏老王帮我们拉来了银行搞信用村建设,让我能贷到款建了一个小的养牛场。”他说。

康伟一家6口人,两个孩子还小,家里又有父母需要照顾,所以他一直没能外出打工,只靠种庄稼维持生计。不幸的是,5年前,他妻子患上了红斑狼疮,每年治病都要花3-5万元,让康伟家一下子陷入了贫困。

杨元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康伟贷款养的牛。

“我来扶贫的一个重要想法是如何破解银行支持‘三农’难题。”王镇发现,很多村民想做产业,但是没有资金,在银行也贷不到款。

原来,吴起县农村合作银行(下称“吴起县合行”)实行的是村民贷款需用退耕还林补贴款存折进行抵押,并由亲属中公职人员进行担保。这样相当一部分村民就被拒之门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信用环境差,部分村民到期不还或还不起,因而银行设置重重条件,长此以往,银行有钱不敢贷,村民想贷贷不了,从而造成了银农关系的“死结”。

王镇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提出重塑信用环境,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活动。他多次与吴起县合行沟通,给村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取消抵押担保贷款,凡信用好的农户,实行利率下浮。2018年8月15日,吴起县合行周湾支行在杨元沟村举行授信大会暨信用村创建推进会,现场给172户村民授信992万元,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以康伟为例,他获得了10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用这笔钱买了17头牛崽,养大以后再卖掉,每头牛能卖1万元。“前段时间我刚卖了13头牛,除掉各种成本后挣了3万多块钱。”康伟开心地说,这样给妻子看病的钱就挣出来了。

“我一定按时还款还息,希望能得到银行更大的支持,让我的产业做得更大一些。”看得出来,康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到更艰苦的地方去

2018年底,杨元沟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全村6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6月,王镇又来到陕西银保监局另一帮扶村——榆林市佳县的乔家枣坪村。那里距西安路途更远,经济条件更差,局党委征求他是否愿意去乔家枣坪村继续扶贫的意见时,59岁的他没有丝毫犹豫:去!从杨元沟村向更为艰苦的乔家枣坪村进发。

王镇(左)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乔柱生交谈,询问其生产生活情况。

王镇很快又进入了角色。乔家枣坪村位于榆林市佳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14人,其中五保户3户3人,低保户10户20人,一般贫困户33户91人。

王镇来到佳县乔家枣坪村,了解到当地特点是“一红一白一黄”,即红枣、白山羊和小米,于是他把养羊、种小米作为带领村民脱贫的重点产业。这也是他一路上都在接听电话卖小米的原因,今年他帮忙收购了村里贫困户和村民的小米15000余斤,给贫困户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隔壁村参与扶贫工作且同为陕西银保监局派出的驻村干部张虎经常来向王镇“取经”。在张虎眼里,王镇既是老大哥,也是扶贫老师,他们一起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筹资计划、帮扶方案等。

建档立卡贫困户乔喜军(左二)一家平日在佳县收废品,每次回到村里,王镇总要上他家走访了解其近况。

2020年是消除贫困年,也是王镇的退休之年。王镇很感性地用“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来形容自己。他表示,在余下的日子里,再接再厉,为脱贫攻坚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以实际行动兑现对村民的承诺,向党组织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位“高龄”驻村干部的扶贫经

——记银保监会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王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19-12-12

编者按:

今年6月至8月,银保监会系统扎扎实实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系统充分挖掘了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改进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经报银保监会党委同意,决定选树会机关风险处置局邵祥理、江苏银保监局盐城分局王行松、陕西银保监局王镇、新疆银保监局和田分局再吐娜·司马义、会机关打非局徐和等5名同志为银保监会系统先进典型。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分别赴陕西、江苏、新疆等地对5位典型人物进行了采访。

□记者 朱艳霞

西安到延安吴起县周湾镇杨元沟村这条400多公里的路,王镇不知走了多少次,每次都要坐公交车、换地铁、乘动车、转班车、等中巴、蹭摩托,周折颠簸十几个小时。此行,王镇时不时地接到咨询电话,原来休假的这几天他一直在帮村民们卖小米。

王镇,现任陕西银保监局党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2014年5月,已是54岁“高龄”的他主动请缨,北上扶贫。5年来,他帮助村民打坝修地、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生活,让“贫困村”得以摘帽。尽管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但是他完全没有松懈下来,于2019年6月向着更偏远、更贫困的地区再次出发。近日,王镇被评为银保监会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人物。

陕西延安市吴起县周湾镇杨元沟村独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杭秀萍享受产业扶贫帮扶,养起了猪和鸡。

带着课题去扶贫

王镇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先在商洛地委党校当了7年教师,1990年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商洛地区分行,2004年调入新成立的商洛银监分局,任统信科科长,同年7月调入原陕西银监局统信处工作。他曾撰写《奖励学》学术专著,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连续5年获陕西金融学会年度征文一等奖。

吴起县周湾镇杨元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宋子元拿着王镇请艺术家为他写的书法作品。

谈起扶贫的初心,王镇说:“我一直从事的是教学、金融科研工作,‘三农’问题、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我关注和研究的重心。政府搭建了扶贫平台,给我提供了将知识、才能回馈贫困群体的机会,我这个中老年人就主动报了名。”

初冬,记者一行随王镇来到他扶贫了5年的杨元沟村。这是个“神秘”的村庄,它的地形是两条沟三道梁,村民都散住在梁上,站在村子中心的沟底几乎看不到住户。

得知王镇回到了村里,很多村民都出门来打招呼,梁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老王经常来看望我,我养蜂就是老王指点的,如今能挣不少钱呢。”

“我家养的驴都卖出去了,今年价钱还不错。”

……

王镇热情地和村民们打招呼,聊着家长里短。虽然已经从这里“毕业”4个多月了,但是对于村里的情况还是了如指掌。他不忘提醒独居的杭秀萍:“你家的猪赶紧卖了吧,今年还能卖个好价钱呢。”

“杨元沟村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5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村容村貌的日渐变化。”王镇回忆起5年前他刚刚到村里的情况,一眼望过去,一户人都看不到,他便让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王天忠骑摩托车带他入户走访。

王镇(左一)与扶贫工作队队员、村干部一起在榆林市佳县的乔家枣坪村走访贫困户。

在王镇看来,“户情”如树木,“村情”如森林,既要了解微观,更要把握宏观,这样才能因户因村施策。

在摸清村里的情况后,王镇撰写了8000余字的调研报告,并撰写了3年脱贫计划。他也将这一做法贯穿在整个扶贫工作中,例如,撰写产业扶贫报告、发展水产养殖业报告等等。

“这样接下来的帮扶措施才有针对性。”王镇表示。

找准产业扶贫路

杨元沟村有一片200平方米的水塘,冷飕飕的空气让其笼罩着一丝冰冷的气息。但是这个水塘可不简单。

“这底下有鱼有虾有蟹,再过一个月就能卖掉了,全村都能分红。”杨元沟村主任赵锡山向记者介绍,这是王镇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的产业之一,预计到年底每个贫困户都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村民孙海海在乔家枣坪村集体产业里务工养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收入增,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稳定可持续的脱贫。

5年前,王镇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全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适生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土豆等,种植规模小、产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贫困户收入少的原因是没有产业,但要发展产业,不能只是发展家庭产业,更要发展村级集体大产业。”王镇表示,根据地理条件及产业特点,杨元沟村重点发展山地苹果和水产养殖产业。

由于产业选得准,投入的资金很快见效。如山地苹果,已经成为村民和贫困户致富的“钱袋子”。此外,王镇积极向帮扶单位和扶贫部门争取到3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于2019年3月正式投产水产养殖项目。他还出谋划策,发展中药种植、苹果仓储、养驴、小杂粮种植产业,也取得初步成效。

在王镇的推动下,乔家枣坪村发展“红枣羊”集体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在注重发展产业、解决村民及贫困户吃好穿好的同时,王镇还注意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他在杨元沟村扶贫这5年中,每年坚持给村民写春联,还开展送书画、送全家福照片等活动。

破解村银关系“死结”

在村口,记者见到了养牛户康伟。“幸亏老王帮我们拉来了银行搞信用村建设,让我能贷到款建了一个小的养牛场。”他说。

康伟一家6口人,两个孩子还小,家里又有父母需要照顾,所以他一直没能外出打工,只靠种庄稼维持生计。不幸的是,5年前,他妻子患上了红斑狼疮,每年治病都要花3-5万元,让康伟家一下子陷入了贫困。

杨元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康伟贷款养的牛。

“我来扶贫的一个重要想法是如何破解银行支持‘三农’难题。”王镇发现,很多村民想做产业,但是没有资金,在银行也贷不到款。

原来,吴起县农村合作银行(下称“吴起县合行”)实行的是村民贷款需用退耕还林补贴款存折进行抵押,并由亲属中公职人员进行担保。这样相当一部分村民就被拒之门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信用环境差,部分村民到期不还或还不起,因而银行设置重重条件,长此以往,银行有钱不敢贷,村民想贷贷不了,从而造成了银农关系的“死结”。

王镇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提出重塑信用环境,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活动。他多次与吴起县合行沟通,给村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取消抵押担保贷款,凡信用好的农户,实行利率下浮。2018年8月15日,吴起县合行周湾支行在杨元沟村举行授信大会暨信用村创建推进会,现场给172户村民授信992万元,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以康伟为例,他获得了10万元的小额信用贷款,用这笔钱买了17头牛崽,养大以后再卖掉,每头牛能卖1万元。“前段时间我刚卖了13头牛,除掉各种成本后挣了3万多块钱。”康伟开心地说,这样给妻子看病的钱就挣出来了。

“我一定按时还款还息,希望能得到银行更大的支持,让我的产业做得更大一些。”看得出来,康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到更艰苦的地方去

2018年底,杨元沟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全村6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6月,王镇又来到陕西银保监局另一帮扶村——榆林市佳县的乔家枣坪村。那里距西安路途更远,经济条件更差,局党委征求他是否愿意去乔家枣坪村继续扶贫的意见时,59岁的他没有丝毫犹豫:去!从杨元沟村向更为艰苦的乔家枣坪村进发。

王镇(左)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乔柱生交谈,询问其生产生活情况。

王镇很快又进入了角色。乔家枣坪村位于榆林市佳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14人,其中五保户3户3人,低保户10户20人,一般贫困户33户91人。

王镇来到佳县乔家枣坪村,了解到当地特点是“一红一白一黄”,即红枣、白山羊和小米,于是他把养羊、种小米作为带领村民脱贫的重点产业。这也是他一路上都在接听电话卖小米的原因,今年他帮忙收购了村里贫困户和村民的小米15000余斤,给贫困户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隔壁村参与扶贫工作且同为陕西银保监局派出的驻村干部张虎经常来向王镇“取经”。在张虎眼里,王镇既是老大哥,也是扶贫老师,他们一起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筹资计划、帮扶方案等。

建档立卡贫困户乔喜军(左二)一家平日在佳县收废品,每次回到村里,王镇总要上他家走访了解其近况。

2020年是消除贫困年,也是王镇的退休之年。王镇很感性地用“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来形容自己。他表示,在余下的日子里,再接再厉,为脱贫攻坚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以实际行动兑现对村民的承诺,向党组织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