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助力

——代《开栏的话》

发布时间:2020-01-06 09:18:2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关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美国留学,那时候,美国储蓄贷款银行危机爆发不久,有数千家银行破产、重组或被政府接管,媒体上关于那次危机的新闻报道连篇累牍。

当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刚刚开始恢复建设,多年以来,在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我对银行的概念也是由此形成。在我看来,银行就像水电煤气、邮局、医院,就是政府的一部分,怎么会倒闭呢?

令我震惊的是,美国的银行数量众多,远远不止一家,但在短短几年内就有数千家在倒闭?!这样的数字让人目瞪口呆。但是美国社会却看起来比较太平,没有发生大批人群失业、民众流离失所的现象,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接下来,在全球范围内以及美国国内资本市场,其动荡程度犹如沸腾的开水。我亲身经历了包括1994年墨西哥债务危机、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主权违约、2000年高科技崩盘、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此外,还有那些我没有亲身经历的大事,比如1987年全球股灾、1980年代的美国垃圾债崩盘、1970年代的大幅通货膨胀和石油危机,等等,我也尽量通过阅读资料、与亲历者交谈来进行了解。

每一次金融危机,波及的行业和地域之广,影响的人数之多,对一国、甚至多国的经济影响之深刻,没有其它行业能与之相比。

是的!银行业(或者说广义的金融体系)与其它行业确实存在重大不同。金融体系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资金是我们现代社会运行的血液。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参与募资、交易和投资的场所,毫不夸张地说,资本市场的波动,牵动着社会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过去40年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成长244倍以上,从1978年的3679亿元成长至2018年底的90余万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支持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支持了我国建设成为较健全的工业化体系。但这些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实现的。

中国正在经历金融体系的深刻转变。今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融资方式的转变和对外开放的政策调整,这些都意味着,在金融体系中以商业银行为主、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传统方式不会一直延续下去,资本市场的发展意味着保险、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行业将迎来广阔的成长空间。尤其对众多银行而言,投资和交易已经成为重要的业务条线,但资本市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对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的管理一般使用利率衍生品,外汇业务带来的币种不匹配需要使用汇率衍生品对冲,未来是否能有效使用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对冲和风险管理,将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否。即使有机构只想延续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资产和负债的天然久期差也使他们无法脱离对批发市场资金来源的依赖,也就是说,每家机构都在资本市场的风险传导范围之内。

我国众多金融机构是否做好了面对更加动态的利率环境、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开展业务?应该明确的是,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还有在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下正在大步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

应《中国银行保险报》之邀,我们将以专栏的形式和读者沟通。我们是一个作者群体,此前在中国和美国的金融机构工作多年,专长是覆盖金融市场、资产管理、宏观经济研究、金融科技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专栏以资本市场相关业务为主线,以具有国际视野为特色。主要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对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

——对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的介绍,包括管理体系、成熟经验、国际/国内的成功案例、相关风险管理技术等等。

——对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业务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介绍,例如美国储蓄贷款银行危机,栏目将对此类事件逐一分析介绍。

——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动向和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因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是金融行业的未来方向。

中国需要与其经济规模和国际影响力相称的金融体系。透明高效、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资本市场对支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专栏愿意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助力。


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助力

——代《开栏的话》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06

□关萍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到美国留学,那时候,美国储蓄贷款银行危机爆发不久,有数千家银行破产、重组或被政府接管,媒体上关于那次危机的新闻报道连篇累牍。

当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刚刚开始恢复建设,多年以来,在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我对银行的概念也是由此形成。在我看来,银行就像水电煤气、邮局、医院,就是政府的一部分,怎么会倒闭呢?

令我震惊的是,美国的银行数量众多,远远不止一家,但在短短几年内就有数千家在倒闭?!这样的数字让人目瞪口呆。但是美国社会却看起来比较太平,没有发生大批人群失业、民众流离失所的现象,也没有什么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接下来,在全球范围内以及美国国内资本市场,其动荡程度犹如沸腾的开水。我亲身经历了包括1994年墨西哥债务危机、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主权违约、2000年高科技崩盘、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此外,还有那些我没有亲身经历的大事,比如1987年全球股灾、1980年代的美国垃圾债崩盘、1970年代的大幅通货膨胀和石油危机,等等,我也尽量通过阅读资料、与亲历者交谈来进行了解。

每一次金融危机,波及的行业和地域之广,影响的人数之多,对一国、甚至多国的经济影响之深刻,没有其它行业能与之相比。

是的!银行业(或者说广义的金融体系)与其它行业确实存在重大不同。金融体系是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资金是我们现代社会运行的血液。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参与募资、交易和投资的场所,毫不夸张地说,资本市场的波动,牵动着社会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过去40年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成长244倍以上,从1978年的3679亿元成长至2018年底的90余万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支持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支持了我国建设成为较健全的工业化体系。但这些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实现的。

中国正在经历金融体系的深刻转变。今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融资方式的转变和对外开放的政策调整,这些都意味着,在金融体系中以商业银行为主、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传统方式不会一直延续下去,资本市场的发展意味着保险、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行业将迎来广阔的成长空间。尤其对众多银行而言,投资和交易已经成为重要的业务条线,但资本市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对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的管理一般使用利率衍生品,外汇业务带来的币种不匹配需要使用汇率衍生品对冲,未来是否能有效使用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对冲和风险管理,将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否。即使有机构只想延续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资产和负债的天然久期差也使他们无法脱离对批发市场资金来源的依赖,也就是说,每家机构都在资本市场的风险传导范围之内。

我国众多金融机构是否做好了面对更加动态的利率环境、在竞争激烈的资本市场开展业务?应该明确的是,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还有在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下正在大步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

应《中国银行保险报》之邀,我们将以专栏的形式和读者沟通。我们是一个作者群体,此前在中国和美国的金融机构工作多年,专长是覆盖金融市场、资产管理、宏观经济研究、金融科技和风险管理等方面。专栏以资本市场相关业务为主线,以具有国际视野为特色。主要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对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

——对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的介绍,包括管理体系、成熟经验、国际/国内的成功案例、相关风险管理技术等等。

——对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业务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介绍,例如美国储蓄贷款银行危机,栏目将对此类事件逐一分析介绍。

——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动向和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因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是金融行业的未来方向。

中国需要与其经济规模和国际影响力相称的金融体系。透明高效、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资本市场对支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专栏愿意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助力。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