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宣言书’”

业内热议《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0-01-10 09:26:5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仇兆燕 李林鸾 记者 张爽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引发了业内热议。

行业转型的“宣言书”

中国人保集团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意见》是新时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兼顾体现了中央要求和行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意见》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宣言书”,有利于从思想文化层面推动将各公司分散、自发的转型探索,上升为全行业统一、自觉的转型行动,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是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路线图”,有利于从政策机制层面推动保险公司加快回归保障功能,优化产品供给,深化市场化改革,保障保险业在新周期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意见》与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发展的大政方针逻辑贯通,是经济金融多领域、多角度、多维度的系统集成,是对过往金融政策的继承创新。他认为,《意见》是党中央大政方针在银行保险领域的具体化、实践化。《意见》涵盖经济与金融、国际与国内、行业与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等维度,是站在宏观全局高度,从着眼大金融的广阔视角,做出的全面立体的政策布局。《意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治理、金融监管等环节出发,涉及金融运行全链条,对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针对性、全流程政策规范。《意见》突破单个金融子行业局限,政策兼具深度、广度。

对于《意见》的落地,温彬认为极具可操作性。他表示,《意见》部分政策是一直以来在实施或推进的金融政策,同时也有很多是继承过去政策基础上的创新和探索。比如,《意见》提出7次“试点”、6次“建立”、5次“探索”,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着眼经济发展需求、融资难题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做出的政策创新部署,包括金融机构和机构内部组织架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创新科技应用等。一系列创新政策,既是对经济金融问题的现实回应,也是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引领,将对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环境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表示,《意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最根本职责所在,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市场化、有竞争力的普惠性、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以达到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优化银行业保险业体系 促进协调发展

《意见》明确,大银行下沉服务重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大中小银行都要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

自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金融服务的分层供给就成为业内的共识。各类金融机构服务层级相对稳定且互为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主体的金融缺失。

“此前对构建金融体系的表述,一般为多层次、广覆盖,现在加入了有差异。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和股东成分等因素,不同金融机构的发展路径各不相同,如果追求同一化的发展,既不利于大型金融机构服务下沉市场,也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在各自的特色领域形成错位竞争。”麻袋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莜芮认为,在遵循市场化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差异化发展,既能提高金融服务的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发展自身专长的积极性,实际上也能够为“多层次”体系的构建形成助力。李建军也认为,大型银行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要下沉服务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和普惠的金融产品,中小银行则要守土有责,服务好地方经济和企业。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具体应如何发展?温彬认为,首先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要求大中型银行优化功能定位,地方中小银行增强服务能力,城市商业银行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服务县域,支持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其次,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企业之间金融协调发展。要求按竞争中性原则对待所有企业,创新单列信贷计划、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提高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发展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银行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产品服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体布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作为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银行未来应如何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信社指明了发展方向,带来更多的市场和政策机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作为生于乡村、扎根乡村的“三农”金融服务主力军,农信社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金融层面的枢纽,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着力点之一。但当前我国农信社系统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深化农信社系统改革,厘清农商行、农信社产权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巩固市场机制。一方面,积极探索省联社新角色、新机制、新模式,充分发挥省级管理机构服务和统筹职能;另一方面,理顺农商行、农信社公司治理体系,提升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

对于《意见》提出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对农村信用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董希淼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意见》强调的是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这意味着并不是不能变。”他表示,现在农信社改革到了新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要深化改革,这里涉及很多方面。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将农合行、农信社变成了农商行,这些机构变成商业银行后公司治理更加规范,但其中也存在偏离支农支小定位的争议。法人机构数量总体保持稳定不变,这个要求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机械看待。特别对中西部一些地区,一些机构规模非常小,经营实力和资产质量也比较差,适当通过兼并重组,抱团取暖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培育机构投资者 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内容,备受业界关注。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现在资本市场是高度散户化的,因此需要培育多元化、风险偏好不同的市场参与主体,提高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防止资本市场出现羊群效应。另外,还要培育相应的投资文化。

事实上,推动理财业务转型正是从银行的角度践行《意见》要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理论上讲,整个资管行业的发展,都是在把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在银保监会的管辖机构里,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资管等都有类似功能。

“银行理财资金来源实际上是居民储蓄,由于不是真正的资管业务模式,资产端主要以非标、债券等为主,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为直接融资助力,而变成了与银行类似的间接融资通道,即影子银行。”曾刚说,“成立银行理财子公司实际上就是把储蓄通过专业化机构投资者的能力,转化为资本市场的长资金来源。监管部门希望银行理财子公司投向标准化产品,比如《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理财资金投资股票所对应的风险资本的风险系数设置为零,也可以体现出鼓励理财子公司转化为真正的资管机构。”

曾刚认为,培育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有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而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也将给居民带来长期稳定回报。此外,从宏观上来讲,这也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优化融资结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之一。

多元化风险处置政策框架正在形成

《意见》提出,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保险体系各类风险。具体来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对不同机构,必须分类施策,遵循市场规律,在充分评估潜在影响的基础上稳妥实施。多措并举深化高风险中小机构改革和风险化解,采取不良资产处置、直接注资重组、同业收购合并、设立处置基金、设立过桥银行、引进新投资者以及市场退出等方式。加大资产清收力度,维护机构合法债权,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强调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协调发展。”温彬认为,《意见》从问题金融机构处置、防控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债、“僵尸企业”、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等重点领域风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等角度,全面部署了防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积聚暴露的背景下,明确了不良资产处置、直接注资重组等风险处置方式,预示多元化风险处置政策框架正在形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提出具体建议。他表示,要完善退出机制的法律体系,明确破产管理和退出的具体流程,建立风险处置中的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保险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要超越观念与利益之争,坚持推进费率市场化改革,顺应保险市场价格竞争的内生需求,用价格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此同时,完善符合现代保险市场体系要求的保险监管。要重塑监管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保险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监管要给市场留下探索和创新的空间,有效发挥其作为试错过程的作用机制。实施竞争中立的监管政策,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和效率。

当然,在防风险上,监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市场主体主动作为。对此,朱俊生提出要重建市场伦理,市场主体承担起自律的责任。要提高保险市场的法治水平,夯实重建市场伦理的基础。同时,要弘扬市场参与者的敬畏之心。


“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宣言书’”

业内热议《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10

□实习记者 仇兆燕 李林鸾 记者 张爽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引发了业内热议。

行业转型的“宣言书”

中国人保集团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意见》是新时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兼顾体现了中央要求和行业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意见》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宣言书”,有利于从思想文化层面推动将各公司分散、自发的转型探索,上升为全行业统一、自觉的转型行动,营造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是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路线图”,有利于从政策机制层面推动保险公司加快回归保障功能,优化产品供给,深化市场化改革,保障保险业在新周期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意见》与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发展的大政方针逻辑贯通,是经济金融多领域、多角度、多维度的系统集成,是对过往金融政策的继承创新。他认为,《意见》是党中央大政方针在银行保险领域的具体化、实践化。《意见》涵盖经济与金融、国际与国内、行业与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等维度,是站在宏观全局高度,从着眼大金融的广阔视角,做出的全面立体的政策布局。《意见》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治理、金融监管等环节出发,涉及金融运行全链条,对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针对性、全流程政策规范。《意见》突破单个金融子行业局限,政策兼具深度、广度。

对于《意见》的落地,温彬认为极具可操作性。他表示,《意见》部分政策是一直以来在实施或推进的金融政策,同时也有很多是继承过去政策基础上的创新和探索。比如,《意见》提出7次“试点”、6次“建立”、5次“探索”,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着眼经济发展需求、融资难题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做出的政策创新部署,包括金融机构和机构内部组织架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创新科技应用等。一系列创新政策,既是对经济金融问题的现实回应,也是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引领,将对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环境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表示,《意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最根本职责所在,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市场化、有竞争力的普惠性、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以达到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优化银行业保险业体系 促进协调发展

《意见》明确,大银行下沉服务重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大中小银行都要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

自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金融服务的分层供给就成为业内的共识。各类金融机构服务层级相对稳定且互为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主体的金融缺失。

“此前对构建金融体系的表述,一般为多层次、广覆盖,现在加入了有差异。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和股东成分等因素,不同金融机构的发展路径各不相同,如果追求同一化的发展,既不利于大型金融机构服务下沉市场,也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在各自的特色领域形成错位竞争。”麻袋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莜芮认为,在遵循市场化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差异化发展,既能提高金融服务的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发展自身专长的积极性,实际上也能够为“多层次”体系的构建形成助力。李建军也认为,大型银行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要下沉服务市场,提供更加多元和普惠的金融产品,中小银行则要守土有责,服务好地方经济和企业。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具体应如何发展?温彬认为,首先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要求大中型银行优化功能定位,地方中小银行增强服务能力,城市商业银行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服务县域,支持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其次,加大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企业之间金融协调发展。要求按竞争中性原则对待所有企业,创新单列信贷计划、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提高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发展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银行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产品服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体布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作为服务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银行未来应如何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信社指明了发展方向,带来更多的市场和政策机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作为生于乡村、扎根乡村的“三农”金融服务主力军,农信社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在金融层面的枢纽,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着力点之一。但当前我国农信社系统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深化农信社系统改革,厘清农商行、农信社产权关系,减少行政干预,巩固市场机制。一方面,积极探索省联社新角色、新机制、新模式,充分发挥省级管理机构服务和统筹职能;另一方面,理顺农商行、农信社公司治理体系,提升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

对于《意见》提出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对农村信用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董希淼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意见》强调的是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这意味着并不是不能变。”他表示,现在农信社改革到了新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要深化改革,这里涉及很多方面。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将农合行、农信社变成了农商行,这些机构变成商业银行后公司治理更加规范,但其中也存在偏离支农支小定位的争议。法人机构数量总体保持稳定不变,这个要求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机械看待。特别对中西部一些地区,一些机构规模非常小,经营实力和资产质量也比较差,适当通过兼并重组,抱团取暖也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培育机构投资者 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内容,备受业界关注。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现在资本市场是高度散户化的,因此需要培育多元化、风险偏好不同的市场参与主体,提高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防止资本市场出现羊群效应。另外,还要培育相应的投资文化。

事实上,推动理财业务转型正是从银行的角度践行《意见》要求。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理论上讲,整个资管行业的发展,都是在把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在银保监会的管辖机构里,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资管等都有类似功能。

“银行理财资金来源实际上是居民储蓄,由于不是真正的资管业务模式,资产端主要以非标、债券等为主,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为直接融资助力,而变成了与银行类似的间接融资通道,即影子银行。”曾刚说,“成立银行理财子公司实际上就是把储蓄通过专业化机构投资者的能力,转化为资本市场的长资金来源。监管部门希望银行理财子公司投向标准化产品,比如《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理财资金投资股票所对应的风险资本的风险系数设置为零,也可以体现出鼓励理财子公司转化为真正的资管机构。”

曾刚认为,培育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有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而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也将给居民带来长期稳定回报。此外,从宏观上来讲,这也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优化融资结构,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之一。

多元化风险处置政策框架正在形成

《意见》提出,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银行保险体系各类风险。具体来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问题金融机构处置。对不同机构,必须分类施策,遵循市场规律,在充分评估潜在影响的基础上稳妥实施。多措并举深化高风险中小机构改革和风险化解,采取不良资产处置、直接注资重组、同业收购合并、设立处置基金、设立过桥银行、引进新投资者以及市场退出等方式。加大资产清收力度,维护机构合法债权,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强调精准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协调发展。”温彬认为,《意见》从问题金融机构处置、防控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债、“僵尸企业”、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等重点领域风险、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等角度,全面部署了防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积聚暴露的背景下,明确了不良资产处置、直接注资重组等风险处置方式,预示多元化风险处置政策框架正在形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提出具体建议。他表示,要完善退出机制的法律体系,明确破产管理和退出的具体流程,建立风险处置中的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保险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要超越观念与利益之争,坚持推进费率市场化改革,顺应保险市场价格竞争的内生需求,用价格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此同时,完善符合现代保险市场体系要求的保险监管。要重塑监管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保险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监管要给市场留下探索和创新的空间,有效发挥其作为试错过程的作用机制。实施竞争中立的监管政策,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和效率。

当然,在防风险上,监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市场主体主动作为。对此,朱俊生提出要重建市场伦理,市场主体承担起自律的责任。要提高保险市场的法治水平,夯实重建市场伦理的基础。同时,要弘扬市场参与者的敬畏之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