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政务数据架起信用桥梁

——破解小微融资“难繁贵”的“河南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18 09:48:3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陈曾明

疫情防控期间,河南小微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反而变得容易了许多:企业“3分钟”完成线上贷款申请,银行“1分钟”完成相关数据调用,通过风险控制模型自动审核并放款,借贷双方“零跑腿”。不只是便捷,贷款利率相较于全省新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还低了0.53个百分点。自2019年3月5日全国首个省级金融公益性数据共享平台——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上线以来,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突破“信用”与“信贷”之间的瓶颈,让政务数据成为小微企业贷款的“抵押等价物”,24家进驻银行累计为12833家企业放款19742笔,放款总额573.43亿元,占到了全省小微企业年度贷款总额的10%(《河南日报》2020.3.9.《“信用贷”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繁贵”——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走在全国前列》)。

那么,河南究竟拿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用什么灵丹妙药,巧妙地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繁贵”这个令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多年“头痛心烦”的“老顽疾”呢?为此,我们不妨来看看河南的作法:

首先是找准“症结”——一难二繁生三贵。近年来,为帮助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却始终未能达到治本之效,那么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河南省政府不回避矛盾,从一开始就直击难题的根源:小微企业融资“一难二繁生三贵。“融资难”,对银行来说,难在获得企业的真实经营信息,找不到好企业;对企业来说,缺少有效抵押物,难以取得银行的信任。“融资繁”,对银行来说,小微企业风险高,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想方设法抬高信贷门槛,设置多条“防线”;对企业来说,信贷调查、信用评级、审批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融资贵”,贵在评估、审验等综合贷款费用高,贵在贷款利率高。其本质是小微企业和银行信息不畅通,企业对银行信用不足,银行不信任企业。为此,该省政府引导各方达成了共识:小微企业与银行既是借贷的双方,也是供需的两端,以大数据为“钢筋水泥”,架一座银企之间的“信用桥梁”。

其次是开出“良方”——政府唱“增信”主角。基于这一思路,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河南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政府搭台、银行唱戏、企业受益”的原则,利用“搜索与匹配”的理论,抽调注册登记、税收缴纳、职工养老、用电缴费、失信惩戒等12个部门59个大类5620万条核心政务数据,共同创办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免费向银行提供贷款审批所需真实有效数据,免费发布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套餐”,免费为双方提供“一站式”线上借贷服务,形成了公益性、套餐化、共享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模式。

再次是推广“药剂”——以技术换取时间。政府拿出了“诚意”,提供了核心数据;银行放下了“身段”,简化了贷款手续;小微企业解决了“难题”,获得了信贷资金。在这个“信贷闭环”里,三方各自获得了最大收益。对银行来说,“通过风险控制模型自动审核并放款,按规定操作可以免责!”对政府和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作用是以技术换时间,小微企业信用分值增加的同时,河南信用体系建设也在提速。”

从实践看,“河南方案”是有用有效的,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受到了银行和企业的欢迎。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是政府在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时,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推不诿,不等不靠,主动介入、主动服务,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畅通企业和银行的联系。二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治疗“老顽疾”,不靠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老手段”,找出了“无抵押物”贷款的“新办法”。河南拿出堪比“黄金”“石油”的政务数据资源,补齐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状况差等“先天不足”的短板,为银企合作搭建“信用桥梁”,为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三是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聚焦融资“难繁贵”的症结所在,突破“信用”与“信贷”之间的瓶颈,让政务数据成为小微企业贷款的“抵押等价物”。四是始终坚持市场化、服务化的改革取向,政府参与不干预,政府施“援手”不施“管手”,政府提供服务不提供管理。减轻了银企负担,增强了信贷透明度,提高了银企效率。


政务数据架起信用桥梁

——破解小微融资“难繁贵”的“河南方案”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3-18

□陈曾明

疫情防控期间,河南小微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反而变得容易了许多:企业“3分钟”完成线上贷款申请,银行“1分钟”完成相关数据调用,通过风险控制模型自动审核并放款,借贷双方“零跑腿”。不只是便捷,贷款利率相较于全省新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还低了0.53个百分点。自2019年3月5日全国首个省级金融公益性数据共享平台——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上线以来,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突破“信用”与“信贷”之间的瓶颈,让政务数据成为小微企业贷款的“抵押等价物”,24家进驻银行累计为12833家企业放款19742笔,放款总额573.43亿元,占到了全省小微企业年度贷款总额的10%(《河南日报》2020.3.9.《“信用贷”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繁贵”——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走在全国前列》)。

那么,河南究竟拿出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用什么灵丹妙药,巧妙地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繁贵”这个令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多年“头痛心烦”的“老顽疾”呢?为此,我们不妨来看看河南的作法:

首先是找准“症结”——一难二繁生三贵。近年来,为帮助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却始终未能达到治本之效,那么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河南省政府不回避矛盾,从一开始就直击难题的根源:小微企业融资“一难二繁生三贵。“融资难”,对银行来说,难在获得企业的真实经营信息,找不到好企业;对企业来说,缺少有效抵押物,难以取得银行的信任。“融资繁”,对银行来说,小微企业风险高,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想方设法抬高信贷门槛,设置多条“防线”;对企业来说,信贷调查、信用评级、审批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融资贵”,贵在评估、审验等综合贷款费用高,贵在贷款利率高。其本质是小微企业和银行信息不畅通,企业对银行信用不足,银行不信任企业。为此,该省政府引导各方达成了共识:小微企业与银行既是借贷的双方,也是供需的两端,以大数据为“钢筋水泥”,架一座银企之间的“信用桥梁”。

其次是开出“良方”——政府唱“增信”主角。基于这一思路,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河南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政府搭台、银行唱戏、企业受益”的原则,利用“搜索与匹配”的理论,抽调注册登记、税收缴纳、职工养老、用电缴费、失信惩戒等12个部门59个大类5620万条核心政务数据,共同创办河南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免费向银行提供贷款审批所需真实有效数据,免费发布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套餐”,免费为双方提供“一站式”线上借贷服务,形成了公益性、套餐化、共享化、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模式。

再次是推广“药剂”——以技术换取时间。政府拿出了“诚意”,提供了核心数据;银行放下了“身段”,简化了贷款手续;小微企业解决了“难题”,获得了信贷资金。在这个“信贷闭环”里,三方各自获得了最大收益。对银行来说,“通过风险控制模型自动审核并放款,按规定操作可以免责!”对政府和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作用是以技术换时间,小微企业信用分值增加的同时,河南信用体系建设也在提速。”

从实践看,“河南方案”是有用有效的,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受到了银行和企业的欢迎。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是政府在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时,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不推不诿,不等不靠,主动介入、主动服务,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畅通企业和银行的联系。二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治疗“老顽疾”,不靠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老手段”,找出了“无抵押物”贷款的“新办法”。河南拿出堪比“黄金”“石油”的政务数据资源,补齐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状况差等“先天不足”的短板,为银企合作搭建“信用桥梁”,为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三是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聚焦融资“难繁贵”的症结所在,突破“信用”与“信贷”之间的瓶颈,让政务数据成为小微企业贷款的“抵押等价物”。四是始终坚持市场化、服务化的改革取向,政府参与不干预,政府施“援手”不施“管手”,政府提供服务不提供管理。减轻了银企负担,增强了信贷透明度,提高了银企效率。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