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海外供给波动对中国粮价影响有限

发布时间:2020-04-09 09:19:45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国进

最近,在全球金融动荡和新冠疫情愈演愈烈的同时,一则则关于粮食安全的新闻令人更加无法淡定:先是哈萨克斯坦于3月22日宣布暂停荞麦、小麦粉、葵花籽油等部分农产品出口,紧接着越南宣布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各种大米产品,埃及决定未来3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塞尔维亚宣布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俄罗斯也拟在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将小麦、大麦、玉米等农产品出口限额定为700万吨。就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在近日发出警告,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预计4月至5月就会出现粮食供应危机。这么多国家禁止粮食出口,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不会造成中国的粮食紧缺?

带着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从近期国际粮食问题的原因来看,供需两个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恐慌预期。从供给来看,自去年底以来,全球接连暴发了非洲沙漠蝗灾、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和新冠肺炎疫情三个重大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一些产粮国担心新冠疫情继续发展下去,本国的粮食生产会因为必须实施的人员隔离而受到妨碍,所以暂停了粮食出口。同时,为防控疫情扩散,多个国家还采取了封关、禁航、货物禁运等措施,也极大地限制了粮食的正常出口。从需求方面说,很多外国政府和居民因担心疫情长期化、失控化以后,供应链会受到影响,而在短期内囤积了远远超过正常消费量的粮食,给人的直接感受就是粮食需求大幅提高。供给的突然减少和需求的突然大增最终导致国际粮食供需缺口扩大,进而引发国内对粮食短缺的担忧。

事实上,目前市场传递的供需信息只是暂时的、扭曲的信息。在全球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一旦新冠疫情缓解,或者人们意识到在开阔和露天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与新冠疫情对人与人保持合理距离的要求并不冲突,那么,粮食生产问题就会回归正常水平。海外粮食供应的问题也就大大降低了。当然,这是基于疫情发展可控的乐观角度所作的推演。

假如新冠疫情一时无法控制会怎么样呢?我的答案是,也不必惊慌。因为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高,粮食储备也比较充足。中国的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和番薯等其他品种。根据中国对粮食自给率所设的95%安全红线,目前,稻谷、小麦、玉米的自给率都没有问题,只有大豆的自给率仅13%左右,缺口较大,主要依靠进口。从国家层面看,为确保中国人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高度重视自身的农业生产,设有18亿亩耕地红线,还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制度。据统计,2019年,中国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平均每人合400斤。这意味着,即使我国今年全年粮食颗粒无收,中国人也有足够吃上一年的粮食。

即便大家对国家粮食储备不放心,比如说,我们把国家的粮食储备打个对折,即只够吃半年,那问题也不大。因为:第一,粮食的生产周期也就半年左右,在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半年以后我们就可以接上新粮。第二,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国家今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粮食生产,国务院比往年提前召开春耕生产会议,组织春耕生产,并派出工作组进行督导。而一些产粮地区基层组织已经明令种植户不准荒田,否则拒发种植补贴。不仅如此,一些南方地区还大力鼓励种植双季水稻,并提高粮食收购价。据农业农村部介绍,我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早稻种植意向也比去年增加400万亩。粮食生产开局良好,夏粮很快就可以接上,秋粮不出意外,还可能比往年增收,今年的主粮供形势大概率会比以往更好。

当然,主粮供应无忧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食物供给不受国际粮食问题的影响。从结构上看,中国进口的粮食大部分是用于食用油和禽畜饲料加工的大豆。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大豆需求的87%左右还要依靠进口。如果主要大豆生产国也发布了粮食出口禁令,那极有可能对我国食用油和禽畜饲料加工产业造成影响,并最终传递到养殖业,造成禽、蛋、肉等价格大幅攀升。不过,目前来看,主要大豆生产国发布出口禁令的可能性不大。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是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三国,进口量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95%左右。巴西和阿根廷的财政收入本来就非常困难,好容易遇到中国这个大买主,怎么会轻易失去这块市场?据了解,目前,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收割正常。虽然由于疫情原因,巴西国内一度因防疫封路造成运输不畅,但在政府介入之后,这一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3月份巴西大豆出口甚至同比增长了38%。至于美国,它已经与我们签订了大豆出口协议。根据美国农业部3月31日发布的《作物种植意向报告》,美国大豆种植意向面积比上年增长10%。当然,考虑到美国疫情仍在扩散,下半年大豆交付能否正常还要看其国内的疫情控制情况。不过,即便不能正常交付,也不会耽误太久。何况,我们的北方还有俄罗斯可以迅速填补这个市场缺口呢!俄罗斯方面曾表示,从2019年起,未来5年,俄罗斯向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将提高到1000万吨,这相当于我国大豆年进口量的1/9左右。

再退一步,就算这些原本要向中国出口大豆的国家全部因疫情原因禁止本国的大豆向中国出口,我们也不是一点办法没有。中国可以用世界上紧缺的防疫物资与其进行交换。目前,口罩、呼吸机、防护服、布洛芬等也只有中国能够大量生产和出口了。

近期无忧,不代表长期可以放松警惕。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人口、农业资源分布不均,全球还有将近8亿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需要得到粮食援助。而由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粮食增长速度,全球粮食短缺问题还会进一步严重。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是存在的。因此,虽然我们近期不必担心粮食短缺,但是,从长期看,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需要我们直面的问题。我们除了寄望于国家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也应该自觉践行对粮食和食品的节约。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财经学者)


海外供给波动对中国粮价影响有限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4-09

□王国进

最近,在全球金融动荡和新冠疫情愈演愈烈的同时,一则则关于粮食安全的新闻令人更加无法淡定:先是哈萨克斯坦于3月22日宣布暂停荞麦、小麦粉、葵花籽油等部分农产品出口,紧接着越南宣布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各种大米产品,埃及决定未来3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塞尔维亚宣布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俄罗斯也拟在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将小麦、大麦、玉米等农产品出口限额定为700万吨。就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在近日发出警告,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预计4月至5月就会出现粮食供应危机。这么多国家禁止粮食出口,到底是什么原因?会不会造成中国的粮食紧缺?

带着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从近期国际粮食问题的原因来看,供需两个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恐慌预期。从供给来看,自去年底以来,全球接连暴发了非洲沙漠蝗灾、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和新冠肺炎疫情三个重大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球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一些产粮国担心新冠疫情继续发展下去,本国的粮食生产会因为必须实施的人员隔离而受到妨碍,所以暂停了粮食出口。同时,为防控疫情扩散,多个国家还采取了封关、禁航、货物禁运等措施,也极大地限制了粮食的正常出口。从需求方面说,很多外国政府和居民因担心疫情长期化、失控化以后,供应链会受到影响,而在短期内囤积了远远超过正常消费量的粮食,给人的直接感受就是粮食需求大幅提高。供给的突然减少和需求的突然大增最终导致国际粮食供需缺口扩大,进而引发国内对粮食短缺的担忧。

事实上,目前市场传递的供需信息只是暂时的、扭曲的信息。在全球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一旦新冠疫情缓解,或者人们意识到在开阔和露天环境下从事农业生产与新冠疫情对人与人保持合理距离的要求并不冲突,那么,粮食生产问题就会回归正常水平。海外粮食供应的问题也就大大降低了。当然,这是基于疫情发展可控的乐观角度所作的推演。

假如新冠疫情一时无法控制会怎么样呢?我的答案是,也不必惊慌。因为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高,粮食储备也比较充足。中国的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和番薯等其他品种。根据中国对粮食自给率所设的95%安全红线,目前,稻谷、小麦、玉米的自给率都没有问题,只有大豆的自给率仅13%左右,缺口较大,主要依靠进口。从国家层面看,为确保中国人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高度重视自身的农业生产,设有18亿亩耕地红线,还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制度。据统计,2019年,中国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平均每人合400斤。这意味着,即使我国今年全年粮食颗粒无收,中国人也有足够吃上一年的粮食。

即便大家对国家粮食储备不放心,比如说,我们把国家的粮食储备打个对折,即只够吃半年,那问题也不大。因为:第一,粮食的生产周期也就半年左右,在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半年以后我们就可以接上新粮。第二,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国家今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粮食生产,国务院比往年提前召开春耕生产会议,组织春耕生产,并派出工作组进行督导。而一些产粮地区基层组织已经明令种植户不准荒田,否则拒发种植补贴。不仅如此,一些南方地区还大力鼓励种植双季水稻,并提高粮食收购价。据农业农村部介绍,我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有较好基础。早稻种植意向也比去年增加400万亩。粮食生产开局良好,夏粮很快就可以接上,秋粮不出意外,还可能比往年增收,今年的主粮供形势大概率会比以往更好。

当然,主粮供应无忧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食物供给不受国际粮食问题的影响。从结构上看,中国进口的粮食大部分是用于食用油和禽畜饲料加工的大豆。前面已经说过,我国大豆需求的87%左右还要依靠进口。如果主要大豆生产国也发布了粮食出口禁令,那极有可能对我国食用油和禽畜饲料加工产业造成影响,并最终传递到养殖业,造成禽、蛋、肉等价格大幅攀升。不过,目前来看,主要大豆生产国发布出口禁令的可能性不大。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是巴西、美国、阿根廷等三国,进口量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95%左右。巴西和阿根廷的财政收入本来就非常困难,好容易遇到中国这个大买主,怎么会轻易失去这块市场?据了解,目前,位于南半球的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收割正常。虽然由于疫情原因,巴西国内一度因防疫封路造成运输不畅,但在政府介入之后,这一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3月份巴西大豆出口甚至同比增长了38%。至于美国,它已经与我们签订了大豆出口协议。根据美国农业部3月31日发布的《作物种植意向报告》,美国大豆种植意向面积比上年增长10%。当然,考虑到美国疫情仍在扩散,下半年大豆交付能否正常还要看其国内的疫情控制情况。不过,即便不能正常交付,也不会耽误太久。何况,我们的北方还有俄罗斯可以迅速填补这个市场缺口呢!俄罗斯方面曾表示,从2019年起,未来5年,俄罗斯向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将提高到1000万吨,这相当于我国大豆年进口量的1/9左右。

再退一步,就算这些原本要向中国出口大豆的国家全部因疫情原因禁止本国的大豆向中国出口,我们也不是一点办法没有。中国可以用世界上紧缺的防疫物资与其进行交换。目前,口罩、呼吸机、防护服、布洛芬等也只有中国能够大量生产和出口了。

近期无忧,不代表长期可以放松警惕。从全球范围来看,由于人口、农业资源分布不均,全球还有将近8亿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需要得到粮食援助。而由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粮食增长速度,全球粮食短缺问题还会进一步严重。所以,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还是存在的。因此,虽然我们近期不必担心粮食短缺,但是,从长期看,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需要我们直面的问题。我们除了寄望于国家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也应该自觉践行对粮食和食品的节约。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财经学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