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冷静把握海外疫情造成的市场冲击

——对话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先生

发布时间:2020-06-10 07:23:2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巴曙松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环球资本市场出现了剧烈波动。疫情当下,巴曙松教授特别邀请到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华尔街知名投资专家李山泉先生就疫情给资本市场带来动荡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享。

巴曙松:与2003年的SARS疫情相比,此次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更强、潜伏期更长,同时考虑到疫情的防控力度超过非典时期,预计短期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将超过非典时期。此外,疫情在海外扩散。相比过去,您认为此次疫情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山泉:这次病毒比较特殊,不是过去常见的。既然很特殊,所以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这就造成了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带来的震动,比过去每一次都来得强烈。

疫情暴发后,市场剧烈波动之大、可预见性之难,是前所未有的。形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大概有三点供大家参考。第一,疫情影响的地理范围广。第二,疫情不止影响一个行业。第三,过去的危机持续时间比较容易预测,这次疫情持续时间很难预测。因为其牵涉到具体的医疗知识,具体到各个国家的政策是不是到位,疾病的控制程度、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巴曙松:国际资本市场对于疫情表现出恐慌的情绪。美国市场频繁出现股市熔断和期货跌停,呈现风险资产和黄金、美债等避险资产齐跌的局面,VIX指数也急剧上升,全球市场出现恐慌性资产抛售阶段。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美国已经推出了不限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超过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您认为是什么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恐慌和剧烈波动?

李山泉:第一,政策空间太小。就市场本身而言,全球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变化是: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和各种措施出台,但效果不彰。

过去,在经济比较好的情况下,发生危机后,调整的周期不需要很长,政策就能回到正常化,也就是各种政策的作用空间马上就可恢复。这次疫情来看,政策工具的空间基本上已经很小了。

第二,各个国家存在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结构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调整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当前国际摩擦加剧,国际社会上也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全球都有结构性问题的情况下,又叠加出现重大疫情,那么要解决结构性问题,所需的调整时间就更长。但是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又不依赖于一个特定国家,因为它是一个全球化的副产品,就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一个国家努力作为,只能部分解决问题,不能全部解决问题。

第三,此次重大波动跟过去金融市场发生的巨变有关。过去快20年的时间里,金融领域里的革新变化非常快。第一个变化是,信息传递速度变快,信息传递渠道骤增,并且真假信息夹杂,对舆论的影响比十几年前复杂了很多,这对人们的行为影响非常大。第二个变化是,市场参与者更加多元。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于投资的参与度都越来越高。这个参与度,不只是参与的广度,还包括参与的深度。第三个变化是,金融投资中的手段在不断创新进化。在金融领域里,高科技含量越来越多,华人在这方面的贡献比较大,比如各种杠杆产品、AI产品、高频交易等。第四个变化是,金融产品大发展。金融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类高端复杂产品所吸纳的资本占比越来越高,对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就会越大。这种波动有时与基本面背离,因为完全是靠量化驱动的。

第四,现在的应对策略有很大的特殊性。过去,在策略上来说,发生了危机或者一个地方金融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出来之后都比较有效,因为是对症下药。这次的话比较麻烦,很难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有三点原因。

一是疫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过去的经济政策之所以有效,因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针对性的。如果是供给问题,就解决供给,如果是需求问题,就解决需求。这次疫情不一样,病毒打击任何经济活动,任何经济行为骤然间都停止了,供给和需求都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政策是没有办法的,也没有别的有效政策,只能起到缓解作用。

二是面对这次疫情,全球协调性不好。疫情暴发以后,全球的协调活动几乎没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应对金融危机。但这次几乎看不到,除了欧洲央行跟随美联储采取了一些措施外,其他地方暂时还没有看到太多特别大的动作。

三是当下政策只能缓解疫情冲击,而且可能有后遗症。眼下各个国家的政策实际上只能缓解当前情况,其目前对经济的冲击只能起到缓解作用。任何国家都一样,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政策,目前出台的这些措施可能还会产生一些后遗症。目前国际上对这种后遗症的估计不足,包括美国也好,各种经济学家也好。

巴曙松:现在有国际金融机构对美国和欧洲等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表示出非常悲观的预期,有的国际金融机构预期美国二季度增长会出现30%的负增长。疫情对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您如何看待疫情所产生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山泉:相比较而言,我可能会比较乐观。我有几点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建议。

第一,未来要保持一个谨慎向好的判断。对社会、经济、金融、市场的冲击会慢慢减弱。这种减弱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第二,要相信人类肯定会想尽各种办法,创造出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来对付病毒。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总结出很多有效的经验,生活方式上也会有所改变。人们慢慢都知道疫情已成事实,就要学会与其共存。所以我们要看到疫情带来的震动也在不断减弱。

第三,奉行谨慎积极的原则。谨慎是什么?首先是有足够的流动性。在保证流动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进入市场。我要强调一下“适当”。这个词要解读的话,就取决于你个人对疫情时间的判断。如果你觉得疫情很快就能过去,可能对你来说进入越快越好。如果你觉得疫情持续时间会很久,你就可以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着急慢慢来,在价位好的时候就可以适当进入。

第四,要做好大幅波动反复出现的思想准备。

第五,次生灾害影响可能比疫情和市场的表现更糟糕。比如现在对付疫情,各个国家都出台了各种政策,这些政策有的是反经济规律的,有的是完全破坏经济规律的,这种政策出台后,对总体经济或者未来发展的影响需要评估。有些措施对某些领域的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经济规律会受到破坏,市场行为也会受到伤害。

此外,目前疫情没有诱发大的金融危机,但是并不排除有些薄弱环节会受到影响。有些企业根本生存不下去,可能会倒闭。这种由于企业倒闭诱发的危机可能就是第二波危机。如果薄弱环节出问题,完全有可能会形成一场很大的次生灾害,这种次生灾害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


冷静把握海外疫情造成的市场冲击

——对话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先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6-10

□《中国银行保险报》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巴曙松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环球资本市场出现了剧烈波动。疫情当下,巴曙松教授特别邀请到美国景顺基金高级基金经理、华尔街知名投资专家李山泉先生就疫情给资本市场带来动荡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享。

巴曙松:与2003年的SARS疫情相比,此次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更强、潜伏期更长,同时考虑到疫情的防控力度超过非典时期,预计短期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将超过非典时期。此外,疫情在海外扩散。相比过去,您认为此次疫情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山泉:这次病毒比较特殊,不是过去常见的。既然很特殊,所以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这就造成了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带来的震动,比过去每一次都来得强烈。

疫情暴发后,市场剧烈波动之大、可预见性之难,是前所未有的。形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大概有三点供大家参考。第一,疫情影响的地理范围广。第二,疫情不止影响一个行业。第三,过去的危机持续时间比较容易预测,这次疫情持续时间很难预测。因为其牵涉到具体的医疗知识,具体到各个国家的政策是不是到位,疾病的控制程度、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巴曙松:国际资本市场对于疫情表现出恐慌的情绪。美国市场频繁出现股市熔断和期货跌停,呈现风险资产和黄金、美债等避险资产齐跌的局面,VIX指数也急剧上升,全球市场出现恐慌性资产抛售阶段。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美国已经推出了不限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超过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您认为是什么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恐慌和剧烈波动?

李山泉:第一,政策空间太小。就市场本身而言,全球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变化是: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和各种措施出台,但效果不彰。

过去,在经济比较好的情况下,发生危机后,调整的周期不需要很长,政策就能回到正常化,也就是各种政策的作用空间马上就可恢复。这次疫情来看,政策工具的空间基本上已经很小了。

第二,各个国家存在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结构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调整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当前国际摩擦加剧,国际社会上也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在全球都有结构性问题的情况下,又叠加出现重大疫情,那么要解决结构性问题,所需的调整时间就更长。但是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又不依赖于一个特定国家,因为它是一个全球化的副产品,就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一个国家努力作为,只能部分解决问题,不能全部解决问题。

第三,此次重大波动跟过去金融市场发生的巨变有关。过去快20年的时间里,金融领域里的革新变化非常快。第一个变化是,信息传递速度变快,信息传递渠道骤增,并且真假信息夹杂,对舆论的影响比十几年前复杂了很多,这对人们的行为影响非常大。第二个变化是,市场参与者更加多元。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于投资的参与度都越来越高。这个参与度,不只是参与的广度,还包括参与的深度。第三个变化是,金融投资中的手段在不断创新进化。在金融领域里,高科技含量越来越多,华人在这方面的贡献比较大,比如各种杠杆产品、AI产品、高频交易等。第四个变化是,金融产品大发展。金融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这类高端复杂产品所吸纳的资本占比越来越高,对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就会越大。这种波动有时与基本面背离,因为完全是靠量化驱动的。

第四,现在的应对策略有很大的特殊性。过去,在策略上来说,发生了危机或者一个地方金融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出来之后都比较有效,因为是对症下药。这次的话比较麻烦,很难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有三点原因。

一是疫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过去的经济政策之所以有效,因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针对性的。如果是供给问题,就解决供给,如果是需求问题,就解决需求。这次疫情不一样,病毒打击任何经济活动,任何经济行为骤然间都停止了,供给和需求都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政策是没有办法的,也没有别的有效政策,只能起到缓解作用。

二是面对这次疫情,全球协调性不好。疫情暴发以后,全球的协调活动几乎没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来应对金融危机。但这次几乎看不到,除了欧洲央行跟随美联储采取了一些措施外,其他地方暂时还没有看到太多特别大的动作。

三是当下政策只能缓解疫情冲击,而且可能有后遗症。眼下各个国家的政策实际上只能缓解当前情况,其目前对经济的冲击只能起到缓解作用。任何国家都一样,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政策,目前出台的这些措施可能还会产生一些后遗症。目前国际上对这种后遗症的估计不足,包括美国也好,各种经济学家也好。

巴曙松:现在有国际金融机构对美国和欧洲等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表示出非常悲观的预期,有的国际金融机构预期美国二季度增长会出现30%的负增长。疫情对中国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您如何看待疫情所产生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李山泉:相比较而言,我可能会比较乐观。我有几点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建议。

第一,未来要保持一个谨慎向好的判断。对社会、经济、金融、市场的冲击会慢慢减弱。这种减弱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第二,要相信人类肯定会想尽各种办法,创造出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来对付病毒。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总结出很多有效的经验,生活方式上也会有所改变。人们慢慢都知道疫情已成事实,就要学会与其共存。所以我们要看到疫情带来的震动也在不断减弱。

第三,奉行谨慎积极的原则。谨慎是什么?首先是有足够的流动性。在保证流动性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进入市场。我要强调一下“适当”。这个词要解读的话,就取决于你个人对疫情时间的判断。如果你觉得疫情很快就能过去,可能对你来说进入越快越好。如果你觉得疫情持续时间会很久,你就可以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不着急慢慢来,在价位好的时候就可以适当进入。

第四,要做好大幅波动反复出现的思想准备。

第五,次生灾害影响可能比疫情和市场的表现更糟糕。比如现在对付疫情,各个国家都出台了各种政策,这些政策有的是反经济规律的,有的是完全破坏经济规律的,这种政策出台后,对总体经济或者未来发展的影响需要评估。有些措施对某些领域的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经济规律会受到破坏,市场行为也会受到伤害。

此外,目前疫情没有诱发大的金融危机,但是并不排除有些薄弱环节会受到影响。有些企业根本生存不下去,可能会倒闭。这种由于企业倒闭诱发的危机可能就是第二波危机。如果薄弱环节出问题,完全有可能会形成一场很大的次生灾害,这种次生灾害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