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海外“地摊经济”何以有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6-11 09:30:37    作者:方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英国《金融时报》6月4日报道称,疫情之下保就业成为重中之重。“地摊经济”让更多人可以自力更生。这也是社会稳定的问题。根据中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户均就业人数推算,目前个体经营户涉及的就业人数在2.3亿人,约占8.06亿劳动人口的28.8%。“地摊经济”的火热也吸引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提供服务,促成线上线下的“地摊融合”,阿里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京东组织超500亿元的品质货源,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无息赊购并帮助拓展线上经营;拼多多则上线“地摊必备”补贴专区,将“摆摊神器”纳入补贴。

“地摊经济”火热的背后,是中国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对相关活动的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已经至少有上海、济南、郑州、南京、成都等27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海外“地摊经济”不一而足

“摆地摊”是近期民间大众中最热门的一个词,闪现度最高频。然而,恐怕很多人对“摆地摊”卖货理解并不全面通透,“练摊”绝不仅仅是卖货如此简单,多年以前,记者曾在法国蒙马特高地上随处可见民间艺术交易场,众多民间艺术家进行个人作品与观赏者的“地摊交易”。尽管交易品是高端的艺术作品,但“地摊”的形式、氛围以及经济特质仍然属于“摆地摊”。“地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早已有之,它是经济牵引文化的又一幽微表现,也是文化反哺民生的又一经济症候。“地摊文化”在海外很多国家早已深入民间,并有序发展。

日本地摊起初称为“暗市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市”,二战后,国民经济严重挫败、生活物资严重匮乏,人们为了谋生纷纷兜售家中物品、抑或是从驻留美军手中换取各种物品倒卖,当时东京成为最主要的“暗市场”。总的来说,“地摊文化”是日本战后市民商业文化的源头。

后来,地摊主积累起一定财富,开始搭建起简易商店,这批地摊也由露天转进了室内,发展成了如今繁荣的商业区,也有了“自由市场”这个新名称,我们今天叫“跳蚤市场”。

目前,日本的地摊大致分为流动摊贩、农民进城摆摊、占道设摊和定期举行的“跳蚤市场”这四类。

在美国有一种“练摊”叫“车库销售”,美国人的车库一般都对着门口的街道,所以大家在经过的时候,可以把车停到路边,走到美国人的车库里去看看有什么东西在卖。车库里摆放着卖的货品。同时,有的美国人喜欢在前院摆摊,而摆出的货品大多都是自己用过的二手物品,很像是把类似于中国“咸鱼”二手网站搬到了线下。这种在自家院子和车库的销售,基本也不会有任何人来给你查税,收税,更不会有任何城管来管你。

但是,这种经营得得到你的邻居的认可。只要你的邻居不打电话投诉你,原则上你可以一直把这种车库销售或者院子销售做下去。如果赚到钱,你自己主动在自己的年收入上报税就好。但是,这种家庭门口的摆摊毕竟生意始终半径有限,一般生意也做不大。客户大多为就近的邻居。

美国有的“地摊经济”集中于周边小镇的特定场地。比如:公共操场等。每周末其中一天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交易。摊位提前去找主办方申请,不需要摊位费,还给遮阳篷,然后政府帮你在当地政府主页或者LED大屏上滚动宣传。如果摊位赚到钱,主动去申报你的摊位是否赚钱报税。其实就是鼓励个体户成长的一种模式。

在欧美有一种中大型的跳蚤市场也属于典型的“地摊经济”。这种跳蚤市场和国内的古玩地摊市场特别像,只是卖的货品繁杂纷纭不一。这种跳蚤市场大部分是对卖家要收摊位费的,收入是否报税还是由个人自己自由申报。

比如美国加州最大的一个叫做“玫瑰碗”跳蚤市场(Rose Bowl Flea Market)。这里不仅是每年帕萨迪纳元旦花车游行的起点,也是著名的橄榄球比赛的重要场地。这个大型跳蚤市场非常出名,每月只有一次。除了摊位需要卖家需要支付摊位费之外,每一个进场去淘货的买家也要支付门票。很多淘宝买家也都时常光顾于此。这个“玫瑰碗”跳蚤市场也成为一个很多人来美国旅游的一个重要的打卡圣地。从零售变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

说起跳蚤市场,意大利罗马市有一个大型露天跳蚤市场。它的名气甚至盖过罗马古城中的一些千年古迹,成为游客来访必到场所之一,这一足以显示出此“地摊文化”在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证明经济之中“地摊文化”历史力量的时代生机。

这个罗马的露天跳蚤市场,也就是我们国内摆的地摊,但它是规模更大、有一定组织管理的小商品零售交易市场。它的作用在于解决本地居民和大量无技术的外来移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为低收入市民购物提供场所。而且近年来又形成了一个规模略小的、管理更严、当地人们称作“二跳”的市场。

“地摊经济”的商业定位

多年以来,中国“地摊经济”一直受着主流经济的冲击,“摆地摊”也一直被看做有辱城市风貌,扰乱城市管理以及经济秩序。而国外的“地摊经济”流传久远,一直可以与主流经济兼容,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首先,“地摊经济”在国际上有着鲜明的定位,商业定位是解决地摊与普通中小商场冲突的实质手段。我们就以上文意大利罗马跳蚤市场为例,无论怎样品种繁多,这个市场的服务对象都定位在低收入的市民和外来移民,因此绝大多数的商品是质次价低的,中等收入以上的罗马人是极少光顾这儿的。与此同时,各类商场、超市和专卖店却向中高收入的家庭提供质优、价格也相对较高的商品。因此从经营品种和档次上,两者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冲突,相反还是一种互补。而它们之间的进货渠道完全不同。

而在国内的许多商家和市场管理者却恰恰都忽视了商业定位问题。许多商场把部分甚至全部的柜台出租给个体经营,再加上个体的店铺商,在一些地方其实就是将地摊摆进了商场,而他们的进货却多半都在附近的同一批发地,地摊与商场的竞争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地摊经济”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也是有序经营,与主流经济兼容的关键之一。经营地点和时间是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手段。再以罗马跳蚤市场为例,罗马的露天市场远离繁华的商业中心,但都有方便的公共交通。“大跳”在一个居民区的不宽的胡同里,而“二跳”在接近罗马城外的地方。但是它们都只有在每周日的上午7时到下午的2时才聚集经营,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几乎所有大小商场关门休息的时候。因此每周日,有购物需求的民众都有序井然来跳蚤市场选择商品,对主流经济毫无干扰与影响。

而在周日之外的时间里,“地摊经济”的摊主大多按区段划分,分散到城市的不同地方经营,但绝没有在繁华的商业区内的。无论哪一天,主管部门对他们经营的时间都被严格限定在下午2时左右以前,而欧洲多数的店铺经营者却在2时到4时休息后,重新开门营业。

当然,国内与国外国情不同,不能等同复制,比如商场上门营业的时间是有差别的。但是国外成功经验我们肯定有值得借鉴之处。对照国外,国内的许多露天市场往往被安排在繁华的商业街内,堵在商场的门口,一到购物高峰,商场便与地摊争抢客户,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市场购买力。有报道称湖北武汉市几年前曾在著名的商业街汉正路通过开办夜市来活跃市场,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地摊活跃了,江汉路上的老字号商场却一个个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将夜市移走。

“地摊经济”需要健康管理

如今,“地摊经济”在中国有了回暖之势。对我们国内市场管理部门来说,在地摊市场的位置选择上避免和商场发生冲突,争抢客户,在时间上也要严格进行控制,防止地摊经营蔓延失控,造成对正规经济实体不应有的竞争。

“地摊经济”的区域管理在我们近邻韩国就运营得非常成熟,为了规范地摊,韩国总体上实行区域管理,即将市区划分为三类区域:第一类是“绝对禁止经营区域”,主要包括主干道、火车站、汽车站、广场、人行道和车道不区分的辅助干线道路等区域;第二类是“相对禁止区域”,指妨碍城市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地区;第三类是“引导区域”,一般包括和住宅区分离的城市中心外围的空地、车辆通行很少的河溪两侧道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市场内的道路,政府一般允许在这些地方摆摊设点,但对营业时间和经营范围也有限制。

而在日本,“地摊经济”有着严格的立法管理与组织管理。在日本摆摊必须实现获得政府批准,得到批准后,还需要参照《道路交通法》中的“相对禁止行为”,在警察允许的时间和区域是可以摆摊的。针对食品摆摊,还有《食品安全法》和《消防法》,只有拿到了相关营业许可证并参加相关培训,才能摆拿到摆摊资格。这在中国目前是盲点。日本的“跳蚤市场”在日本各地均有各自的协调管理机构。

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及收入来源,这次疫情对于小微企业的冲击很大,特别是对于消费服务业造成很大影响,很多人的收入出现较大下降,甚至出现失业人口大幅增加的现象,放开地摊经济是当前一个正确的选择。虽然当前的地摊经济尚无法成为主流的消费拉动力,但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完善消费层次划分都非常有利。

“地摊经济”类似于一个最接地气的民间创业机制。这种机制风险和压力相对比较低,可以很低门槛进入。但现在有些自媒体对“地摊经济”的鼓噪与喧哗却值得警惕。“地摊经济”有自己的规则与秩序,并且与主流经济做出区分才有可能健康发展。同时“地摊经济”也不是人人可以去做,没有勤奋与智慧同样,没有适宜对应的经营方略是不可能成功的。


海外“地摊经济”何以有序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6-11

□记者 方磊

英国《金融时报》6月4日报道称,疫情之下保就业成为重中之重。“地摊经济”让更多人可以自力更生。这也是社会稳定的问题。根据中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户均就业人数推算,目前个体经营户涉及的就业人数在2.3亿人,约占8.06亿劳动人口的28.8%。“地摊经济”的火热也吸引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提供服务,促成线上线下的“地摊融合”,阿里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京东组织超500亿元的品质货源,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无息赊购并帮助拓展线上经营;拼多多则上线“地摊必备”补贴专区,将“摆摊神器”纳入补贴。

“地摊经济”火热的背后,是中国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对相关活动的支持政策。截至目前,已经至少有上海、济南、郑州、南京、成都等27地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海外“地摊经济”不一而足

“摆地摊”是近期民间大众中最热门的一个词,闪现度最高频。然而,恐怕很多人对“摆地摊”卖货理解并不全面通透,“练摊”绝不仅仅是卖货如此简单,多年以前,记者曾在法国蒙马特高地上随处可见民间艺术交易场,众多民间艺术家进行个人作品与观赏者的“地摊交易”。尽管交易品是高端的艺术作品,但“地摊”的形式、氛围以及经济特质仍然属于“摆地摊”。“地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早已有之,它是经济牵引文化的又一幽微表现,也是文化反哺民生的又一经济症候。“地摊文化”在海外很多国家早已深入民间,并有序发展。

日本地摊起初称为“暗市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市”,二战后,国民经济严重挫败、生活物资严重匮乏,人们为了谋生纷纷兜售家中物品、抑或是从驻留美军手中换取各种物品倒卖,当时东京成为最主要的“暗市场”。总的来说,“地摊文化”是日本战后市民商业文化的源头。

后来,地摊主积累起一定财富,开始搭建起简易商店,这批地摊也由露天转进了室内,发展成了如今繁荣的商业区,也有了“自由市场”这个新名称,我们今天叫“跳蚤市场”。

目前,日本的地摊大致分为流动摊贩、农民进城摆摊、占道设摊和定期举行的“跳蚤市场”这四类。

在美国有一种“练摊”叫“车库销售”,美国人的车库一般都对着门口的街道,所以大家在经过的时候,可以把车停到路边,走到美国人的车库里去看看有什么东西在卖。车库里摆放着卖的货品。同时,有的美国人喜欢在前院摆摊,而摆出的货品大多都是自己用过的二手物品,很像是把类似于中国“咸鱼”二手网站搬到了线下。这种在自家院子和车库的销售,基本也不会有任何人来给你查税,收税,更不会有任何城管来管你。

但是,这种经营得得到你的邻居的认可。只要你的邻居不打电话投诉你,原则上你可以一直把这种车库销售或者院子销售做下去。如果赚到钱,你自己主动在自己的年收入上报税就好。但是,这种家庭门口的摆摊毕竟生意始终半径有限,一般生意也做不大。客户大多为就近的邻居。

美国有的“地摊经济”集中于周边小镇的特定场地。比如:公共操场等。每周末其中一天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交易。摊位提前去找主办方申请,不需要摊位费,还给遮阳篷,然后政府帮你在当地政府主页或者LED大屏上滚动宣传。如果摊位赚到钱,主动去申报你的摊位是否赚钱报税。其实就是鼓励个体户成长的一种模式。

在欧美有一种中大型的跳蚤市场也属于典型的“地摊经济”。这种跳蚤市场和国内的古玩地摊市场特别像,只是卖的货品繁杂纷纭不一。这种跳蚤市场大部分是对卖家要收摊位费的,收入是否报税还是由个人自己自由申报。

比如美国加州最大的一个叫做“玫瑰碗”跳蚤市场(Rose Bowl Flea Market)。这里不仅是每年帕萨迪纳元旦花车游行的起点,也是著名的橄榄球比赛的重要场地。这个大型跳蚤市场非常出名,每月只有一次。除了摊位需要卖家需要支付摊位费之外,每一个进场去淘货的买家也要支付门票。很多淘宝买家也都时常光顾于此。这个“玫瑰碗”跳蚤市场也成为一个很多人来美国旅游的一个重要的打卡圣地。从零售变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

说起跳蚤市场,意大利罗马市有一个大型露天跳蚤市场。它的名气甚至盖过罗马古城中的一些千年古迹,成为游客来访必到场所之一,这一足以显示出此“地摊文化”在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证明经济之中“地摊文化”历史力量的时代生机。

这个罗马的露天跳蚤市场,也就是我们国内摆的地摊,但它是规模更大、有一定组织管理的小商品零售交易市场。它的作用在于解决本地居民和大量无技术的外来移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为低收入市民购物提供场所。而且近年来又形成了一个规模略小的、管理更严、当地人们称作“二跳”的市场。

“地摊经济”的商业定位

多年以来,中国“地摊经济”一直受着主流经济的冲击,“摆地摊”也一直被看做有辱城市风貌,扰乱城市管理以及经济秩序。而国外的“地摊经济”流传久远,一直可以与主流经济兼容,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首先,“地摊经济”在国际上有着鲜明的定位,商业定位是解决地摊与普通中小商场冲突的实质手段。我们就以上文意大利罗马跳蚤市场为例,无论怎样品种繁多,这个市场的服务对象都定位在低收入的市民和外来移民,因此绝大多数的商品是质次价低的,中等收入以上的罗马人是极少光顾这儿的。与此同时,各类商场、超市和专卖店却向中高收入的家庭提供质优、价格也相对较高的商品。因此从经营品种和档次上,两者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冲突,相反还是一种互补。而它们之间的进货渠道完全不同。

而在国内的许多商家和市场管理者却恰恰都忽视了商业定位问题。许多商场把部分甚至全部的柜台出租给个体经营,再加上个体的店铺商,在一些地方其实就是将地摊摆进了商场,而他们的进货却多半都在附近的同一批发地,地摊与商场的竞争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地摊经济”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也是有序经营,与主流经济兼容的关键之一。经营地点和时间是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手段。再以罗马跳蚤市场为例,罗马的露天市场远离繁华的商业中心,但都有方便的公共交通。“大跳”在一个居民区的不宽的胡同里,而“二跳”在接近罗马城外的地方。但是它们都只有在每周日的上午7时到下午的2时才聚集经营,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几乎所有大小商场关门休息的时候。因此每周日,有购物需求的民众都有序井然来跳蚤市场选择商品,对主流经济毫无干扰与影响。

而在周日之外的时间里,“地摊经济”的摊主大多按区段划分,分散到城市的不同地方经营,但绝没有在繁华的商业区内的。无论哪一天,主管部门对他们经营的时间都被严格限定在下午2时左右以前,而欧洲多数的店铺经营者却在2时到4时休息后,重新开门营业。

当然,国内与国外国情不同,不能等同复制,比如商场上门营业的时间是有差别的。但是国外成功经验我们肯定有值得借鉴之处。对照国外,国内的许多露天市场往往被安排在繁华的商业街内,堵在商场的门口,一到购物高峰,商场便与地摊争抢客户,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市场购买力。有报道称湖北武汉市几年前曾在著名的商业街汉正路通过开办夜市来活跃市场,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地摊活跃了,江汉路上的老字号商场却一个个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将夜市移走。

“地摊经济”需要健康管理

如今,“地摊经济”在中国有了回暖之势。对我们国内市场管理部门来说,在地摊市场的位置选择上避免和商场发生冲突,争抢客户,在时间上也要严格进行控制,防止地摊经营蔓延失控,造成对正规经济实体不应有的竞争。

“地摊经济”的区域管理在我们近邻韩国就运营得非常成熟,为了规范地摊,韩国总体上实行区域管理,即将市区划分为三类区域:第一类是“绝对禁止经营区域”,主要包括主干道、火车站、汽车站、广场、人行道和车道不区分的辅助干线道路等区域;第二类是“相对禁止区域”,指妨碍城市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地区;第三类是“引导区域”,一般包括和住宅区分离的城市中心外围的空地、车辆通行很少的河溪两侧道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市场内的道路,政府一般允许在这些地方摆摊设点,但对营业时间和经营范围也有限制。

而在日本,“地摊经济”有着严格的立法管理与组织管理。在日本摆摊必须实现获得政府批准,得到批准后,还需要参照《道路交通法》中的“相对禁止行为”,在警察允许的时间和区域是可以摆摊的。针对食品摆摊,还有《食品安全法》和《消防法》,只有拿到了相关营业许可证并参加相关培训,才能摆拿到摆摊资格。这在中国目前是盲点。日本的“跳蚤市场”在日本各地均有各自的协调管理机构。

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及收入来源,这次疫情对于小微企业的冲击很大,特别是对于消费服务业造成很大影响,很多人的收入出现较大下降,甚至出现失业人口大幅增加的现象,放开地摊经济是当前一个正确的选择。虽然当前的地摊经济尚无法成为主流的消费拉动力,但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疫情对消费的冲击,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完善消费层次划分都非常有利。

“地摊经济”类似于一个最接地气的民间创业机制。这种机制风险和压力相对比较低,可以很低门槛进入。但现在有些自媒体对“地摊经济”的鼓噪与喧哗却值得警惕。“地摊经济”有自己的规则与秩序,并且与主流经济做出区分才有可能健康发展。同时“地摊经济”也不是人人可以去做,没有勤奋与智慧同样,没有适宜对应的经营方略是不可能成功的。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