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亚洲金融观察

第四次技术革命掀动全球产业金融

发布时间:2020-06-15 09:52:0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亚金协产业金融合作委员会

步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渐耗竭。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IMF和世界银行已连续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世界银行近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或将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预计全球经济在今年收缩5.2%。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正不断成熟,很多国家都想抓住这次技术革命的机会,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出路,竞相布局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新技术革命发轫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并且从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予以配合,力图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初期拔得头筹。各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政策模式及其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机制的设计,都会因特定时期的内外环境、体制基础和技术支撑而异。因此,各国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探索适合本国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模式。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资源有效配置以及综合竞争力提升,对产业、企业和要素等进行引导和协调的政策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各个国家会针对不同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发展阶段对产业政策做出适时的调整。(见表1)

第二次技术革命结束后,美国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产业,并在20世纪中期达到巅峰,其钢铁、汽车等多个制造行业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后美国进入“去工业化”进程,传统制造业流向海外,国内服务业迅速扩张,制造业劳动人口占比不断下降。日本二战后为尽快实现经济复兴与发展,从“倾斜生产方式”的产业政策开始,以产业政策为依托,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良和再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应用型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借助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海外转移的“东风”,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优先培育重化工业,大力推进高新产业的发展,这一系列举措直接推动韩国进入了重化工业结构高级化的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后期(21世纪初),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善和成熟,各国推出的产业政策追求在本国的专业化分工领域获得更高的生产率。

近几年,第四轮技术革命兴起,产业政策以一揽子政策计划为主,旨在建立综合的工业系统和生产能力,激发企业、产业的活力和潜能,拓展海内外市场。这些产业政策的具体特点包括:再工业化趋势和制造业回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新工业革命战略。

呼唤金融支持模式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每一次的技术革命浪潮中都引领资源和要素汇聚新兴产业,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金融支持具体从三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通过影响和调整产业存量和增量结构,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二是推动和鼓励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辅助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三是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互渗透,金融本身就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金融创新与发展成为技术革命、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动能。健全的金融功能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高效的金融市场是产业升级的推动力,合理的金融结构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积极的金融政策则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支持体系,实体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主要依靠直接融资;另一种是以德国、日韩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体系,实体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见表2)。当然,无论在哪一种模式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混合发展的趋势都很明显,在一个产业从萌芽、兴起、发展、成熟的全生命周期中,离不开多元的金融支持,需要风险投资、证券市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从不同的阶段和路径提供金融支持,同时还需要政府辅以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保障。

迥然不同主导模式的国际经验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体系中,以美、英为代表,其中美国最为突出。

美国金融业起步早,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发展成熟,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资本市场发达,风险投资活跃,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融资渠道。对于在技术创新中起到“孵化器”作用的中小企业,美国政府也为其提供了法律和信用担保上的支持,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美国产业金融模式的实质是市场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主要特征表现为以自由市场运行为基础,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能够在金融市场上找到资金支持,银企间产权制约较弱,主要依靠短期的债权联系并靠系统的法制来解决争端。

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德、日、韩的代表性较强。

德国的银行主导体系又可以称为全能银行制,即德国的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模式,不受金融分业经营的限制,既提供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又全面经营证券、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同时还可以开展实业投资业务,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进而参与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德国产业金融模式主要以“社团”或“社会”市场经济为运行基础,银行与企业间产权制约较强。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经济和企业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资本市场的作用较小。

日本的银行主导型支持模式又可称为主办银行制,即主要以“财团”模式为支撑,即财团通过各种程度的参控持股形式,渗透到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中,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起来,以支持本国的制造业发展。在日本,财团是由金融机构和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有机联合在一起形成的垄断集团。其中,金融机构涵盖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包括综合商社和制造业企业等。

韩国的银行主导型支持模式又可以称为政府主导型。韩国的银行系统长期以来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为战略性产业尤其是其中大企业,提供了大量低息的长期贷款,促使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实现了飞速增长,并迅速扩张。如对重化工业的融资需求,采取了通过银行直接提供大规模贷款的政策。到后期,大企业为推进集团的发展,也纷纷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储蓄机构、保险公司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尽管上述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受到文化传统、市场机制、司法实践的影响,但是这两种模式的成功运行都需要一些共同的条件:完善的法律体系,良好的风险管控机制,发达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适度融合。

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价值

实体兴则金融兴,金融的根本是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实体所在,其发展离不开金融;金融作为产业经济的血脉,是产业政策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要打造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相辅相助的良好局面。通过培育高效的金融市场,提升对产业的服务效率;通过产业升级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技术革命、新兴产业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针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丰富完善多渠道融资机制。通过打造产融合作对接平台,建立有效的产业金融信息交流机制,加强金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新兴产业往往是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快速扩张,还必须通过产业链的有效延伸,达到产业提升的目的。当前,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格局正在形成,不同类型企业在参与产业链中逐步形成高度互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关系。全球金融机构要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可充分利用现在信息化技术,促进金融、产业、互联网一体化。

在“互联网+”的条件下,运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产业链金融,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实现灵活的业务操作解决方案,在产业链闭环风控体系内,对风险集中把控,有效发挥产业链金融在提高产业运行效率方面的支持作用。

产业金融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相应的配套政策制度环境,这些政策主要体现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体系。货币政策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适应产业变革优化业务结构,积极投向中小企业及战略新兴企业。财政政策方面,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扶持的重点一是体现在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上,二是表现为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的资金投入上。要运用差别征税或财政补贴措施,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优化配置财政资源,从政府层面引导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实践探索经验丰富,针对产业金融各种形式,如租赁、新型债券、ABS、引导基金等,修订和新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

面对金融创新,要给予包容审慎监管,在鼓励创新与有效监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在新兴业态尚未成熟之前,除了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监管的系统性、转变监管理念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金融风险预警能力,在多方信息监督情况下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大大降低金融创新的风险发生概率;同时还要适时采用原则性监管、窗口指导、监管沙盒等具有放松制度约束、提高监管信息对称性特征的监管新模式,有效应对由于科技发展和创新而产生的金融风险新挑战。

“金融引导”推进全球和平稳定发展

展望未来,虽然眼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继续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但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继续酝酿兴起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都在抢抓这次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机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结构性变化将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制造业“逆向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高端跃升”并存趋势愈加明显,世界各国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和复杂。产业进一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战略新兴产业不仅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也成为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牵引和支撑。

“金融引导”正在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力量,创新产业金融模式、完善产业金融体系和顺畅产业金融合作通道,必将加速助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推进全球和平稳定发展。

本文节选自《全球产业金融观察报告(2018)》(中国金融出版社),部分内容已更新。

 


亚洲金融观察

第四次技术革命掀动全球产业金融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6-15

□亚金协产业金融合作委员会

步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渐耗竭。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IMF和世界银行已连续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世界银行近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或将使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预计全球经济在今年收缩5.2%。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正不断成熟,很多国家都想抓住这次技术革命的机会,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出路,竞相布局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新技术革命发轫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并且从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予以配合,力图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初期拔得头筹。各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政策模式及其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机制的设计,都会因特定时期的内外环境、体制基础和技术支撑而异。因此,各国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探索适合本国产业升级和发展的模式。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资源有效配置以及综合竞争力提升,对产业、企业和要素等进行引导和协调的政策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各个国家会针对不同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发展阶段对产业政策做出适时的调整。(见表1)

第二次技术革命结束后,美国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产业,并在20世纪中期达到巅峰,其钢铁、汽车等多个制造行业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后美国进入“去工业化”进程,传统制造业流向海外,国内服务业迅速扩张,制造业劳动人口占比不断下降。日本二战后为尽快实现经济复兴与发展,从“倾斜生产方式”的产业政策开始,以产业政策为依托,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良和再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应用型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借助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海外转移的“东风”,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优先培育重化工业,大力推进高新产业的发展,这一系列举措直接推动韩国进入了重化工业结构高级化的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后期(21世纪初),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善和成熟,各国推出的产业政策追求在本国的专业化分工领域获得更高的生产率。

近几年,第四轮技术革命兴起,产业政策以一揽子政策计划为主,旨在建立综合的工业系统和生产能力,激发企业、产业的活力和潜能,拓展海内外市场。这些产业政策的具体特点包括:再工业化趋势和制造业回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新工业革命战略。

呼唤金融支持模式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每一次的技术革命浪潮中都引领资源和要素汇聚新兴产业,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金融支持具体从三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通过影响和调整产业存量和增量结构,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二是推动和鼓励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辅助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三是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互渗透,金融本身就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金融创新与发展成为技术革命、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动能。健全的金融功能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高效的金融市场是产业升级的推动力,合理的金融结构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积极的金融政策则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支持体系,实体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主要依靠直接融资;另一种是以德国、日韩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支持体系,实体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见表2)。当然,无论在哪一种模式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混合发展的趋势都很明显,在一个产业从萌芽、兴起、发展、成熟的全生命周期中,离不开多元的金融支持,需要风险投资、证券市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从不同的阶段和路径提供金融支持,同时还需要政府辅以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保障。

迥然不同主导模式的国际经验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体系中,以美、英为代表,其中美国最为突出。

美国金融业起步早,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发展成熟,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资本市场发达,风险投资活跃,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融资渠道。对于在技术创新中起到“孵化器”作用的中小企业,美国政府也为其提供了法律和信用担保上的支持,为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美国产业金融模式的实质是市场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主要特征表现为以自由市场运行为基础,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能够在金融市场上找到资金支持,银企间产权制约较弱,主要依靠短期的债权联系并靠系统的法制来解决争端。

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德、日、韩的代表性较强。

德国的银行主导体系又可以称为全能银行制,即德国的银行采取混业经营模式,不受金融分业经营的限制,既提供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又全面经营证券、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同时还可以开展实业投资业务,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进而参与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德国产业金融模式主要以“社团”或“社会”市场经济为运行基础,银行与企业间产权制约较强。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经济和企业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资本市场的作用较小。

日本的银行主导型支持模式又可称为主办银行制,即主要以“财团”模式为支撑,即财团通过各种程度的参控持股形式,渗透到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中,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起来,以支持本国的制造业发展。在日本,财团是由金融机构和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有机联合在一起形成的垄断集团。其中,金融机构涵盖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包括综合商社和制造业企业等。

韩国的银行主导型支持模式又可以称为政府主导型。韩国的银行系统长期以来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为战略性产业尤其是其中大企业,提供了大量低息的长期贷款,促使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实现了飞速增长,并迅速扩张。如对重化工业的融资需求,采取了通过银行直接提供大规模贷款的政策。到后期,大企业为推进集团的发展,也纷纷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储蓄机构、保险公司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尽管上述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受到文化传统、市场机制、司法实践的影响,但是这两种模式的成功运行都需要一些共同的条件:完善的法律体系,良好的风险管控机制,发达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适度融合。

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价值

实体兴则金融兴,金融的根本是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实体所在,其发展离不开金融;金融作为产业经济的血脉,是产业政策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要打造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相辅相助的良好局面。通过培育高效的金融市场,提升对产业的服务效率;通过产业升级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技术革命、新兴产业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针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丰富完善多渠道融资机制。通过打造产融合作对接平台,建立有效的产业金融信息交流机制,加强金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新兴产业往往是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快速扩张,还必须通过产业链的有效延伸,达到产业提升的目的。当前,全新的现代化产业链格局正在形成,不同类型企业在参与产业链中逐步形成高度互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关系。全球金融机构要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可充分利用现在信息化技术,促进金融、产业、互联网一体化。

在“互联网+”的条件下,运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产业链金融,结合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实现灵活的业务操作解决方案,在产业链闭环风控体系内,对风险集中把控,有效发挥产业链金融在提高产业运行效率方面的支持作用。

产业金融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相应的配套政策制度环境,这些政策主要体现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体系。货币政策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适应产业变革优化业务结构,积极投向中小企业及战略新兴企业。财政政策方面,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扶持的重点一是体现在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的建立上,二是表现为对这些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的资金投入上。要运用差别征税或财政补贴措施,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优化配置财政资源,从政府层面引导产业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实践探索经验丰富,针对产业金融各种形式,如租赁、新型债券、ABS、引导基金等,修订和新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

面对金融创新,要给予包容审慎监管,在鼓励创新与有效监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在新兴业态尚未成熟之前,除了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监管的系统性、转变监管理念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的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金融风险预警能力,在多方信息监督情况下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大大降低金融创新的风险发生概率;同时还要适时采用原则性监管、窗口指导、监管沙盒等具有放松制度约束、提高监管信息对称性特征的监管新模式,有效应对由于科技发展和创新而产生的金融风险新挑战。

“金融引导”推进全球和平稳定发展

展望未来,虽然眼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继续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但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继续酝酿兴起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都在抢抓这次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机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结构性变化将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制造业“逆向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高端跃升”并存趋势愈加明显,世界各国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和复杂。产业进一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战略新兴产业不仅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也成为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牵引和支撑。

“金融引导”正在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力量,创新产业金融模式、完善产业金融体系和顺畅产业金融合作通道,必将加速助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推进全球和平稳定发展。

本文节选自《全球产业金融观察报告(2018)》(中国金融出版社),部分内容已更新。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