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预判性

发布时间:2020-06-19 08:58:42    作者:许予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许予朋

6月18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对金融业下一步重点工作提出要求,包括风险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增强预判性;要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服务实体经济要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等。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因此,打赢三大攻坚战,就必须保证金融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无论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金融监管政策,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着眼长远,才能更好地把握政策的‘度’,消除一些潜在的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

风险应对需走在市场曲线前面

今年年初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防范金融风险面临新的挑战。

一直以来,有效化解、防范金融风险都是银保监会的工作重点之一。6月4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详细介绍了近期银保监会在这一领域做出的努力,包括坚决治理各种粉饰报表的行为,督促银行做实资产分类、真实暴露不良;多种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引进投资者,支持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方式,拓宽资本补充渠道;依法依规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全力做好资产清理、追赃挽损和改革重组;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市场出清等。

本届陆家嘴论坛上,刘鹤提出,风险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条件下,要增强预判性,理解市场心态,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这为防范金融风险提出更高要求。

对此,昆仑健康保险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强风险应对的预判性,一是要加强对于资金成本的监管和引导,让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信用利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切实实现“让利于民(企)”;二是防止资金脱实向虚,金融机构不能借着帮扶实体之机大发金融套利之财;三是本着前瞻性指引的原则,让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指向、力度与政策引导相一致,起到为市场引路的作用,有效减少预期发散带来的风险偏好回降;四是适应金融开放带来的国际化冲击,监管机构要做好风险防控,减少外资机构对国内金融市场的过渡冲击。

“金融风险的产生和暴露,很大程度源于现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温彬说,“要推进各类银行回归主业,实行差异化发展。银行体系内部、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间,要尽快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金融格局。”

加快出台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

在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经济格局下,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持续加速。

刘鹤提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共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华设立80多家各类机构。与此同时,银保监会推出34条扩大开放措施,上述措施涉及的法规制度修订也已基本完成,包括《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陆续发布。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此前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和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和拓展业务,也将不断完善与开放水平相适应的监管方式方法。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举措也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青睐:明晟、富时罗素、彭博巴克莱等国际主流指数,将我国股票和债券纳入其指数体系并不断扩容。

温彬表示,未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会继续有序推进,外资参与境内市场和内资参与境外市场的规模和程度会随之不断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后,外汇管理改革也将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也将不断完善,跨境贸易便利化和外商投资的便利性都会有所提升,外商在华合法权益也将得到进一步保护。金融开放力度也将加大,在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落实降低准入门槛和持股比例、放松业务限制等已宣布的政策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将会及时跟进。

打通金融堵点 服务实体经济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形成良性循环,是金融助力经济企稳的关键。刘鹤表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持续落实落细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指导大型银行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的目标,全力为中小微企业纾困。银行业保险业都将加大对“两新一重”的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业各项贷款新增近7万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保险业通过投资债券、股票、债权、股权等方式,累计为实体经济融资16.6万亿元。

“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货币政策应实施更加灵活适度的调节,适时实施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特定金融机构、行业或领域精准投放流动性;进一步改革完善LPR相关机制,深化贷款、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改革的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曾刚认为,打通货币传导的堵点与优化金融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相关性。下一步应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未来可以考虑进一步发展中小微企业直接发债融资,推广使用商业票据,以及在商业票据基础之上的再贴现工具。基于这些融资渠道,央行再去开展货币政策操作,能够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效率。

“要引导金融业向实体经济让利,还应强化监管对银行的考核,建立起更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并可以考虑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适当放松一些监管指标。”曾刚建议。


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预判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6-19

□实习记者 许予朋

6月18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对金融业下一步重点工作提出要求,包括风险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增强预判性;要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服务实体经济要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等。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因此,打赢三大攻坚战,就必须保证金融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无论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金融监管政策,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着眼长远,才能更好地把握政策的‘度’,消除一些潜在的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

风险应对需走在市场曲线前面

今年年初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防范金融风险面临新的挑战。

一直以来,有效化解、防范金融风险都是银保监会的工作重点之一。6月4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详细介绍了近期银保监会在这一领域做出的努力,包括坚决治理各种粉饰报表的行为,督促银行做实资产分类、真实暴露不良;多种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鼓励采取市场化方式引进投资者,支持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方式,拓宽资本补充渠道;依法依规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全力做好资产清理、追赃挽损和改革重组;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市场出清等。

本届陆家嘴论坛上,刘鹤提出,风险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条件下,要增强预判性,理解市场心态,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这为防范金融风险提出更高要求。

对此,昆仑健康保险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强风险应对的预判性,一是要加强对于资金成本的监管和引导,让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的信用利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切实实现“让利于民(企)”;二是防止资金脱实向虚,金融机构不能借着帮扶实体之机大发金融套利之财;三是本着前瞻性指引的原则,让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指向、力度与政策引导相一致,起到为市场引路的作用,有效减少预期发散带来的风险偏好回降;四是适应金融开放带来的国际化冲击,监管机构要做好风险防控,减少外资机构对国内金融市场的过渡冲击。

“金融风险的产生和暴露,很大程度源于现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温彬说,“要推进各类银行回归主业,实行差异化发展。银行体系内部、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间,要尽快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金融格局。”

加快出台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

在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经济格局下,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持续加速。

刘鹤提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出台和落实金融改革开放举措,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共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华设立80多家各类机构。与此同时,银保监会推出34条扩大开放措施,上述措施涉及的法规制度修订也已基本完成,包括《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等陆续发布。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此前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和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和拓展业务,也将不断完善与开放水平相适应的监管方式方法。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举措也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青睐:明晟、富时罗素、彭博巴克莱等国际主流指数,将我国股票和债券纳入其指数体系并不断扩容。

温彬表示,未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会继续有序推进,外资参与境内市场和内资参与境外市场的规模和程度会随之不断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后,外汇管理改革也将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将不断得到健全,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也将不断完善,跨境贸易便利化和外商投资的便利性都会有所提升,外商在华合法权益也将得到进一步保护。金融开放力度也将加大,在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落实降低准入门槛和持股比例、放松业务限制等已宣布的政策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将会及时跟进。

打通金融堵点 服务实体经济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形成良性循环,是金融助力经济企稳的关键。刘鹤表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持续落实落细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指导大型银行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的目标,全力为中小微企业纾困。银行业保险业都将加大对“两新一重”的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业各项贷款新增近7万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保险业通过投资债券、股票、债权、股权等方式,累计为实体经济融资16.6万亿元。

“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货币政策应实施更加灵活适度的调节,适时实施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特定金融机构、行业或领域精准投放流动性;进一步改革完善LPR相关机制,深化贷款、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改革的方式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推动企业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曾刚认为,打通货币传导的堵点与优化金融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相关性。下一步应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未来可以考虑进一步发展中小微企业直接发债融资,推广使用商业票据,以及在商业票据基础之上的再贴现工具。基于这些融资渠道,央行再去开展货币政策操作,能够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效率。

“要引导金融业向实体经济让利,还应强化监管对银行的考核,建立起更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并可以考虑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适当放松一些监管指标。”曾刚建议。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