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外资险企如何把握政策红利

发布时间:2020-07-07 09:07:17    作者:谭乐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谭乐之

随着中国加速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外资险企也迎来重大变革。近期,德勤发布的《开放政策下外资险企在中国的新机遇》认为,开放政策下外资险企在中国面临新机遇,但获取保险牌照和建立全国范围的销售渠道仍是外资险企开展中国业务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回购合资公司股份、成立外商独资企业、收购持牌险企、与科技公司合作等路径,将有助于外资险企把握好政策红利。

外资险企迎来新机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近50家外资险企陆续在中国开展业务,但受限于控股比例、业务范围等监管政策的限制,其业务发展缓慢。截至2018年底,中国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排名前十的企业全部是中资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73.5%和85.2%,排名最高的外资、合资险企份额不足2%。

在德勤看来,2019年,随着中国进一步放宽保险行业外资企业准入条件,允许外资人身险机构在中国境内直接投资设立保险公司,这一竞争局面有望得到改善。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取消了经营年限要求和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允许外资险企100%控股。二是删除了仅针对外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管理的实施细则条款。现在,外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和管理方面与中资保险公司均适用统一规定。

自2019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颁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等新政,已有多家外资险企通过或正在尝试通过收购、合资、合作的方式建立外资控股或外资独资的保险机构,进入到财产险、人身险(含养老保险)等多个细分领域。

比如,德国安联于2019年11月宣布获批开业,成为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首家获准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盛集团于2019年底完成对其合资公司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的收购,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汇丰已与其在华寿险合作伙伴达成协议,将收购其持有的汇丰人寿50%的股权,等等。

此外,银保监会对于外资险企进入资产管理领域也发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一方面,在外资机构进入资管领域降低了门槛,如取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规定等。另一方面,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扩大保险资管产品购买人范围到符合条件自然人,标志着保险资管产品的交易模式和范围和其他资管产品实现了统一。这些政策将为外资险企在中国直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便利。

外资险企展业制约因素

不过,机遇面前也有诸多挑战。一直以来,外资险企在中国开展业务主要面临两个制约因素,首先是获取保险牌照。

在中国开展保险业务需要向银保监会申请保险牌照,企业需要满足一系列要求,其申请才会被受理。保险牌照目前主要包括:寿险牌照、健康险牌照、养老险牌照、财产险牌照(经营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再保险牌照和互联网保险牌照(互联网保险牌照允许经营财险相关以及短期健康险业务)。牌照种类越多,能够涉足的业务种类就越广泛,筹备的时间也越长。从提交筹备申请、审核到保险公司开业核准,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新政颁布以来,虽然对外资险企牌照审批速度的影响尚未显现,但在2019年获原保监会批准的36个重要事项(包括新牌照发放、股权变更、注册资本变更)中,与外资相关的达到了15项。

拿到保险牌照之后,在中国不同地区开展业务还要满足区域性的监管要求。根据规定,在其住所地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应当首先设立分公司,需要先向银保监会申请省级分公司的开设以及核准开业,再向银保监会派出机构申请开设分支机构、营销网点等。根据过往经验,如果想在全国十个以上省市开展业务,至少需要3-5年时间来准备。

其次是建立全国范围的销售渠道。对在中国市场还没有业务的外资险企,在多个省市建立直销和代理人团队,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建设周期和大量的前期投入。

德勤表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险企大都通过与国企或央企成立合资公司跨越了这两道障碍,利用这些合资伙伴的背景和资源,很快拿到了牌照和银行、邮政等全国性的销售渠道,但发展至今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合资公司中外资不能超过50%的股权结构,使得在实际操作中通常由外资股东方安排CEO或总经理、中资股东方安排董事长,或者双方股东轮流派驻管理层,这让合资企业难以形成统一持续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在经营理念、风险把控、资源配置、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分歧被放大,内耗阻碍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放宽了控股比例,给了外资险企重新考量中国业务模式的机会。

外资险企进入有四路径

如何把握新的政策红利?德勤总结分析了四种外资险企进入或是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

路径一是已经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险企回购中方合作伙伴的股份。新政允许外资企业控股,可能会促使在中国已成立合资公司的外资险企回购合资伙伴的股份。

路径二是在中国成立外商独资企业。选择这条路径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监管要求,首先需要根据想要开展的业务向银保监会申请相应的保险牌照,其次需要在开展业务的省市申请开设分公司、分支机构以及营销网点等才能开展相关保险业务。从申请到拿到牌照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而建立覆盖多个省市的销售网络则需要更大的投入,经历一个更为漫长的成长过程。

路径三是收购在中国有保险经营牌照的企业。这条路径可以帮助外资险企快速获取保险牌照,如果收购标的企业已经在多个省市开展业务,还可以为收购方迅速获得销售渠道和业务规模。

路径四是与保险科技公司合资、合作获取客户和渠道。通过与优秀的中国保险科技企业合资或合作,外资险企可以很快获取百万甚至千万级的用户流量和目标客户数据,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进行精准营销,还可以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减少人力成本投入,迅速建立业务规模。

此外,德勤认为,未来3-5年将成为外资险企开发中国市场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国内存在一些第三梯队险企面临经营时间较长,但经营情况不好、盈利情况较弱、业务增速较低的问题,可能会有老股东寻求退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估值溢价预期预计也会从2019年的高位回归到更为合理的范围。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叫停过去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促使一些第一、第二梯队的险企也在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口,有近三成国内保险公司在过去两年间更换了管理层;拥有客户流量和渠道的新兴科技公司也在积极寻求保险行业合作伙伴。这些都将给外资险企提供入场的机会。疫情的影响可能会使得这些需求更加迫切,机会比过往更容易显现,也更容易落地。


外资险企如何把握政策红利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7-07

□记者 谭乐之

随着中国加速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外资险企也迎来重大变革。近期,德勤发布的《开放政策下外资险企在中国的新机遇》认为,开放政策下外资险企在中国面临新机遇,但获取保险牌照和建立全国范围的销售渠道仍是外资险企开展中国业务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回购合资公司股份、成立外商独资企业、收购持牌险企、与科技公司合作等路径,将有助于外资险企把握好政策红利。

外资险企迎来新机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近50家外资险企陆续在中国开展业务,但受限于控股比例、业务范围等监管政策的限制,其业务发展缓慢。截至2018年底,中国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排名前十的企业全部是中资企业,市场份额分别为73.5%和85.2%,排名最高的外资、合资险企份额不足2%。

在德勤看来,2019年,随着中国进一步放宽保险行业外资企业准入条件,允许外资人身险机构在中国境内直接投资设立保险公司,这一竞争局面有望得到改善。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取消了经营年限要求和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允许外资险企100%控股。二是删除了仅针对外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管理的实施细则条款。现在,外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和管理方面与中资保险公司均适用统一规定。

自2019年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颁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等新政,已有多家外资险企通过或正在尝试通过收购、合资、合作的方式建立外资控股或外资独资的保险机构,进入到财产险、人身险(含养老保险)等多个细分领域。

比如,德国安联于2019年11月宣布获批开业,成为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首家获准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盛集团于2019年底完成对其合资公司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的收购,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外资独资财险公司。汇丰已与其在华寿险合作伙伴达成协议,将收购其持有的汇丰人寿50%的股权,等等。

此外,银保监会对于外资险企进入资产管理领域也发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一方面,在外资机构进入资管领域降低了门槛,如取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规定等。另一方面,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扩大保险资管产品购买人范围到符合条件自然人,标志着保险资管产品的交易模式和范围和其他资管产品实现了统一。这些政策将为外资险企在中国直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便利。

外资险企展业制约因素

不过,机遇面前也有诸多挑战。一直以来,外资险企在中国开展业务主要面临两个制约因素,首先是获取保险牌照。

在中国开展保险业务需要向银保监会申请保险牌照,企业需要满足一系列要求,其申请才会被受理。保险牌照目前主要包括:寿险牌照、健康险牌照、养老险牌照、财产险牌照(经营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再保险牌照和互联网保险牌照(互联网保险牌照允许经营财险相关以及短期健康险业务)。牌照种类越多,能够涉足的业务种类就越广泛,筹备的时间也越长。从提交筹备申请、审核到保险公司开业核准,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新政颁布以来,虽然对外资险企牌照审批速度的影响尚未显现,但在2019年获原保监会批准的36个重要事项(包括新牌照发放、股权变更、注册资本变更)中,与外资相关的达到了15项。

拿到保险牌照之后,在中国不同地区开展业务还要满足区域性的监管要求。根据规定,在其住所地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业务,应当首先设立分公司,需要先向银保监会申请省级分公司的开设以及核准开业,再向银保监会派出机构申请开设分支机构、营销网点等。根据过往经验,如果想在全国十个以上省市开展业务,至少需要3-5年时间来准备。

其次是建立全国范围的销售渠道。对在中国市场还没有业务的外资险企,在多个省市建立直销和代理人团队,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建设周期和大量的前期投入。

德勤表示,第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险企大都通过与国企或央企成立合资公司跨越了这两道障碍,利用这些合资伙伴的背景和资源,很快拿到了牌照和银行、邮政等全国性的销售渠道,但发展至今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合资公司中外资不能超过50%的股权结构,使得在实际操作中通常由外资股东方安排CEO或总经理、中资股东方安排董事长,或者双方股东轮流派驻管理层,这让合资企业难以形成统一持续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在经营理念、风险把控、资源配置、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分歧被放大,内耗阻碍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放宽了控股比例,给了外资险企重新考量中国业务模式的机会。

外资险企进入有四路径

如何把握新的政策红利?德勤总结分析了四种外资险企进入或是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

路径一是已经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险企回购中方合作伙伴的股份。新政允许外资企业控股,可能会促使在中国已成立合资公司的外资险企回购合资伙伴的股份。

路径二是在中国成立外商独资企业。选择这条路径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监管要求,首先需要根据想要开展的业务向银保监会申请相应的保险牌照,其次需要在开展业务的省市申请开设分公司、分支机构以及营销网点等才能开展相关保险业务。从申请到拿到牌照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而建立覆盖多个省市的销售网络则需要更大的投入,经历一个更为漫长的成长过程。

路径三是收购在中国有保险经营牌照的企业。这条路径可以帮助外资险企快速获取保险牌照,如果收购标的企业已经在多个省市开展业务,还可以为收购方迅速获得销售渠道和业务规模。

路径四是与保险科技公司合资、合作获取客户和渠道。通过与优秀的中国保险科技企业合资或合作,外资险企可以很快获取百万甚至千万级的用户流量和目标客户数据,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进行精准营销,还可以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减少人力成本投入,迅速建立业务规模。

此外,德勤认为,未来3-5年将成为外资险企开发中国市场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国内存在一些第三梯队险企面临经营时间较长,但经营情况不好、盈利情况较弱、业务增速较低的问题,可能会有老股东寻求退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估值溢价预期预计也会从2019年的高位回归到更为合理的范围。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叫停过去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促使一些第一、第二梯队的险企也在寻找新的业务突破口,有近三成国内保险公司在过去两年间更换了管理层;拥有客户流量和渠道的新兴科技公司也在积极寻求保险行业合作伙伴。这些都将给外资险企提供入场的机会。疫情的影响可能会使得这些需求更加迫切,机会比过往更容易显现,也更容易落地。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