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康路上,我们信心十足”

发布时间:2020-07-22 07:07:43    作者:谢文军 宋石长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谢文军 宋石长

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行进,盛夏的阳光格外耀眼。两旁的田地满是绿意,偶有戴着草帽的村民从满目青翠中直起身子,擦一把脸上的汗水。这,便是一道风景。

这是江西省赣县区沙石镇蟠岩村,群山环绕,住着29户8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去年底,有24户75人顺利脱贫。一路的宁静,直至到达村合作社的蔬菜基地时才被打破。地里劳作的贫困户在树荫下与我们拉起了家常,并邀到家里喝杯凉茶。故事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绽放着同样的笑容,笑容里装着质朴的感恩,装着对未来的信心。

“干部的帮扶记在墙上,党的恩情装在心里”

跨过小门楼,院内整齐摆放着一捆捆竹篾,迎门的春联还色泽鲜艳。陈贻福老人坐在正厅门前的竹椅上,熟练滑动着竹筒剖篾。尽管年过八旬,陈贻福的状态依然很好。

讲起近年生活上的明显改观,老人有些激动,并急切地把我们引到他的卧室,用手指向靠窗的一面白墙。墙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年来政府和农行帮扶的情况。

“感谢习主席,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享受福利,安居乐业。”老人念着这些话的时候,脸上一直透着满意的笑容。他不时用手抚摸生活物品:“这个电视、电饭煲,还有衣柜、茶几、棉被,都是农行送的。”

陈贻福夫妻俩无儿无女,随着年岁渐大,生活状况骤然下降。房屋有些漏水,可他不敢爬高捡拾瓦片了;老两口生病,小病也只能捱着,因为不知道去医院,手里的钱还够不够。

国家的好政策让陈贻福看到了幸福的晚年。夫妻俩有了低保、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生病住院也不用再花一分钱。前些年,村干部和农行扶贫工作队来到他家,缺的生活物品,一件件给他补齐了。住的房屋,扶贫干部与请来的师傅一起动手,刷墙、铺砖、吊顶。

陈贻福感觉自己又有了亲人,“安居乐业活到100岁不成问题”。他捡起多年的篾匠手艺,编背篓、织竹筐,能卖则卖,但他更希望,哪天“扶贫干部”能收下自己的“手艺活”,因为“干部的帮扶记在墙上,党的恩情只能装在心里”。

“孙女出嫁,这些奖状就是最好的嫁妆”

最近两年,55岁的钟永红总爱蹲在半山坡上,朝山脚下凝望。眼光所及,是他新近竣工、200多平方方的两层砖瓦房。

房子只装修了一层,宽敞的客厅里,贴满了孙女从学校里领回的奖状。“三好学生”、学科竞赛,甚至还有创建家庭书屋、整理礼仪知识大比拼的。钟永红笑称,这些奖状贴满了,就是最豪华的装修。

就在四五年前,钟永红压根没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能花近20万盖起这么一座楼房。那时的他,患上了不知道名的怪病,整天昏昏沉沉,妻子脑梗出院后还得靠他照料。儿子儿媳没什么特长,赚不了几个钱,还得抚养3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的压力像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他成了第一批精准扶贫对象,有了第一份固定的工作——生态护林员。村里成立种植合作社,他又参加了种植养殖培训。3年前,驻村扶贫的农行工作队员给他送来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钟永红在工作队员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脱贫历程。

山上进行油茶复垦,田里种了水稻烟叶,业余饲养家禽,钟永红越干越有劲,连多年的怪病也慢慢消失了。2018年,钟永华顺利脱贫,住上了新建的砖混房,孩子们也到沙地圩镇上了“好学校”。

“现在生活条件更好了,但是贷款做的项目还没完成。等哪天把楼上的房子装修好,轻松一点,到圩镇做点事,帮忙照看好孙辈。将来要是孙女出嫁了,我就把这墙上的奖状收起来给她们作嫁妆,这个比什么都值钱。”钟永红笑着说。

“我们可以没有承诺,但绝对不能没有义务”

当地的群众反反复复提到两个名字,一个是农业银行赣县支行派驻的“第一书记”罗剑斌,一个是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钟永光。

罗剑斌是100多公里开外的定南县人,妻子在当地社保局上班。钟永光之前在外从事运输行业多年,家人都不在村里。为着一份共同的信念,两个人走到了一起。钟永光在村里所建的房屋,也成了两人的家。

在村民的记忆中,两位书记虽然到任时间并不长,但到任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村里。而对于两位书记来说,虽想念远方的家,但现实却不允许他们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面对贫困户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没有承诺,但绝对不能没有义务。”罗剑斌说。

“孩子3岁多,妻子有时候打电话来说烧得厉害,很想回去看看。但想想手头没忙完的事,最终还是放弃了。”说起这些,罗剑斌的神情闪过一丝失落,某种程度上,今天的生活才是他的习惯。

每一户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必须了如指掌,每一项政策的落实,都必须亲力亲为。多年扶贫的岁月里,水泥路通到了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饮用水全部改成了直通到家的山泉水;农行牙缝里挤出的50多万元扶持资金,变成了村里的甜叶菊、蔬菜种植基地和光伏发电站、贫困户生活急需的用品;120多万元“产业扶贫信贷通”,除了发放出去,还要想办法帮助让资金“生仔”、变利。

脱贫攻坚,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进去,才深知它的具体与不易。钟永光的妻子偶尔会抱怨:“有这样好的精力,用到咱们自己家,早就大发了。”钟永光则说:“咱是共产党员,村民选我来领这个‘家’,我总得有点情怀吧。”

2020年4月16日,赣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罗剑斌则给远方的妻子发去短信:“已经脱贫的,走上了奔赴小康的道路,尚未脱贫的,也有了信心。迷茫和不解都换成了温暖的话语……”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康路上,我们信心十足”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7-22

 

□谢文军 宋石长

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行进,盛夏的阳光格外耀眼。两旁的田地满是绿意,偶有戴着草帽的村民从满目青翠中直起身子,擦一把脸上的汗水。这,便是一道风景。

这是江西省赣县区沙石镇蟠岩村,群山环绕,住着29户8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去年底,有24户75人顺利脱贫。一路的宁静,直至到达村合作社的蔬菜基地时才被打破。地里劳作的贫困户在树荫下与我们拉起了家常,并邀到家里喝杯凉茶。故事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绽放着同样的笑容,笑容里装着质朴的感恩,装着对未来的信心。

“干部的帮扶记在墙上,党的恩情装在心里”

跨过小门楼,院内整齐摆放着一捆捆竹篾,迎门的春联还色泽鲜艳。陈贻福老人坐在正厅门前的竹椅上,熟练滑动着竹筒剖篾。尽管年过八旬,陈贻福的状态依然很好。

讲起近年生活上的明显改观,老人有些激动,并急切地把我们引到他的卧室,用手指向靠窗的一面白墙。墙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这些年来政府和农行帮扶的情况。

“感谢习主席,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享受福利,安居乐业。”老人念着这些话的时候,脸上一直透着满意的笑容。他不时用手抚摸生活物品:“这个电视、电饭煲,还有衣柜、茶几、棉被,都是农行送的。”

陈贻福夫妻俩无儿无女,随着年岁渐大,生活状况骤然下降。房屋有些漏水,可他不敢爬高捡拾瓦片了;老两口生病,小病也只能捱着,因为不知道去医院,手里的钱还够不够。

国家的好政策让陈贻福看到了幸福的晚年。夫妻俩有了低保、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生病住院也不用再花一分钱。前些年,村干部和农行扶贫工作队来到他家,缺的生活物品,一件件给他补齐了。住的房屋,扶贫干部与请来的师傅一起动手,刷墙、铺砖、吊顶。

陈贻福感觉自己又有了亲人,“安居乐业活到100岁不成问题”。他捡起多年的篾匠手艺,编背篓、织竹筐,能卖则卖,但他更希望,哪天“扶贫干部”能收下自己的“手艺活”,因为“干部的帮扶记在墙上,党的恩情只能装在心里”。

“孙女出嫁,这些奖状就是最好的嫁妆”

最近两年,55岁的钟永红总爱蹲在半山坡上,朝山脚下凝望。眼光所及,是他新近竣工、200多平方方的两层砖瓦房。

房子只装修了一层,宽敞的客厅里,贴满了孙女从学校里领回的奖状。“三好学生”、学科竞赛,甚至还有创建家庭书屋、整理礼仪知识大比拼的。钟永红笑称,这些奖状贴满了,就是最豪华的装修。

就在四五年前,钟永红压根没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能花近20万盖起这么一座楼房。那时的他,患上了不知道名的怪病,整天昏昏沉沉,妻子脑梗出院后还得靠他照料。儿子儿媳没什么特长,赚不了几个钱,还得抚养3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的压力像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扶贫工作队进村后,他成了第一批精准扶贫对象,有了第一份固定的工作——生态护林员。村里成立种植合作社,他又参加了种植养殖培训。3年前,驻村扶贫的农行工作队员给他送来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钟永红在工作队员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脱贫历程。

山上进行油茶复垦,田里种了水稻烟叶,业余饲养家禽,钟永红越干越有劲,连多年的怪病也慢慢消失了。2018年,钟永华顺利脱贫,住上了新建的砖混房,孩子们也到沙地圩镇上了“好学校”。

“现在生活条件更好了,但是贷款做的项目还没完成。等哪天把楼上的房子装修好,轻松一点,到圩镇做点事,帮忙照看好孙辈。将来要是孙女出嫁了,我就把这墙上的奖状收起来给她们作嫁妆,这个比什么都值钱。”钟永红笑着说。

“我们可以没有承诺,但绝对不能没有义务”

当地的群众反反复复提到两个名字,一个是农业银行赣县支行派驻的“第一书记”罗剑斌,一个是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钟永光。

罗剑斌是100多公里开外的定南县人,妻子在当地社保局上班。钟永光之前在外从事运输行业多年,家人都不在村里。为着一份共同的信念,两个人走到了一起。钟永光在村里所建的房屋,也成了两人的家。

在村民的记忆中,两位书记虽然到任时间并不长,但到任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村里。而对于两位书记来说,虽想念远方的家,但现实却不允许他们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家人。“面对贫困户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没有承诺,但绝对不能没有义务。”罗剑斌说。

“孩子3岁多,妻子有时候打电话来说烧得厉害,很想回去看看。但想想手头没忙完的事,最终还是放弃了。”说起这些,罗剑斌的神情闪过一丝失落,某种程度上,今天的生活才是他的习惯。

每一户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必须了如指掌,每一项政策的落实,都必须亲力亲为。多年扶贫的岁月里,水泥路通到了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饮用水全部改成了直通到家的山泉水;农行牙缝里挤出的50多万元扶持资金,变成了村里的甜叶菊、蔬菜种植基地和光伏发电站、贫困户生活急需的用品;120多万元“产业扶贫信贷通”,除了发放出去,还要想办法帮助让资金“生仔”、变利。

脱贫攻坚,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进去,才深知它的具体与不易。钟永光的妻子偶尔会抱怨:“有这样好的精力,用到咱们自己家,早就大发了。”钟永光则说:“咱是共产党员,村民选我来领这个‘家’,我总得有点情怀吧。”

2020年4月16日,赣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罗剑斌则给远方的妻子发去短信:“已经脱贫的,走上了奔赴小康的道路,尚未脱贫的,也有了信心。迷茫和不解都换成了温暖的话语……”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