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重走总书记扶贫路•甘肃篇

“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发布时间:2020-10-14 07:56:4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刘红伟 记者 杜亮

年过六旬的李应川刚刚办了件大事:他申请的“古浪县应川养殖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批下来了,日期落款是9月7日。“法定代表人”就是他本人,参加的社员有6户。李应川捧着这方“镜框”激动不已,“我不光要自己把日子过好,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时间回到一年前。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专门到村民李应川家了解民生甘苦。李应川当时对总书记感叹“现在日子太幸福了”。习近平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总书记离开后,李应川久久回味总书记说过的话,终于下定决心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不仅一家人富,还要带动乡亲们富,这是李应川朴素的想法。接下来,他的应川养殖合作社将积极向县里有关部门申请土地,做开张前的准备。

搬迁搬到幸福里

61岁,这是李应川的实际年龄。在城里,这已经是可以退休、颐养天年的岁数。可是,李应川要继续奋斗。

今年4月,李应川从古浪农商行贷款20万元买羊。“以前这都是不敢想、不敢贷的事,怕还不了。”他所说的“以前”其实并不久远,2018年8月,李应川一家从山大沟深的古浪南部山区横梁乡横梁村搬迁到北部的黄花滩移民区,和他一起搬下山的还有同村33户居民。他的生活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应川给记者看了他家的“惠民政策享受一览表”,列了10项政策优惠项目,其中就有9项都是搬迁后享受的,例如“易地搬迁住房”“兴建养殖暖棚”“羊产业贷款”“精准100保险”乃至“厕所改造补贴”等。用李应川的话说,真是“搬迁搬到幸福里”。

事实上,李应川一直在奋斗。24岁开始挖煤,一挖就是20年。2003年,李应川远赴新疆打工、种地。前几年,他在新疆呼图壁承包了十几亩土地种植葡萄,好的年景一年能有6万元收入。但最近两年,葡萄价格不行,他的收入锐减,也就动了回家的心思。正巧县里宣传易地搬迁的种种补贴和好处,2018年,李应川一家六口决定回家乡发展。

“我2015年脱的贫,那时候主要是靠打工的收入。”李应川说,“现在主要靠种养殖的收入,养了40只羊,加上蔬菜大棚,去年还打了点零工,一年有4万元的收入。”4万元虽然比不上原来的6万元,但是不离土离乡,李应川已经很知足了。

下一步,李应川盘算,“先把养殖合作社干起来,规模起来后,还可以贷更多款,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也让党和政府放心。”


李应川今年申请了20万元产业贷款,筹办了养殖合作社。 记者 谢殊青/摄

支行开到村里面

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古浪农商银行”的牌子,你会以为这是一家普通的农户。没错,这就是设在富民新村的古浪农商银行干城支行。

走进这间不起眼的“农舍”,发现里面跟正常的银行柜台一样,正巧有两位农户在办理养老金业务。其中一位中年人叫康君周。记者与他攀谈起来。

“您以前贷过款吗?”

“贷过。3000元的,5万元的,还有9万元的。”

“都是从哪里贷的?”

“5万元是农商行的小额扶贫贷款,9万元是农发行的易地搬迁贷款。”

“贷款有压力么?”

“没啥压力,5万元是政府贴息的,已经还本了;9万元是长期贷款,可以慢慢还。”

当记者问起哪家银行服务更接地气时,康君周很自然地对农商行竖起了大拇指。

“这家银行就是跟着我们搬迁过来的。”康君周说,“名字都没变。”

原来,2019年4月,古浪农商银行干城支行在武威银保监分局的支持下,从位于南部山区的干城乡搬迁至西靖镇富民新村,服务范围是四个带“民”字的移民新村:富民新村、爱民新村、为民新村和立民新村,继然沿用“干城支行”的名字。听起来,别有一番亲切感。

此外,古浪农商银行还在整个黄花滩移民区设立四个便民金融服务点,有效满足了移民的各种服务需求。

便民服务点一般是“复合型”设置,既是超市,又提供金融服务。记者来到位于圆梦新村的一个便民服务点。里面是琳琅满目的日用商品,拐角设置了一个银行柜台,可以办理各种金融业务。超市的老板叫芦恒年,兼职办理银行业务。

“农商行给我们底薪,然后每办一笔业务还有提成。底薪是600元,每月提成加起来有一千六七。”芦恒年说。虽然每天四五十笔业务,挣的手续费和超市每日两三千的流水不能比,但是方便了群众,心里也是暖暖的。

古浪农商银行行长王玉祥称,去年是干城支行搬来的第一年,银行放贷5600万元,比2018年增加了1200万元。“我们就是小额,直接放给农户的。搬迁前的存量贷款规模也就3000万-4000万的样子。”王玉祥说,“搬迁后贷款的增长主要是因为种养殖规模明显增加。这其中,合作社贷款又占到60%。”

从南部苦寒山区搬到引黄灌溉的川区,在政府的主导和投入下,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据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介绍,政府给富民新村建成日光温室230座,养殖暖棚2199座,其中:牛存栏2000头,肉羊存栏17800只;农户自建养殖暖棚135栋、540座,存栏羊8000多只。富民新村的种养产业齐头并进,处处开花。

“以前是家庭庭院式养殖,现在向合作社集中养殖转变,贷款需求自然扩大了。”王玉祥说。

截至2020年8月末,古浪农商银行干城支行存款余额1.1669亿元,较搬迁前的2019年4月末增加2968万元;贷款余额5544万元,其中,投向农业生产经营方面696户,余额4995万元,较2019年4月末增加2641万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和脱贫助力贷款257笔,金额1091万元。

金融机构在更好服务黄花滩移民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壮大。

“下山入川”梦想成真

李应川的名字里有个“川”字。他代表了父母的一种期望,期望将来李应川能够搬到川里生活。李应川做梦也想不到,“下山入川”这样一个父辈的期望会在他年近六旬时实现。

2012年开始,古浪县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西靖镇先后建成圆梦新村、富康新村、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搬迁了南部深山11个乡镇1.5万户、6.24万人。其中,富民新村是2018年8月竣工的,迁移了包括横梁乡在内8个乡镇的1379户、4580人。李应川就属于这一批的搬迁户。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这是李应川和他的乡亲们2018年之前生活状态的写照。不过,在古浪县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眼里,这句话则有另一层含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实际上指的恰恰是现在的川地,那时候是茫茫沙地。”郭万刚讲述,“当年因为沙进人退,人们不得已退入南部山区。”

土门镇紧靠西靖镇以西,当年都是风沙带。“以前,从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刮来的风沙不断向南侵害我们的土地,人民苦不堪言。”郭万刚站在八步沙高岗上,指着四周已被林草覆盖的沙地说。远处绿洲小城镇的楼房清晰可见。作为二代治沙人,68岁的郭万刚当场长整整20年了,他的父亲郭朝明就是大名鼎鼎的“八步沙六老汉”之一。“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六老汉及他们的二代、三代苦心奋斗40年,将一块块沙地变成了绿洲。

武威银保监分局驻村干部张辉杰深有感触地说:“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是生态移民易地搬迁的9字箴言。前6个字都和搬迁有关,首当其冲就是搬得下。如果没有六老汉等人持续几十年改善了生态环境,创造出新的生存条件,那现在的移民搬迁可能也是句空话。”

移民后的古浪南部山区现在是蓝天白云、山峰秀丽,绝大部分土地都退耕还林,成为“绿色生态涵养区”。

“这里现在好着呢。”有几户尚未搬迁的村民说。

 

记者手记:八步沙的来历

□记者 杜亮

记者从八步沙林场本部驱车向南行进,一路上就琢磨,八步沙为啥叫八步沙,为啥不叫七步沙、九步沙?旁边分局的同志打趣说,不是有五步蛇、七步蛇的说法么?好像没听说有八步蛇。

到了目的地,一处沙土丘上,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对我们说,“这就是八步沙。‘八’是跋涉的跋的谐音,为了好记就写成八步沙了。”

“当年这里就是一个沙丘,漫漫黄沙。人要上来,必须踩着黄沙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郭万刚感慨地说。

现在的八步沙早已换了模样。有亭阁步道,有绿树茵茵,俨然一个小公园。郭万刚指着一颗最大的榆树说,“它已经生长了40年,是八步沙创业的标志。”

在八步沙上,郭万刚给我们娓娓讲述六老汉40年治沙的种种曲折经历。

“第一代用了20年,堵住了八步沙的风口子;第二代从2000年起,开始挺进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个风沙口。”

“古浪县240万亩沙地,到现在我们已经治理了三分之二。计划再用5年时间,把剩下的沙地治完。”郭万刚坚定地说。

 

相关图片报道:治沙造就幸福路  


重走总书记扶贫路•甘肃篇

“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0-14

□刘红伟 记者 杜亮

年过六旬的李应川刚刚办了件大事:他申请的“古浪县应川养殖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批下来了,日期落款是9月7日。“法定代表人”就是他本人,参加的社员有6户。李应川捧着这方“镜框”激动不已,“我不光要自己把日子过好,还要带动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时间回到一年前。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专门到村民李应川家了解民生甘苦。李应川当时对总书记感叹“现在日子太幸福了”。习近平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总书记离开后,李应川久久回味总书记说过的话,终于下定决心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不仅一家人富,还要带动乡亲们富,这是李应川朴素的想法。接下来,他的应川养殖合作社将积极向县里有关部门申请土地,做开张前的准备。

搬迁搬到幸福里

61岁,这是李应川的实际年龄。在城里,这已经是可以退休、颐养天年的岁数。可是,李应川要继续奋斗。

今年4月,李应川从古浪农商行贷款20万元买羊。“以前这都是不敢想、不敢贷的事,怕还不了。”他所说的“以前”其实并不久远,2018年8月,李应川一家从山大沟深的古浪南部山区横梁乡横梁村搬迁到北部的黄花滩移民区,和他一起搬下山的还有同村33户居民。他的生活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应川给记者看了他家的“惠民政策享受一览表”,列了10项政策优惠项目,其中就有9项都是搬迁后享受的,例如“易地搬迁住房”“兴建养殖暖棚”“羊产业贷款”“精准100保险”乃至“厕所改造补贴”等。用李应川的话说,真是“搬迁搬到幸福里”。

事实上,李应川一直在奋斗。24岁开始挖煤,一挖就是20年。2003年,李应川远赴新疆打工、种地。前几年,他在新疆呼图壁承包了十几亩土地种植葡萄,好的年景一年能有6万元收入。但最近两年,葡萄价格不行,他的收入锐减,也就动了回家的心思。正巧县里宣传易地搬迁的种种补贴和好处,2018年,李应川一家六口决定回家乡发展。

“我2015年脱的贫,那时候主要是靠打工的收入。”李应川说,“现在主要靠种养殖的收入,养了40只羊,加上蔬菜大棚,去年还打了点零工,一年有4万元的收入。”4万元虽然比不上原来的6万元,但是不离土离乡,李应川已经很知足了。

下一步,李应川盘算,“先把养殖合作社干起来,规模起来后,还可以贷更多款,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也让党和政府放心。”


李应川今年申请了20万元产业贷款,筹办了养殖合作社。 记者 谢殊青/摄

支行开到村里面

如果不是门口挂着“古浪农商银行”的牌子,你会以为这是一家普通的农户。没错,这就是设在富民新村的古浪农商银行干城支行。

走进这间不起眼的“农舍”,发现里面跟正常的银行柜台一样,正巧有两位农户在办理养老金业务。其中一位中年人叫康君周。记者与他攀谈起来。

“您以前贷过款吗?”

“贷过。3000元的,5万元的,还有9万元的。”

“都是从哪里贷的?”

“5万元是农商行的小额扶贫贷款,9万元是农发行的易地搬迁贷款。”

“贷款有压力么?”

“没啥压力,5万元是政府贴息的,已经还本了;9万元是长期贷款,可以慢慢还。”

当记者问起哪家银行服务更接地气时,康君周很自然地对农商行竖起了大拇指。

“这家银行就是跟着我们搬迁过来的。”康君周说,“名字都没变。”

原来,2019年4月,古浪农商银行干城支行在武威银保监分局的支持下,从位于南部山区的干城乡搬迁至西靖镇富民新村,服务范围是四个带“民”字的移民新村:富民新村、爱民新村、为民新村和立民新村,继然沿用“干城支行”的名字。听起来,别有一番亲切感。

此外,古浪农商银行还在整个黄花滩移民区设立四个便民金融服务点,有效满足了移民的各种服务需求。

便民服务点一般是“复合型”设置,既是超市,又提供金融服务。记者来到位于圆梦新村的一个便民服务点。里面是琳琅满目的日用商品,拐角设置了一个银行柜台,可以办理各种金融业务。超市的老板叫芦恒年,兼职办理银行业务。

“农商行给我们底薪,然后每办一笔业务还有提成。底薪是600元,每月提成加起来有一千六七。”芦恒年说。虽然每天四五十笔业务,挣的手续费和超市每日两三千的流水不能比,但是方便了群众,心里也是暖暖的。

古浪农商银行行长王玉祥称,去年是干城支行搬来的第一年,银行放贷5600万元,比2018年增加了1200万元。“我们就是小额,直接放给农户的。搬迁前的存量贷款规模也就3000万-4000万的样子。”王玉祥说,“搬迁后贷款的增长主要是因为种养殖规模明显增加。这其中,合作社贷款又占到60%。”

从南部苦寒山区搬到引黄灌溉的川区,在政府的主导和投入下,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据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介绍,政府给富民新村建成日光温室230座,养殖暖棚2199座,其中:牛存栏2000头,肉羊存栏17800只;农户自建养殖暖棚135栋、540座,存栏羊8000多只。富民新村的种养产业齐头并进,处处开花。

“以前是家庭庭院式养殖,现在向合作社集中养殖转变,贷款需求自然扩大了。”王玉祥说。

截至2020年8月末,古浪农商银行干城支行存款余额1.1669亿元,较搬迁前的2019年4月末增加2968万元;贷款余额5544万元,其中,投向农业生产经营方面696户,余额4995万元,较2019年4月末增加2641万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和脱贫助力贷款257笔,金额1091万元。

金融机构在更好服务黄花滩移民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壮大。

“下山入川”梦想成真

李应川的名字里有个“川”字。他代表了父母的一种期望,期望将来李应川能够搬到川里生活。李应川做梦也想不到,“下山入川”这样一个父辈的期望会在他年近六旬时实现。

2012年开始,古浪县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西靖镇先后建成圆梦新村、富康新村、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绿洲小城镇,搬迁了南部深山11个乡镇1.5万户、6.24万人。其中,富民新村是2018年8月竣工的,迁移了包括横梁乡在内8个乡镇的1379户、4580人。李应川就属于这一批的搬迁户。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这是李应川和他的乡亲们2018年之前生活状态的写照。不过,在古浪县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眼里,这句话则有另一层含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实际上指的恰恰是现在的川地,那时候是茫茫沙地。”郭万刚讲述,“当年因为沙进人退,人们不得已退入南部山区。”

土门镇紧靠西靖镇以西,当年都是风沙带。“以前,从内蒙古毛乌素沙漠刮来的风沙不断向南侵害我们的土地,人民苦不堪言。”郭万刚站在八步沙高岗上,指着四周已被林草覆盖的沙地说。远处绿洲小城镇的楼房清晰可见。作为二代治沙人,68岁的郭万刚当场长整整20年了,他的父亲郭朝明就是大名鼎鼎的“八步沙六老汉”之一。“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六老汉及他们的二代、三代苦心奋斗40年,将一块块沙地变成了绿洲。

武威银保监分局驻村干部张辉杰深有感触地说:“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是生态移民易地搬迁的9字箴言。前6个字都和搬迁有关,首当其冲就是搬得下。如果没有六老汉等人持续几十年改善了生态环境,创造出新的生存条件,那现在的移民搬迁可能也是句空话。”

移民后的古浪南部山区现在是蓝天白云、山峰秀丽,绝大部分土地都退耕还林,成为“绿色生态涵养区”。

“这里现在好着呢。”有几户尚未搬迁的村民说。

 

记者手记:八步沙的来历

□记者 杜亮

记者从八步沙林场本部驱车向南行进,一路上就琢磨,八步沙为啥叫八步沙,为啥不叫七步沙、九步沙?旁边分局的同志打趣说,不是有五步蛇、七步蛇的说法么?好像没听说有八步蛇。

到了目的地,一处沙土丘上,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对我们说,“这就是八步沙。‘八’是跋涉的跋的谐音,为了好记就写成八步沙了。”

“当年这里就是一个沙丘,漫漫黄沙。人要上来,必须踩着黄沙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跋涉。”郭万刚感慨地说。

现在的八步沙早已换了模样。有亭阁步道,有绿树茵茵,俨然一个小公园。郭万刚指着一颗最大的榆树说,“它已经生长了40年,是八步沙创业的标志。”

在八步沙上,郭万刚给我们娓娓讲述六老汉40年治沙的种种曲折经历。

“第一代用了20年,堵住了八步沙的风口子;第二代从2000年起,开始挺进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个风沙口。”

“古浪县240万亩沙地,到现在我们已经治理了三分之二。计划再用5年时间,把剩下的沙地治完。”郭万刚坚定地说。

 

相关图片报道:治沙造就幸福路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