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把握“双循环”机遇 聚力服务创新

——全国地方金融二十四次论坛(2020)年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0-11-17 10:15:37    作者:袁婉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袁婉君

日前,全国地方金融二十四次论坛(2020)年会在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高新示范区召开。论坛由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等单位主办,会议以双循环格局下地方金融发展为主题,重点研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在双循环格局下的市场定位和战略发展,乡村振兴与数字金融等,为地方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助力。

李月敏/制图

地方金融发展迎新机遇

地方金融如何适应新发展格局?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在书面讲话中指出:“全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内外双循环’的‘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地缘、人缘优势,完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渠道,将有助于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化解农村融资难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力量。”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汤烫指出:“‘双循环’新格局需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地方金融要充分认识‘双循环’的内涵和外延调整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汤烫提出“双循环”格局下,地方金融要重视五个问题:一是要高度重视对三个“预期”稳定的研究和把握,地方金融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发展预期稳定问题、政策预期稳定问题和制度预期稳定问题;二是要搞好政策与制度安排的跨界认同;三是要千方百计改善地方金融机构的营商环境;四是地方金融机构要搞好金融知识跨界宣传;五是要千方百计缩小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环境差异下的地方金融经营效率。

陕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毛亚社认为:“在新发展格局驱使下,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特别是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力度将更加扩大,外资参与国内金融企业的力度也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下,地方金融发展有五大机遇:国家战略机遇、区域战略机遇、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创新突破发展机遇、内需再造机遇。”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新发展格局对农商银行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多家农商银行以优质金融服务助推“双循环”经济体系行稳致远,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秦农银行董事长李彬介绍,该行积极拓展“秦绿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果蔬打包贷款等特色涉农业务,创新惠农金融产品,提升信贷服务效率。辖内许多网点长期深耕贫困地区,通过“一对一”靶向定位,与基层党组织开展深层次合作,做到应贷尽贷,实现金融扶贫工作的“定向滴灌”,提高金融扶贫成效。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推出光伏扶贫贷、石榴贷、猕猴桃冷库贷等扶贫金融产品。

“瞄准难题,主动探索。”杨凌农商行董事长陈东平介绍了该行的创新产品。例如,在破解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方面,尝试建立了以“银行+政府风险补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创新模式的“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推动政府设置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并设立了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累计撬动信贷资金投放近2亿元;在探索盘活农业“沉睡资产”方面,自主研发了“生物资产动态估值浮动抵押”专有信贷技术,在破解生物资产“评估难、抵押难、看管难、处置难”的四大难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并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给予的43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得到了各级监管部门的关注和认可;在探索惠民便民创新举措方面,以居民“医、食、住、行、补”为重点突破方向,与政府联合出资打造人手一张的“农科城卡”,加载便民服务功能40余项,为实现杨凌居民“一卡在手、通畅无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累计发行农科城卡近20万张。

农商银行在打赢防控新冠疫情阻击战,助力复工复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创新产品服务上显特色,精准“帮扶”。武汉农商银行董事会秘书张冯茜介绍,在零售领域,有“个体工商户专项贷”“抗击疫情应急贷”和“迎新宝”“薪资宝”等储蓄新产品,推动储蓄存款历史性净增178.5亿元,增幅21.57%,余额首次站上千亿大关;公司领域,有“纾困贷”“战疫贷”“同心贷”“再担助力贷”“健体贷”,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有“春耕贷”“惠农贷”。以质押合作社集体股份模式为蔡甸区星光村农业园发放湖北省首笔“农股贷”。推出全新手机银行、个人网银,推出线上快贷产品,提供“无接触”式线上服务,提振消费。

创新服务方式

茌平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兆起介绍,全力推进整村授信及网络化营销工作,深入开展“走千村、惠万家”活动,切实满足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金融需求。至9月末,已完成整村授信245个村庄,网络化覆盖56个社区;并根据山东省联社“四张清单”获取对接服务要求,更加深入地开展此项工作。

“将28项政务延伸业务纳入驿站,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义乌农商银行董事长陈文学说,截至目前,设立了225家家庭式丰收驿站,聘请丰收联络员253人。提升厅堂服务水平,将46项业务纳入个人柜面业务免单范围,占总业务量80%,平均每笔业务减少一半。9月末,全行布放智能柜员机85台,网点覆盖率达到106.25%。助推跨境贸易发展,率先在浙江农信系统实现市场采购贸易线上自助结汇,到目前已为305户采购商线上结汇3.6亿美元。大力推进银医通项目建设,通过上线掌上APP项目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省三台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9年,在“非洲猪瘟”疫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三台农商银行投放的生猪贷款不降反升,三台县的生猪存出栏量更跃居四川省区县第一位。三台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蒲启顺介绍,在国内生猪稳产保供形势极为严峻的背景下,大胆创新,将传统的点对点支持,转换为“公司+农户”的“1+N”服务模式。

“通过引入产业链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对合作的专合社、农户等主体提供反担保、贴息等措施,解决金融资金介入的增信难题,实现公司、农户、农商银行多方共赢。”蒲启顺说。

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

为了加快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发展,多家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实践,为客户提供智能化金融场景服务。

嘉兴银行副董事长凌华表示:“将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远程、电子化渠道重建,加快数字化转型。电子渠道具有的强大销售能力、庞大的客户群、资金和信用优势,在减轻银行柜面压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渠道将是我行未来资源整合、经营客户的重中之重,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路桥农商银行通过加强数据整合,完善数据治理,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路桥农商银行董事长郭丽娅介绍了取得的效果:一是营销更精准。建立了数字化网格平台,结合社保、水电等外部数据,确定客户最终授信额度,实现“无感授信”全覆盖。二是风控更严格,充分运用大数据,形成客户精准画像,加强客户信息动态监测,逐步推进风险控制模型化、自动化、智能化,实现管理更科学。


把握“双循环”机遇 聚力服务创新

——全国地方金融二十四次论坛(2020)年会综述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1-17

□记者 袁婉君

日前,全国地方金融二十四次论坛(2020)年会在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高新示范区召开。论坛由陕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等单位主办,会议以双循环格局下地方金融发展为主题,重点研讨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在双循环格局下的市场定位和战略发展,乡村振兴与数字金融等,为地方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助力。

李月敏/制图

地方金融发展迎新机遇

地方金融如何适应新发展格局?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在书面讲话中指出:“全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内外双循环’的‘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地缘、人缘优势,完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品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渠道,将有助于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化解农村融资难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力量。”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汤烫指出:“‘双循环’新格局需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地方金融要充分认识‘双循环’的内涵和外延调整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汤烫提出“双循环”格局下,地方金融要重视五个问题:一是要高度重视对三个“预期”稳定的研究和把握,地方金融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发展预期稳定问题、政策预期稳定问题和制度预期稳定问题;二是要搞好政策与制度安排的跨界认同;三是要千方百计改善地方金融机构的营商环境;四是地方金融机构要搞好金融知识跨界宣传;五是要千方百计缩小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环境差异下的地方金融经营效率。

陕西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毛亚社认为:“在新发展格局驱使下,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特别是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力度将更加扩大,外资参与国内金融企业的力度也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下,地方金融发展有五大机遇:国家战略机遇、区域战略机遇、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创新突破发展机遇、内需再造机遇。”

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新发展格局对农商银行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多家农商银行以优质金融服务助推“双循环”经济体系行稳致远,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秦农银行董事长李彬介绍,该行积极拓展“秦绿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果蔬打包贷款等特色涉农业务,创新惠农金融产品,提升信贷服务效率。辖内许多网点长期深耕贫困地区,通过“一对一”靶向定位,与基层党组织开展深层次合作,做到应贷尽贷,实现金融扶贫工作的“定向滴灌”,提高金融扶贫成效。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推出光伏扶贫贷、石榴贷、猕猴桃冷库贷等扶贫金融产品。

“瞄准难题,主动探索。”杨凌农商行董事长陈东平介绍了该行的创新产品。例如,在破解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方面,尝试建立了以“银行+政府风险补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创新模式的“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推动政府设置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并设立了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累计撬动信贷资金投放近2亿元;在探索盘活农业“沉睡资产”方面,自主研发了“生物资产动态估值浮动抵押”专有信贷技术,在破解生物资产“评估难、抵押难、看管难、处置难”的四大难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并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给予的43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得到了各级监管部门的关注和认可;在探索惠民便民创新举措方面,以居民“医、食、住、行、补”为重点突破方向,与政府联合出资打造人手一张的“农科城卡”,加载便民服务功能40余项,为实现杨凌居民“一卡在手、通畅无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累计发行农科城卡近20万张。

农商银行在打赢防控新冠疫情阻击战,助力复工复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创新产品服务上显特色,精准“帮扶”。武汉农商银行董事会秘书张冯茜介绍,在零售领域,有“个体工商户专项贷”“抗击疫情应急贷”和“迎新宝”“薪资宝”等储蓄新产品,推动储蓄存款历史性净增178.5亿元,增幅21.57%,余额首次站上千亿大关;公司领域,有“纾困贷”“战疫贷”“同心贷”“再担助力贷”“健体贷”,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有“春耕贷”“惠农贷”。以质押合作社集体股份模式为蔡甸区星光村农业园发放湖北省首笔“农股贷”。推出全新手机银行、个人网银,推出线上快贷产品,提供“无接触”式线上服务,提振消费。

创新服务方式

茌平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兆起介绍,全力推进整村授信及网络化营销工作,深入开展“走千村、惠万家”活动,切实满足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金融需求。至9月末,已完成整村授信245个村庄,网络化覆盖56个社区;并根据山东省联社“四张清单”获取对接服务要求,更加深入地开展此项工作。

“将28项政务延伸业务纳入驿站,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义乌农商银行董事长陈文学说,截至目前,设立了225家家庭式丰收驿站,聘请丰收联络员253人。提升厅堂服务水平,将46项业务纳入个人柜面业务免单范围,占总业务量80%,平均每笔业务减少一半。9月末,全行布放智能柜员机85台,网点覆盖率达到106.25%。助推跨境贸易发展,率先在浙江农信系统实现市场采购贸易线上自助结汇,到目前已为305户采购商线上结汇3.6亿美元。大力推进银医通项目建设,通过上线掌上APP项目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省三台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9年,在“非洲猪瘟”疫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三台农商银行投放的生猪贷款不降反升,三台县的生猪存出栏量更跃居四川省区县第一位。三台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蒲启顺介绍,在国内生猪稳产保供形势极为严峻的背景下,大胆创新,将传统的点对点支持,转换为“公司+农户”的“1+N”服务模式。

“通过引入产业链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对合作的专合社、农户等主体提供反担保、贴息等措施,解决金融资金介入的增信难题,实现公司、农户、农商银行多方共赢。”蒲启顺说。

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

为了加快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发展,多家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实践,为客户提供智能化金融场景服务。

嘉兴银行副董事长凌华表示:“将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远程、电子化渠道重建,加快数字化转型。电子渠道具有的强大销售能力、庞大的客户群、资金和信用优势,在减轻银行柜面压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渠道将是我行未来资源整合、经营客户的重中之重,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路桥农商银行通过加强数据整合,完善数据治理,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路桥农商银行董事长郭丽娅介绍了取得的效果:一是营销更精准。建立了数字化网格平台,结合社保、水电等外部数据,确定客户最终授信额度,实现“无感授信”全覆盖。二是风控更严格,充分运用大数据,形成客户精准画像,加强客户信息动态监测,逐步推进风险控制模型化、自动化、智能化,实现管理更科学。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