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丁安华:在新起点上阔步前行

发布时间:2020-11-20 08:59:42    作者:丁安华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丁安华

一、新发展格局的起点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学习新发展格局下的“全面促进消费”重要精神,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外部环境的大变局。

近年来,发达经济体的重商主义和民粹主义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重商主义表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奉行本国优先原则,使经济政策从追求效率的自由贸易转为以国家利益为主的保护主义,并在贸易、投资和科技等领域不断扩大壁垒,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逆转。一个重要的证据是世界贸易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8年开始进入下行轨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速了这一趋势。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量将下滑9.2%,几乎是全年GDP降幅的两倍。与此同时,疫情引发各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担忧。部分国家在疫情期间实施了对医疗物资、个人防护设备和药品的出口禁令,导致此类物资在全球市场上出现紧缺。为减小逆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各国政府均考虑在重点领域降低对贸易和国际供应链的依赖。

面对外部环境的大变局,我国构建以内需主导的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新冠衰退”的背景下,传统国际经济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变得有限。再加上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兴起后,各类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增加,原有国际大循环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受阻,畅通国内大循环成为中国经济优化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我国内需潜力不断增强,为从“外”转“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下降,由2006年的65.1%下降到2019年的35.7%,经济增长逐渐向“内”转移。另一个证据是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下滑,由2007年的10%下降到2019年的1%,经济平衡取得显著进展。

二、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促进消费”

畅通国内大循环要立足于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将转向消费和投资“双马车”驱动模式。其中,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判断。

随着国内市场的发育,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5年以来,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在60%附近,是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但与成熟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消费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9年,美国、德国、日本的消费占比均在70%以上,而中国仅为58%。

如何扩大消费?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是一个很好的发力点。我国的消费以居民消费为主,政府消费为辅。2015年以来,居民消费占比略有下滑,但仍然保持在70%左右。我国有14亿的人口优势,加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消费市场具备巨大的增长空间。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是绝对的消费主力,2019年城镇居民消费占比为78.3%。这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居民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较高导致的人均消费支出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从收入端看,居民收入增加将为消费发展提供空间。可支配收入决定着居民消费的规模。2011年以后,伴随着GDP同比增速的下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速逐渐放缓,从2012年的9.6%下降至2019年的5%。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迅速放大了这一下滑趋势: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下滑至-3.9%。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第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速恢复至-0.3%。如果“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未来15年居民收入年均复合增速要求达到4.7%左右,将有力地带动居民消费增速回升。

从支出端看,居民消费习惯变更将为消费增长提供潜在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个表现是消费类型的变更。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助推了居民对服务型消费的需求。反映在数据中就是食品、衣着占比的下降,以及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占比的上行。从消费结构上来看,食品和住房消费基本占据了居民消费的50%。其中,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食品消费占比持续下行,从2005年的36.7%下降到2019年的27.6%。而房价的上涨拉动居住消费占比迅速上升:2013年居住消费占比从2012年的8.9%迅速拉升至23.3%。近年来,中央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居住消费占比稳定在24%左右。展望未来,食品消费占比仍将持续下降。若房价调控得当,居住消费占比将保持稳定。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型消费将是提升居民消费的潜在动力: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拉动医疗和保健消费增加;另一方面,在校学生人数增速上升将带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另一个表现是消费方式的变更。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蓬勃发展带动新型消费快速增长。线上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10.8%上升至2019年的20.7%,5年内几乎翻了两倍。疫情期间,防疫要求制约了线下消费的发展,但却进一步扩大了线上消费的发展空间。2020年上半年,线上消费同比增速为13.9%,而整体消费增速为-11.8%,线上消费占比提升至25.2%。后疫情时代,线上消费将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若线上消费占比维持在25%左右且年均增速能保持在2019年的水平,那么将至少拉升消费年均增长约5.2个百分点左右。

现在来理解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对促进消费的要求就十分清晰了。居民消费类型的改变使得我们必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同时“发展服务消费”。而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促使我们需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并“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而为了增加居民消费的规模,我们必须“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三、从头越: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行

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一个特殊的时点上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逆流”,世界经济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和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节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有“从头越”的勇气和力量。纵观历史,在面临巨大外部冲击的时候,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过难关”。亦复如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办好自己的事,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勇前行。


丁安华:在新起点上阔步前行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1-20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丁安华

一、新发展格局的起点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学习新发展格局下的“全面促进消费”重要精神,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外部环境的大变局。

近年来,发达经济体的重商主义和民粹主义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重商主义表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奉行本国优先原则,使经济政策从追求效率的自由贸易转为以国家利益为主的保护主义,并在贸易、投资和科技等领域不断扩大壁垒,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逆转。一个重要的证据是世界贸易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8年开始进入下行轨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速了这一趋势。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量将下滑9.2%,几乎是全年GDP降幅的两倍。与此同时,疫情引发各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担忧。部分国家在疫情期间实施了对医疗物资、个人防护设备和药品的出口禁令,导致此类物资在全球市场上出现紧缺。为减小逆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各国政府均考虑在重点领域降低对贸易和国际供应链的依赖。

面对外部环境的大变局,我国构建以内需主导的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方面,在全球经济“新冠衰退”的背景下,传统国际经济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变得有限。再加上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兴起后,各类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增加,原有国际大循环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受阻,畅通国内大循环成为中国经济优化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我国内需潜力不断增强,为从“外”转“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下降,由2006年的65.1%下降到2019年的35.7%,经济增长逐渐向“内”转移。另一个证据是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下滑,由2007年的10%下降到2019年的1%,经济平衡取得显著进展。

二、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促进消费”

畅通国内大循环要立足于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将转向消费和投资“双马车”驱动模式。其中,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判断。

随着国内市场的发育,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5年以来,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在60%附近,是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但与成熟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消费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9年,美国、德国、日本的消费占比均在70%以上,而中国仅为58%。

如何扩大消费?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是一个很好的发力点。我国的消费以居民消费为主,政府消费为辅。2015年以来,居民消费占比略有下滑,但仍然保持在70%左右。我国有14亿的人口优势,加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消费市场具备巨大的增长空间。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是绝对的消费主力,2019年城镇居民消费占比为78.3%。这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化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居民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较高导致的人均消费支出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从收入端看,居民收入增加将为消费发展提供空间。可支配收入决定着居民消费的规模。2011年以后,伴随着GDP同比增速的下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速逐渐放缓,从2012年的9.6%下降至2019年的5%。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迅速放大了这一下滑趋势: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下滑至-3.9%。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第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速恢复至-0.3%。如果“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未来15年居民收入年均复合增速要求达到4.7%左右,将有力地带动居民消费增速回升。

从支出端看,居民消费习惯变更将为消费增长提供潜在动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个表现是消费类型的变更。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助推了居民对服务型消费的需求。反映在数据中就是食品、衣着占比的下降,以及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占比的上行。从消费结构上来看,食品和住房消费基本占据了居民消费的50%。其中,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食品消费占比持续下行,从2005年的36.7%下降到2019年的27.6%。而房价的上涨拉动居住消费占比迅速上升:2013年居住消费占比从2012年的8.9%迅速拉升至23.3%。近年来,中央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居住消费占比稳定在24%左右。展望未来,食品消费占比仍将持续下降。若房价调控得当,居住消费占比将保持稳定。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型消费将是提升居民消费的潜在动力: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拉动医疗和保健消费增加;另一方面,在校学生人数增速上升将带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另一个表现是消费方式的变更。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蓬勃发展带动新型消费快速增长。线上消费占比从2015年的10.8%上升至2019年的20.7%,5年内几乎翻了两倍。疫情期间,防疫要求制约了线下消费的发展,但却进一步扩大了线上消费的发展空间。2020年上半年,线上消费同比增速为13.9%,而整体消费增速为-11.8%,线上消费占比提升至25.2%。后疫情时代,线上消费将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若线上消费占比维持在25%左右且年均增速能保持在2019年的水平,那么将至少拉升消费年均增长约5.2个百分点左右。

现在来理解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对促进消费的要求就十分清晰了。居民消费类型的改变使得我们必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同时“发展服务消费”。而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促使我们需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并“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而为了增加居民消费的规模,我们必须“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三、从头越: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行

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一个特殊的时点上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逆流”,世界经济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和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节点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有“从头越”的勇气和力量。纵观历史,在面临巨大外部冲击的时候,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过难关”。亦复如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办好自己的事,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勇前行。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