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回眸十三五 金融奋进路

金融扶贫:解困于贫,冀以小康

发布时间:2020-11-27 08:39:18    作者:谭乐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谭乐之

脱贫奔小康,金融来帮忙。“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回眸“十三五”,金融扶贫作为普惠金融在扶贫领域的创新性运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利器

所谓金融扶贫,是指金融系统开展的与扶贫开发相关的诸多行为措施,通过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满足贫困地区金融需求,支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贫困问题的形成,与资源环境、体制机制、政策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从客观条件上来看,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导致贫困地区教育、产业、经济不发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从制度政策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带来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导致区域性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扶贫需要“精准”二字。曾刚表示,西方的减贫经验主要有慈善式、救济式扶贫和商业化扶贫,但这些方式只是缓解了贫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而过度商业化的扶贫则可能使贫困人口永久性地处在贫困阶层。当前,我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大水漫灌”式扶贫已经很难渗透深度贫困地区,必须采取更精细化的扶贫方式。

“金融扶贫正是精准扶贫的利器。”曾刚表示,精准扶贫,就是以“造血式”扶贫替代“灌水式”“输血式”扶贫,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金融扶贫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带动产业培育和发展,促进就业和贫困人口增收,逐步消除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用市场机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支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双手,实现有尊严、可持续的脱贫致富。

信贷支持显成效

“十三五”时期,由于信贷扶贫方面的支持,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增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这离不开政策层面的传导。早在2014年,原银监会、原保监会等七部委就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每年在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进一步放开贫困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等多项工作要求。2017年8月,原银监会与财政部、人民银行、原保监会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强扶贫贷款对象审查,扶贫贷款不得挪作他用;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补偿金要及时划拨、专款专用,不得与担保金混用。

从结果上看,扶贫信贷支持力度有了明显增加。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2.9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057亿元,增长超11.7%,增速高于全国贷款增速3.7%;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735.4亿元,累计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137.4万户次,覆盖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分之一以上;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7.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7%。

扶贫信贷支持源于多家金融机构的努力。工商银行有关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介绍,该行以产业精准扶贫贷款带动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增收。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该行精准扶贫贷款累计投放超3500亿元。其中,产业类扶贫贷款累计投放近1100亿元,精准带动28690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信贷扶贫方面,针对贫困农户的扶贫小额贷款,放款效率高,扶贫效果好,目前已累计发放超过4000亿元,惠及1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专项贷款,重点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扶贫再贷款,也有效降低了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成本。”曾刚说。

曾刚表示,近年来,各地加强贫困人口信用信息征集和评价,建立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为金融扶贫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业务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规避了道德风险,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线上业务和第三方支付机构迅猛发展,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对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支付体系也不断完善,更加经济、便捷、高效。

保险为民生兜底

金融扶贫不限于信贷支持,以保险为主导的“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体系,不仅为农产品提供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手段,也为贫困人民提供民生兜底保障。

“‘十三五’时期,保险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独特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大病保险、扶贫小额保险、农房保险等保险产品,创新发展农产品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等,扎实推进保险扶贫工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特别是一些保险公司创造性地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农险扶贫和融资扶贫,将保险机制及保险业的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应用于国家的脱贫战略中,蹚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保险精准扶贫之路。

保险扶贫离不开各家保险公司的支持。2016年,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兰考县政府举行“脱贫路上零风险”承保启动仪式,标志着我国首个为整县扶贫上“保险”的金融扶贫项目正式落地,开创“保险+扶贫”新模式。2016年,中国人寿协助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全覆盖精准保险扶贫项目——宁夏“扶贫保”,包含“扶贫保家庭成员意外伤害保险”和“扶贫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两个兜底项目,获得高度肯定。2017年,为解决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存在的边脱边返、边扶边增的“沙漏式”扶贫难题,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因病、因灾、因学”三大致贫返贫成因,在河北魏县推出国内首款商业防贫保险。

从数据上看,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服务覆盖全国3.08万个乡镇,覆盖率达98.54%。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超过270种,基本覆盖常见农作物。备案扶贫专属农业保险产品819个,较年初增加14个。2019年,大病保险向贫困人口实施政策倾斜,降低起付线,放宽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水平,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在1000多个县(市、区)承办了面向贫困人口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覆盖贫困人口4000多万人。

王国军介绍,产业扶贫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将农村贫困户的绿色产品对接到超市和电商,在解决优质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同时,也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则直指贫困问题的本源,农险扶贫和融资扶贫更是保险业的长项。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工作人员表示,“保险产品所具有的保障和增信功能,能够在强化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的融资难题,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但在推动扶贫事业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保险产品在扶贫工作中的定位,争取地方政府对保险产品扶贫工作的支持,严格防范业务风险,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业务宣传力度。”

“从保险监管部门到保险行业协会,从保险公司再到1000多万保险从业者,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利用保险制度的优势进行精准扶贫,已经形成保险全行业的共识,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保险业需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独树一帜,为脱贫攻坚贡献更大的力量。”王国军如是说。


回眸十三五 金融奋进路

金融扶贫:解困于贫,冀以小康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1-27

□记者 谭乐之

脱贫奔小康,金融来帮忙。“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回眸“十三五”,金融扶贫作为普惠金融在扶贫领域的创新性运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利器

所谓金融扶贫,是指金融系统开展的与扶贫开发相关的诸多行为措施,通过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满足贫困地区金融需求,支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贫困问题的形成,与资源环境、体制机制、政策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从客观条件上来看,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导致贫困地区教育、产业、经济不发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从制度政策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带来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导致区域性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扶贫需要“精准”二字。曾刚表示,西方的减贫经验主要有慈善式、救济式扶贫和商业化扶贫,但这些方式只是缓解了贫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而过度商业化的扶贫则可能使贫困人口永久性地处在贫困阶层。当前,我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大水漫灌”式扶贫已经很难渗透深度贫困地区,必须采取更精细化的扶贫方式。

“金融扶贫正是精准扶贫的利器。”曾刚表示,精准扶贫,就是以“造血式”扶贫替代“灌水式”“输血式”扶贫,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金融扶贫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带动产业培育和发展,促进就业和贫困人口增收,逐步消除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用市场机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支持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双手,实现有尊严、可持续的脱贫致富。

信贷支持显成效

“十三五”时期,由于信贷扶贫方面的支持,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增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这离不开政策层面的传导。早在2014年,原银监会、原保监会等七部委就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每年在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进一步放开贫困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等多项工作要求。2017年8月,原银监会与财政部、人民银行、原保监会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强扶贫贷款对象审查,扶贫贷款不得挪作他用;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补偿金要及时划拨、专款专用,不得与担保金混用。

从结果上看,扶贫信贷支持力度有了明显增加。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2.9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057亿元,增长超11.7%,增速高于全国贷款增速3.7%;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735.4亿元,累计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137.4万户次,覆盖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分之一以上;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7.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2.7%。

扶贫信贷支持源于多家金融机构的努力。工商银行有关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介绍,该行以产业精准扶贫贷款带动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增收。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该行精准扶贫贷款累计投放超3500亿元。其中,产业类扶贫贷款累计投放近1100亿元,精准带动28690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信贷扶贫方面,针对贫困农户的扶贫小额贷款,放款效率高,扶贫效果好,目前已累计发放超过4000亿元,惠及10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专项贷款,重点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扶贫再贷款,也有效降低了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的融资成本。”曾刚说。

曾刚表示,近年来,各地加强贫困人口信用信息征集和评价,建立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为金融扶贫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开展信贷业务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交易成本,规避了道德风险,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线上业务和第三方支付机构迅猛发展,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对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支付体系也不断完善,更加经济、便捷、高效。

保险为民生兜底

金融扶贫不限于信贷支持,以保险为主导的“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体系,不仅为农产品提供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手段,也为贫困人民提供民生兜底保障。

“‘十三五’时期,保险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独特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大病保险、扶贫小额保险、农房保险等保险产品,创新发展农产品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等,扎实推进保险扶贫工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特别是一些保险公司创造性地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农险扶贫和融资扶贫,将保险机制及保险业的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应用于国家的脱贫战略中,蹚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保险精准扶贫之路。

保险扶贫离不开各家保险公司的支持。2016年,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南省兰考县政府举行“脱贫路上零风险”承保启动仪式,标志着我国首个为整县扶贫上“保险”的金融扶贫项目正式落地,开创“保险+扶贫”新模式。2016年,中国人寿协助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全覆盖精准保险扶贫项目——宁夏“扶贫保”,包含“扶贫保家庭成员意外伤害保险”和“扶贫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两个兜底项目,获得高度肯定。2017年,为解决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存在的边脱边返、边扶边增的“沙漏式”扶贫难题,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因病、因灾、因学”三大致贫返贫成因,在河北魏县推出国内首款商业防贫保险。

从数据上看,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服务覆盖全国3.08万个乡镇,覆盖率达98.54%。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超过270种,基本覆盖常见农作物。备案扶贫专属农业保险产品819个,较年初增加14个。2019年,大病保险向贫困人口实施政策倾斜,降低起付线,放宽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水平,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在1000多个县(市、区)承办了面向贫困人口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覆盖贫困人口4000多万人。

王国军介绍,产业扶贫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将农村贫困户的绿色产品对接到超市和电商,在解决优质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同时,也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则直指贫困问题的本源,农险扶贫和融资扶贫更是保险业的长项。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工作人员表示,“保险产品所具有的保障和增信功能,能够在强化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的融资难题,提供持续的动力来源。但在推动扶贫事业发展过程中,保险公司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保险产品在扶贫工作中的定位,争取地方政府对保险产品扶贫工作的支持,严格防范业务风险,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加强业务宣传力度。”

“从保险监管部门到保险行业协会,从保险公司再到1000多万保险从业者,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利用保险制度的优势进行精准扶贫,已经形成保险全行业的共识,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保险业需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独树一帜,为脱贫攻坚贡献更大的力量。”王国军如是说。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