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李均锋:我国已发放扶贫小额贷5038亿 40%贫困户获信贷支持

发布时间:2020-12-11 09:25:44    作者:胡杨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胡杨】12月10日,在由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透露,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038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204.3万户,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0%,但不良率非常低,只有不到1%。这个数据表明,我国的金融机构为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县域金融发展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就是大型银行开始发力,聚焦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其网点和客户的下沉为原来长期对县域阵地占主导的农村信用社带来了一定外部压力。

那么,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

李均锋表示,金融资源配置是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在发挥金融作用上找准发力点。具体来说,要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点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农业农村业态;要加大对乡村建设行动的支持力度,从明年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十大行动,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加大金融资源投入;要做好对主要涉农主体——小农户,新型金融主体——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要把金融服务和农村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相融合,培养农民的诚信守信意识。

怎样推动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李均锋给出了八方面建议:

一是应以机构和机制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县域金融供给体系。“目前,县域金融供给基本实现了较好的覆盖,不缺机构。主要问题在于机构之间协同发展不足,配套激励机制不完善。”因此,他指出,要从供给端改革,金融机构主体要各自找准和坚守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层次分明、适度竞争、包容有序的组织机构体系。

二是以深化改革,化解存量风险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李均锋直言,现阶段,部分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盲目偏离主业、偏离定位,热衷于“追大户”、跨域搞投资,积累了很多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风险化解,要紧紧以增强服务自身县域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要在坚持县域发展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对经营不善的农村合作社探索兼并重组;要多渠道提升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从充实资本金和加大风险处置两个维度增强发展和竞争实力;要把金融资源配置在县域,坚守县域金融服务主阵地和支农支小的功能定位,围绕县域发展需要合理配制信贷资源,与县域经济产业转型相适应,同时发挥金融的引导作用,引领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要进一步厘清省联社的履职边界,淡化行政色彩,真正让县域农商行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主体。

三是以科技赋能为抓手,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县域金融创新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在符合信贷商业逻辑的前提下,更要注重金融支持给县域发展带来的实惠效益,产品创新上要因地制宜,精准对接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需求,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产品。

四是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促进县域金融服务和农村社会治理协同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县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不仅有助于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文明建设,还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和县域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升县域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五是以服务方式创新为突破,着力打通村级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要把握“发挥基层行政力量”,“兼顾便利性和安全性”,“保障县域和社区的基本金融服务”等基本要求。

六是以增信担保功能强化为核心,持续拓宽信贷风险缓释渠道。

七是以保险服务升级为依托,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提升居民保障水平。其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保障水平,是农村农业长期要解决的问题。此外,解决老年人普惠金融问题也是农村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支点。

八是以监管考核为引领,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监管部门、政府部门逐步建立一套对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县域信用环境、县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安全,以及金融资源流入等方面的总体评价,真正使各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县域经济中有抓手。


李均锋:我国已发放扶贫小额贷5038亿 40%贫困户获信贷支持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2-11

【记者 胡杨】12月10日,在由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透露,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038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204.3万户,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0%,但不良率非常低,只有不到1%。这个数据表明,我国的金融机构为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县域金融发展还出现了一个新变化,就是大型银行开始发力,聚焦县域小微企业和“三农”,其网点和客户的下沉为原来长期对县域阵地占主导的农村信用社带来了一定外部压力。

那么,农村信用社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

李均锋表示,金融资源配置是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在发挥金融作用上找准发力点。具体来说,要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点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持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农业农村业态;要加大对乡村建设行动的支持力度,从明年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十大行动,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加大金融资源投入;要做好对主要涉农主体——小农户,新型金融主体——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要把金融服务和农村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相融合,培养农民的诚信守信意识。

怎样推动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李均锋给出了八方面建议:

一是应以机构和机制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县域金融供给体系。“目前,县域金融供给基本实现了较好的覆盖,不缺机构。主要问题在于机构之间协同发展不足,配套激励机制不完善。”因此,他指出,要从供给端改革,金融机构主体要各自找准和坚守自己的市场定位,形成层次分明、适度竞争、包容有序的组织机构体系。

二是以深化改革,化解存量风险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李均锋直言,现阶段,部分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盲目偏离主业、偏离定位,热衷于“追大户”、跨域搞投资,积累了很多风险。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风险化解,要紧紧以增强服务自身县域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要在坚持县域发展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对经营不善的农村合作社探索兼并重组;要多渠道提升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从充实资本金和加大风险处置两个维度增强发展和竞争实力;要把金融资源配置在县域,坚守县域金融服务主阵地和支农支小的功能定位,围绕县域发展需要合理配制信贷资源,与县域经济产业转型相适应,同时发挥金融的引导作用,引领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要进一步厘清省联社的履职边界,淡化行政色彩,真正让县域农商行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主体。

三是以科技赋能为抓手,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县域金融创新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在符合信贷商业逻辑的前提下,更要注重金融支持给县域发展带来的实惠效益,产品创新上要因地制宜,精准对接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需求,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金融产品。

四是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促进县域金融服务和农村社会治理协同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县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不仅有助于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文明建设,还有助于解决金融机构和县域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提升县域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五是以服务方式创新为突破,着力打通村级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无论采取哪种模式,都要把握“发挥基层行政力量”,“兼顾便利性和安全性”,“保障县域和社区的基本金融服务”等基本要求。

六是以增信担保功能强化为核心,持续拓宽信贷风险缓释渠道。

七是以保险服务升级为依托,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提升居民保障水平。其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保障水平,是农村农业长期要解决的问题。此外,解决老年人普惠金融问题也是农村普惠金融的一个重要支点。

八是以监管考核为引领,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监管部门、政府部门逐步建立一套对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县域信用环境、县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安全,以及金融资源流入等方面的总体评价,真正使各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县域经济中有抓手。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