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需立足“精准”与“长效”

发布时间:2021-01-22 22:46:4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李林鸾 实习记者 许予朋】

进入2021年,中小企业继续在压力中前行:一方面,中小企业仍面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升等诸多困难;另一方面,愈来愈多的中小企业告别粗放发展,向“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迈进。金融业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主力军”,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

1月21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聚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一目标;同时,要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能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会议强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充分体现了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中小企业信心,给中小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结构性支持“应延尽延”

2020年,金融监管部门重点聚焦落实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支持政策,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改革完善外部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银行业累计对7.3万亿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元,同比增加1.6万亿元。

本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点评认为,首先总量政策不能“急转弯”,依然要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相对宽松、适宜的状态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其次,一些在2020年使用过的、支持中小企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应进一步延续,从而进一步巩固取得的成果。

去年,监管部门创新推出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央行资金激励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同时,推出3000亿元、5000亿元、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的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今年1月4日,央行、银保监会会同其他部委共同发文,明确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对于2021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继续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这一政策的出台,表明了监管部门继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决心。

曾刚指出,结构性支持政策适当延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精准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帮助银行稳定预期,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考虑扩大支持政策的规模,从而稳定市场预期,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扶持。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随着宏观经济逐步好转,业内普遍认为,2021年不具备继续大幅度让利的条件。

“今年货币政策方面,将更加关注宏观杠杆率,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中寻求平衡。”董希淼介绍,“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如加快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加大对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业务资质等方面的支持,增强中小银行发展的稳健性和持续性,提升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适配性和精准性。”

用“会贷”带动“敢贷”

会议提出,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能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除了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成为题中之义。

一方面,银行应更主动地贴近市场主体,主动寻找优质的、富于潜力的中小企业,做到“敢贷、愿贷”。具体来看,董希淼指出,一是要提高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监管部门已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下一步应尽快将相关政策落实到监管评级等方面。二是完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金融机构的基层组织和一线员工是小微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才能打消基层机构和员工服务小微企业的顾虑和压力,变“拒贷”“惧贷”为“敢贷”“愿贷”。

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加强自身产品创新,增强与创新性强、专业化水平高的中小企业的适配性,做到“能贷、会贷”。

“无论从成本还是从还款方式上,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都已发生了变化。”工商银行某支行中小企业业务中心总经理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介绍:“工行今年推出‘年审制’,改变以往小微企业贷款通常只有一年期的情况,只要每年贷款到期时企业通过了审核,就可以等到两年或三年授信结束之后再还款。此外,我们对科技类企业利润盈亏方面没有特别要求。因为科技企业,尤其是成长期的企业,需要在前期不断地投入。”

曾刚则认为,相比“敢贷、愿贷”,更应该关注“能贷、会贷”。若想提升小微企业支持政策的可持续性,银行必须提升“会贷”的能力,才能做到“敢贷”。

“过去一段时间,银行提升‘能贷、会贷’能力,主要体现在加大对金融科技的使用方面,通过线上化、无接触贷款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扩大企业覆盖面,同时以数据为基础展开风险控制识别。未来,应进一步优化银行的数据基础环境,包括探索政务大数据整合,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等等。在监管层面,顺应数字普惠的发展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监管规则,增强差异化支持政策,为金融科技服务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保险等工具作用。”曾刚表示。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需立足“精准”与“长效”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1-22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李林鸾 实习记者 许予朋】

进入2021年,中小企业继续在压力中前行:一方面,中小企业仍面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升等诸多困难;另一方面,愈来愈多的中小企业告别粗放发展,向“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迈进。金融业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主力军”,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

1月21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聚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一目标;同时,要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能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会议强调,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充分体现了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中小企业信心,给中小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结构性支持“应延尽延”

2020年,金融监管部门重点聚焦落实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支持政策,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改革完善外部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银行业累计对7.3万亿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元,同比增加1.6万亿元。

本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点评认为,首先总量政策不能“急转弯”,依然要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相对宽松、适宜的状态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保持在相对低的水平。其次,一些在2020年使用过的、支持中小企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应进一步延续,从而进一步巩固取得的成果。

去年,监管部门创新推出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央行资金激励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同时,推出3000亿元、5000亿元、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支持的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今年1月4日,央行、银保监会会同其他部委共同发文,明确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对于2021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按市场化原则“应延尽延”,继续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这一政策的出台,表明了监管部门继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决心。

曾刚指出,结构性支持政策适当延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精准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帮助银行稳定预期,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考虑扩大支持政策的规模,从而稳定市场预期,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扶持。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圆满完成。随着宏观经济逐步好转,业内普遍认为,2021年不具备继续大幅度让利的条件。

“今年货币政策方面,将更加关注宏观杠杆率,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中寻求平衡。”董希淼介绍,“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如加快完善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加大对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业务资质等方面的支持,增强中小银行发展的稳健性和持续性,提升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适配性和精准性。”

用“会贷”带动“敢贷”

会议提出,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能力,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除了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成为题中之义。

一方面,银行应更主动地贴近市场主体,主动寻找优质的、富于潜力的中小企业,做到“敢贷、愿贷”。具体来看,董希淼指出,一是要提高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监管部门已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下一步应尽快将相关政策落实到监管评级等方面。二是完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金融机构的基层组织和一线员工是小微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才能打消基层机构和员工服务小微企业的顾虑和压力,变“拒贷”“惧贷”为“敢贷”“愿贷”。

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加强自身产品创新,增强与创新性强、专业化水平高的中小企业的适配性,做到“能贷、会贷”。

“无论从成本还是从还款方式上,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都已发生了变化。”工商银行某支行中小企业业务中心总经理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介绍:“工行今年推出‘年审制’,改变以往小微企业贷款通常只有一年期的情况,只要每年贷款到期时企业通过了审核,就可以等到两年或三年授信结束之后再还款。此外,我们对科技类企业利润盈亏方面没有特别要求。因为科技企业,尤其是成长期的企业,需要在前期不断地投入。”

曾刚则认为,相比“敢贷、愿贷”,更应该关注“能贷、会贷”。若想提升小微企业支持政策的可持续性,银行必须提升“会贷”的能力,才能做到“敢贷”。

“过去一段时间,银行提升‘能贷、会贷’能力,主要体现在加大对金融科技的使用方面,通过线上化、无接触贷款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扩大企业覆盖面,同时以数据为基础展开风险控制识别。未来,应进一步优化银行的数据基础环境,包括探索政务大数据整合,加强信息体系建设等等。在监管层面,顺应数字普惠的发展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监管规则,增强差异化支持政策,为金融科技服务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保险等工具作用。”曾刚表示。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