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

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

发布时间:2021-02-10 08:44:3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许予朋

2月8日晚,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下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报告》在货币供应量、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结构性货币政策等“常规动作”方面均有定调。同时,亦就加强存款管理、发展绿色金融、合理评估消费金融风险等热点话题做了论述与指引。

7.3万亿元贷款延期还本付息

总结2020年货币信贷情况,《报告》指出,一是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优化,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三是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四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增长。

在货币供应量方面,《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2019年末高2.6个百分点;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86万亿元,比2019年多9.19万亿元。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人民币贷款比2019年明显多增;委托贷款降幅收窄,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全年有所增长;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明显高于2019年;政府债券融资比2019年明显多增;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融资比2019年少增,贷款核销比2019年多增。

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央行还采取了一些特殊化的货币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例如,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并落实好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积极推进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7.3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此外,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元,比2019年多发放1.6万亿元。

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快速下降

2020年,央行频频出手规范存款创新产品。《报告》指出,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保持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合理稳定,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为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加强存款自律管理,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有序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活期存款靠档计息产品余额为1.2万亿元,较整改前压降5.5万亿元,压降比例超过81%。对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央行要求金融机构自2019年12月17日起停止新办,并于2020年末将余额压降至零。截至2020年末,该类产品已顺利实现余额清零目标,共压降15.4万亿元。

另一方面,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报告》显示,2020年12月,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为1.25%,较2019年12月下降1.18个百分点。同时,结构性存款的整体预期收益率和兑付收益率也快速下行,2020年12月分别为3.09%和3.03%,较2019年12月下降0.5个和0.54个百分点。2020年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3万亿元,较2020年4月的最高点减少4.4万亿元。

异地存款是指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通过自身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异地存款稳定性较差,积累的流动性风险易快速传染,不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金融体系稳定。央行在2020年也加强了对异地存款的管理。《报告》介绍,为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更好地服务本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央行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起,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已发生的存量存款自然到期结清。

《报告》提出,未来央行将继续致力于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创造良好环境。

警惕房贷、消费贷、信用卡透支增长潜在风险

近期,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问题引发关注。《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主要源自房贷、消费贷、信用卡透支增长,但有一部分实际上是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对此要客观甄别、合理评估。同时,也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报告》认为,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宏观空间已经不大。在坚持“房住不炒”、强化消费金融监管的背景下,居民债务增速已从前几年超过20%放缓至当前的15%左右,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速度亦有所放缓。考虑到我国居民杠杆率中有相当部分是具有自偿性的经营性债务,加上我国高储蓄率的“厚家底”、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较高的“缓冲带”,以及居民债务高度分散、集中度较低的特点,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尚在可控范围。

但也要看到,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1个百分点,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已非常有限,相关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提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部分负债消费主体存在非理性,未来收入与还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过度借贷消费,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报告》认为,要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发国内消费潜力,但不宜靠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要坚持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更多从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结构、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发力,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

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2-10

□实习记者 许予朋

2月8日晚,央行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下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报告》在货币供应量、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结构性货币政策等“常规动作”方面均有定调。同时,亦就加强存款管理、发展绿色金融、合理评估消费金融风险等热点话题做了论述与指引。

7.3万亿元贷款延期还本付息

总结2020年货币信贷情况,《报告》指出,一是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优化,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三是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四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增长。

在货币供应量方面,《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2019年末高2.6个百分点;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86万亿元,比2019年多9.19万亿元。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人民币贷款比2019年明显多增;委托贷款降幅收窄,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全年有所增长;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明显高于2019年;政府债券融资比2019年明显多增;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融资比2019年少增,贷款核销比2019年多增。

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央行还采取了一些特殊化的货币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例如,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并落实好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积极推进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7.3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此外,202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9万亿元,比2019年多发放1.6万亿元。

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快速下降

2020年,央行频频出手规范存款创新产品。《报告》指出,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保持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合理稳定,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为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加强存款自律管理,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有序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末,活期存款靠档计息产品余额为1.2万亿元,较整改前压降5.5万亿元,压降比例超过81%。对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央行要求金融机构自2019年12月17日起停止新办,并于2020年末将余额压降至零。截至2020年末,该类产品已顺利实现余额清零目标,共压降15.4万亿元。

另一方面,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报告》显示,2020年12月,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为1.25%,较2019年12月下降1.18个百分点。同时,结构性存款的整体预期收益率和兑付收益率也快速下行,2020年12月分别为3.09%和3.03%,较2019年12月下降0.5个和0.54个百分点。2020年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3万亿元,较2020年4月的最高点减少4.4万亿元。

异地存款是指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在没有设立实体网点的地市开立的账户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也包括通过自身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异地存款稳定性较差,积累的流动性风险易快速传染,不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金融体系稳定。央行在2020年也加强了对异地存款的管理。《报告》介绍,为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更好地服务本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央行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起,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已发生的存量存款自然到期结清。

《报告》提出,未来央行将继续致力于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创造良好环境。

警惕房贷、消费贷、信用卡透支增长潜在风险

近期,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问题引发关注。《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主要源自房贷、消费贷、信用卡透支增长,但有一部分实际上是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对此要客观甄别、合理评估。同时,也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报告》认为,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宏观空间已经不大。在坚持“房住不炒”、强化消费金融监管的背景下,居民债务增速已从前几年超过20%放缓至当前的15%左右,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速度亦有所放缓。考虑到我国居民杠杆率中有相当部分是具有自偿性的经营性债务,加上我国高储蓄率的“厚家底”、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较高的“缓冲带”,以及居民债务高度分散、集中度较低的特点,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尚在可控范围。

但也要看到,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1个百分点,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已非常有限,相关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提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部分负债消费主体存在非理性,未来收入与还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过度借贷消费,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报告》认为,要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发国内消费潜力,但不宜靠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要坚持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更多从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结构、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发力,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