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银行瞩目气候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21-02-18 08:49:35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方磊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又一拉升经济、力挽经济颓势的动能。低碳经济究竟能否为1-2年来因疫情降入冰点的全球经济注入温度?能否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复苏的有力杠杆?这或许都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全球金融界已然注意到,国际银行业在低碳经济以及“碳中和”的实践中正在更多地深度参与,而“碳中和”也更多地反哺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可以预判的是,全情疫情背景下低碳经济将会激发国内外银行业新的转型与变化,值得金融界高度地关注。

银行需强化气候风险管理

低碳经济下,气候环境风险管理成为以银行业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界关注焦点之一。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转型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越来越受到气候相关风险的影响。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指出,气候相关风险主要包括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责任风险三类,“其中,转型风险是指快速低碳转型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包括政策变化、技术突破或限制、及市场偏好和社会规范的转变等。转型风险更多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方面,如果金融机构向业务模式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公司提供贷款,那么他们就会蒙受损失。”她提到,如果由于政策行动、技术变革以及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大量化石能源燃料储备面临搁浅风险,化石燃料公司可能会面临收益下降、业务中断、融资成本上升的局面。她特别强调,低碳经济中银行面临的转型风险将凸显,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类似碳中和目标带来的转型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和披露。”钱立华说。

显然,在低碳经济中银行加强自身的气候风险管理是格外必要的。钱立华称,这种风险管理首先是降低高碳资产配置,化石燃料可能成为搁浅资产的风险促使国际银行业对煤炭开采和煤电领域的融资限制不断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有责任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煤电等资产可能成为搁浅资产的风险,使得银行对煤炭开采和电力领域的融资限制不断加强。”钱立华说。

根据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发布的报告,全球已有上百家主要金融机构撤离动力煤领域,并制定了正式的动力煤开采以及燃煤电厂限制政策,这些金融机构包括公共开发银行、国家发展金融机构、出口信贷机构、私人银行和保险公司,囊括了全球性银行和全球主要保险机构中的近半壁江山。《2020银行业气候变化化石燃料融资报告》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银行中有超过70%的银行有限制煤炭融资的政策,越来越多的银行也开始限制对部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融资,特别是针对油砂和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

德国示范成功可鉴

欧洲央行与欧盟成员国国家主管部门近期共同起草了《气候环境风险指南(草案稿)》(简称《指南》),《指南》对欧洲银行体系应对气候环境风险提出更高要求。欧洲央行在应对气候环境风险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列,已连续两年将气候相关风险确定为单一监管机制关键风险驱动因素,在经济监测分析、银行监管、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国际协调与对话等领域,都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因素的举措。《气候环境风险指南》,将欧央行直接监管的重要银行纳入实施范围,对欧洲银行体系应对气候环境风险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国内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对气候环境风险提出新的挑战。

兴业研究绿色金融分析师方琦认为借鉴欧盟的此指南,更多银行将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纳入银行的商业战略和商业决策,逐步建立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职责分工,开展气候环境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建设全面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银行气候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这都将成为国际银行业重要的转型与变化。

放眼世界主要经济强国,德国是最早对气候环境低碳能源高度关注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做立法规范的,同时德国的银行业在此领域的参与也是极其具有前瞻性的。德国很早就开始对环境保护进行立法。自1972年颁布《废弃物处理法》以来,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 早在2003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就参与了碳排放交易。2017年,该行在全球的贷款总额超过790亿欧元,其中一半用于环保和绿色金融领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传统绿色金融服务业务是向环保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联邦政府通过给予一定数额的贴息推动该业务的持续发展。如对节能建筑的贴息贷款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二是对新建生态建筑的贴息贷款。

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带动下,其他金融机构也在金融活动中加强了环境风险管理。2001年以来,德国包括银行、储蓄所以及保险公司在内的30家金融公司,参照工业界的做法,发表公开的环境报告,持续报告环境事务。

中国银行界积极求变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气候信息披露将有助于银行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低碳化经济将促使国际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业务、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等不定期做专门的详细与特色披露,银行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的透明度将不断提升。

鲁政委表示,商业银行将来需要建立中长期的自身的气候表现目标,加强自身碳足迹管理,不断提升自身气候变现。“在具体执行措施上,一方面是减少自身运营产生的碳排放,如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购买绿色电力、将公务车辆置换为电动车等,此外还可以提高自有建筑的绿色建筑认证比例;另一方面是对剩余温室气体排放引入抵消计划,如通过植树造林、购买碳排放配额投资活动产生的减排效益等方式来抵消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实现碳中和。”

鲁政委的观点,在中国近邻越南的低碳经济多元化实践发展中有着极好的印证与检验。越南政府除了将电气化视为可以促进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手段外,还将电气化看作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政府从2012年开始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竞争性的电力市场,这在电力市场改革方面是一大挑战,比如政府将三家主要的电力生产商进行了私有化,来向私人投资者开放电力零售市场,这也是吸收了周边国家在市场电力改革的经验。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并创造可以释放私人投资潜力,越南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比如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比如推动电网吸纳更多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也包括推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来撬动资金流向更加绿色低碳行业。同时,越南政府正在推动电力市场市场化改革的努力,来提高电力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这同时也会吸引国内外的个人投资。

2020年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这是气候投融资领域的首份政策文件,明确了气候投融资的定义与支持范围,对气候投融资作出顶层设计,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该文件的出台对于指导和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助力实现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具有里程碑意义。

气候投融资顶层设计文件以及官方统计制度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气候投融资发展。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支持的行业结构面临调整。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也将进一步深化,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需要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气候投融资也将日益成为银行绿色金融重要领域。


银行瞩目气候风险管理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2-18

□记者 方磊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又一拉升经济、力挽经济颓势的动能。低碳经济究竟能否为1-2年来因疫情降入冰点的全球经济注入温度?能否成为推动国际经济复苏的有力杠杆?这或许都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全球金融界已然注意到,国际银行业在低碳经济以及“碳中和”的实践中正在更多地深度参与,而“碳中和”也更多地反哺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可以预判的是,全情疫情背景下低碳经济将会激发国内外银行业新的转型与变化,值得金融界高度地关注。

银行需强化气候风险管理

低碳经济下,气候环境风险管理成为以银行业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界关注焦点之一。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转型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越来越受到气候相关风险的影响。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指出,气候相关风险主要包括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责任风险三类,“其中,转型风险是指快速低碳转型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包括政策变化、技术突破或限制、及市场偏好和社会规范的转变等。转型风险更多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方面,如果金融机构向业务模式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公司提供贷款,那么他们就会蒙受损失。”她提到,如果由于政策行动、技术变革以及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大量化石能源燃料储备面临搁浅风险,化石燃料公司可能会面临收益下降、业务中断、融资成本上升的局面。她特别强调,低碳经济中银行面临的转型风险将凸显,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高度关注类似碳中和目标带来的转型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和披露。”钱立华说。

显然,在低碳经济中银行加强自身的气候风险管理是格外必要的。钱立华称,这种风险管理首先是降低高碳资产配置,化石燃料可能成为搁浅资产的风险促使国际银行业对煤炭开采和煤电领域的融资限制不断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有责任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煤电等资产可能成为搁浅资产的风险,使得银行对煤炭开采和电力领域的融资限制不断加强。”钱立华说。

根据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发布的报告,全球已有上百家主要金融机构撤离动力煤领域,并制定了正式的动力煤开采以及燃煤电厂限制政策,这些金融机构包括公共开发银行、国家发展金融机构、出口信贷机构、私人银行和保险公司,囊括了全球性银行和全球主要保险机构中的近半壁江山。《2020银行业气候变化化石燃料融资报告》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银行中有超过70%的银行有限制煤炭融资的政策,越来越多的银行也开始限制对部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融资,特别是针对油砂和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

德国示范成功可鉴

欧洲央行与欧盟成员国国家主管部门近期共同起草了《气候环境风险指南(草案稿)》(简称《指南》),《指南》对欧洲银行体系应对气候环境风险提出更高要求。欧洲央行在应对气候环境风险方面一直走在全球前列,已连续两年将气候相关风险确定为单一监管机制关键风险驱动因素,在经济监测分析、银行监管、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国际协调与对话等领域,都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因素的举措。《气候环境风险指南》,将欧央行直接监管的重要银行纳入实施范围,对欧洲银行体系应对气候环境风险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国内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对气候环境风险提出新的挑战。

兴业研究绿色金融分析师方琦认为借鉴欧盟的此指南,更多银行将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纳入银行的商业战略和商业决策,逐步建立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职责分工,开展气候环境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建设全面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银行气候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这都将成为国际银行业重要的转型与变化。

放眼世界主要经济强国,德国是最早对气候环境低碳能源高度关注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做立法规范的,同时德国的银行业在此领域的参与也是极其具有前瞻性的。德国很早就开始对环境保护进行立法。自1972年颁布《废弃物处理法》以来,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 早在2003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就参与了碳排放交易。2017年,该行在全球的贷款总额超过790亿欧元,其中一半用于环保和绿色金融领域。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的传统绿色金融服务业务是向环保项目提供低息贷款,联邦政府通过给予一定数额的贴息推动该业务的持续发展。如对节能建筑的贴息贷款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二是对新建生态建筑的贴息贷款。

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带动下,其他金融机构也在金融活动中加强了环境风险管理。2001年以来,德国包括银行、储蓄所以及保险公司在内的30家金融公司,参照工业界的做法,发表公开的环境报告,持续报告环境事务。

中国银行界积极求变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气候信息披露将有助于银行评估和管理气候风险。低碳化经济将促使国际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业务、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等不定期做专门的详细与特色披露,银行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的透明度将不断提升。

鲁政委表示,商业银行将来需要建立中长期的自身的气候表现目标,加强自身碳足迹管理,不断提升自身气候变现。“在具体执行措施上,一方面是减少自身运营产生的碳排放,如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购买绿色电力、将公务车辆置换为电动车等,此外还可以提高自有建筑的绿色建筑认证比例;另一方面是对剩余温室气体排放引入抵消计划,如通过植树造林、购买碳排放配额投资活动产生的减排效益等方式来抵消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实现碳中和。”

鲁政委的观点,在中国近邻越南的低碳经济多元化实践发展中有着极好的印证与检验。越南政府除了将电气化视为可以促进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手段外,还将电气化看作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政府从2012年开始就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竞争性的电力市场,这在电力市场改革方面是一大挑战,比如政府将三家主要的电力生产商进行了私有化,来向私人投资者开放电力零售市场,这也是吸收了周边国家在市场电力改革的经验。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并创造可以释放私人投资潜力,越南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比如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比如推动电网吸纳更多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也包括推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来撬动资金流向更加绿色低碳行业。同时,越南政府正在推动电力市场市场化改革的努力,来提高电力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这同时也会吸引国内外的个人投资。

2020年10月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这是气候投融资领域的首份政策文件,明确了气候投融资的定义与支持范围,对气候投融资作出顶层设计,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该文件的出台对于指导和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助力实现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具有里程碑意义。

气候投融资顶层设计文件以及官方统计制度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气候投融资发展。商业银行金融业务支持的行业结构面临调整。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也将进一步深化,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需要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气候投融资也将日益成为银行绿色金融重要领域。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