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融资性信保”如何抵达下一个春天?

发布时间:2021-04-15 07:30:2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于晗 房文彬

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信用风险延后暴露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融资性信保业务出现大范围亏损,并演化为行业整体的经营困局。

近期,多家保险公司年报出炉。数据显示,2020年,融资性信保业务规模明显收缩,全年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下降18.36%。随着多项信保业务监管政策在去年相继落地,强化风险管控、调整业务结构、出清存量风险已成为行业一条新的主线。

如何“修炼内功”、实现合规稳健发展,决定融资性信保业务能否迎来下一个春天。

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亏损持续

3月24日,中国人保公布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人保财险信用保证险(含融资性信用保证险和非融资性信用保证险)承保亏损51.04亿元,保费收入下滑76.80%。报告称,由于疫情导致社会信用风险水平提高,存量业务逾期率上升,赔付成本同比增加;加之融资性信用保证险业务规模收紧,保费收入减少,整体信用保证险赔付率同比上升46.6个百分点。

这是人保财险信保业务连续两年出现大幅亏损。2019年,人保财险信用保证险亏损逾28亿元,综合成本率升至121.7%。当时,人保财险副总裁沈东在年报发布会上解释是,“由于社会信用风险上行,导致融资类信用保证险赔付快速增长”。

人保财险信保亏损并非孤例,作为我国首个专业经营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阳光渝融信用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去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0.25亿元,同期亏损则近8亿元。该公司官网介绍,其主力产品为业贷保、车贷保、消贷保等,保障范围涵盖小微企业融资、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等多个领域。根据统计,自2016年成立以来,其累计保费收入不到6亿元,累计亏损已达到12亿元。

中国平安在年报中表示:“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平安产险保证保险业务品质短期承压。”据年报介绍,平安产险保证保险业务仅与集团内部其他专业公司合作,主要为个人和小微企业主提供融资性保证保险增信服务。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信用风险压力加大是造成近年来信保业务亏损的原因之一。但究其内因,主要在于行业的发展仍不成熟。虽然过去几年行业的扩张十分迅速,但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并未一同跟上。

2016年,浙商财险“侨兴债”事件是信保业务风险爆发的最初节点。自2018年起,随着监管开启互联网金融风险整顿,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信保业务风险开始快速聚集,业绩变脸、爆雷等事件密集出现。2019年,行业保证保险业务首次出现承保亏损17.99亿元。与此同时,保费规模迅速收缩。到2020年,财险业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下降18.36%,头部机构合计亏损近百亿元。

去年12月,银保监会下发有关防范融资性信保领域案件和风险的案情通报。通报显示,2019年以来,信用保证保险领域发生涉刑案件20起,涉案金额15亿元;风险事件7起,涉及多家机构。

银保监会在通报中指出,一些相关经营主体不计后果盲目扩张、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关键环节管控不力、风险合规意识淡薄等,成为近年来信保业务领域重大案件频发、爆雷事件不断的关键因素。

风险如何暴露?

从业务本身来说,信保业务实质是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产品的统称,依据承保标的的不同,其也分为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和非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近年来,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规模的增长最为迅猛,是信用保证保险市场不断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统计显示,自2011年起,信保业务保费收入从171.9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043.6亿元,其中,保证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44亿元,成为非车业务第一大险种。尤其在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保业务量激增。2017-2019年,保证保险业务平均增速超过60%。

以人保财险为例,2017-2019年,人保财险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保费规模从49.42亿元很快跃升至227.67亿元。一位曾供职于人保财险原助贷险(个人贷款保证保险)部门的业务人士透露,在2016-2018年,其亲历助贷险业务从一周审批转变为当天审批、从件均保额4万元到10万元的过程,业务增速和件均额度增长十分迅猛。

“信用保证保险这几年发展确实很快,主要是由于现实中有强烈的需求。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二是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发挥征信作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和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说。

在这一阶段,保险公司与P2P网贷平台、助贷平台开展合作,成为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2017年3月底,与保险公司合作的P2P网贷平台有55家,当时有数十家保险公司介入到与P2P网贷相关的融资性信保业务合作中。

由于第三方平台的客户与业务主要来自互联网场景,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足,风控能力、模型手段跟不上。但为了保持保费增长以及与同行竞争,原本保险公司谨慎的风险控制红线被一再突破。

“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传统金融机构覆盖客群与民间借贷客群有一个中间地带;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获取保证保险客户比其他险种客户较为容易;头部公司的获利示范效应以及金融科技的推广使得行业盲目扩大规模。”中华保险相关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分析。

在客群上,融资性信保业务主要面向无法获得银行信贷的贷款客户,即主要承保“次级贷款”。相较银行信用贷款,其客群更加下沉。这意味着,其对保险公司精细化管理与风控能力要求更高,专业性要求更强,相较银行信贷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位中型保险公司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坦言,此前,部分保险公司对借款人的风险管控甚至主要依赖于合作机构,由合作机构提供相关反制措施或兜底承诺。核心风控环节并不在自己手里,一旦合作方出现信用风险,保险公司就会“顺势”爆雷。

除此之外,“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与经济周期、经济环境变化相关,这类风险实质上具有一定外溢性和传导性。”朱俊生指出,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网贷政策收紧,相关风险传导至保险公司。如果保险公司还不具备相应的风控能力,严重亏损就成为大概率事件。

“规模换保费”换来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在行业这轮快速扩张中,有近15家保险公司先后踩雷信保业务。其中,长安责任保险和安心财险先后因信保业务大额赔付导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自2018年三季度起,长安责任保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跌至-41.50%,到2019年二季度,跌至最低-222.27%。2020年四季度,安心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跌至-175.83%。

在业内人士看来,风险大范围显现的背后,反映了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以规模换保费”的思维痼疾,暴露出保险公司在系统性风险管理和专业能力建设上的不足。

朱俊生认为,此前保险公司往往注重追求规模经济。在实际展业中,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系统性风控能力的建设,面对行业风险现状,保险公司要尽快转变发展理念,注重规模的同时也要关注风险控制与经营效益。

中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认为,信保业务踩雷,主要是大多数保险公司顶层商业逻辑不够清晰、熟悉保险和信贷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不够、风险管控能力偏弱、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欠缺,这是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

3月24日,中国人保业绩发布会上,在回应人保财险与玖富的保证保险纠纷案、武汉金凰案时,中国人保董事长罗熹谈到,这些风险案件都反映了中国人保内部治理的问题——下一步,中国人保要建设现代公司治理架构。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认为,如果保险公司不具备强大的风控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积极的业务创新迭代能力,贸然进入市场,与管理粗放的外部平台合作,将在信用风险上行时难以承受赔付压力,“甚至会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

信保业务如何持续稳定发展?

“信保业务是有市场需求的,但信保业务也有其自身规律。业务拓展不遵循规律,问题就来了。”某高校保险学资深教授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市场前景好、遵循业务规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按这些来开展业务,缺一不可。

针对行业出现的风险事件及其揭示的风险管理问题,近年来,监管机构先后出台多个监管文件予以规范。2017年7月,原保监会发布《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2018年7月6日,银保监会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专项自查工作的通知》;2020年5月,银保监会正式印发《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20年9月,为进一步强化操作规范,银保监会印发了《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和《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以下简称“两个指引”)进一步强调了规范经营、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并细化了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监管要求。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办法》和“两个指引”等发布以来,目前信保业务健康发展的监管框架已基本形成。对经营信保业务的各保险公司而言,要认真领会监管管控方向,并按照监管新规进行业务检视及整改,秉持“依法合规、小额分散、风险可控”的经营原则,不断吸收业务经验,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追本溯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立足合规整改,下一步行业如何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一是行业要研究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加强了解不同产业和消费活动的现状及趋势,判断其融资和风险特点。二是与政府性组织、信贷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可靠的外部方合作时,掌握被保险一方的必要数据。三是基于公司已有的保险及相关业务的客户,挖掘其对保证保险的需求,降低逆选择风险。四是继续加强在金融科技运行基本设施和具体业务模块上的投入,实现较低成本量化风险。

中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保险公司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类信贷逻辑看待信保业务风险,要防范客户逆选择和欺诈行为;二是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锁定自身有能力经营和管控的细分客群,打造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有专业的团队和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四是要有完善的覆盖全流程的业务系统,将风险管控制度嵌入到系统之中。

(记者仇兆燕、朱艳霞、谭乐之对此文亦有贡献)


“融资性信保”如何抵达下一个春天?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4-15

□记者 于晗 房文彬

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信用风险延后暴露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融资性信保业务出现大范围亏损,并演化为行业整体的经营困局。

近期,多家保险公司年报出炉。数据显示,2020年,融资性信保业务规模明显收缩,全年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下降18.36%。随着多项信保业务监管政策在去年相继落地,强化风险管控、调整业务结构、出清存量风险已成为行业一条新的主线。

如何“修炼内功”、实现合规稳健发展,决定融资性信保业务能否迎来下一个春天。

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亏损持续

3月24日,中国人保公布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人保财险信用保证险(含融资性信用保证险和非融资性信用保证险)承保亏损51.04亿元,保费收入下滑76.80%。报告称,由于疫情导致社会信用风险水平提高,存量业务逾期率上升,赔付成本同比增加;加之融资性信用保证险业务规模收紧,保费收入减少,整体信用保证险赔付率同比上升46.6个百分点。

这是人保财险信保业务连续两年出现大幅亏损。2019年,人保财险信用保证险亏损逾28亿元,综合成本率升至121.7%。当时,人保财险副总裁沈东在年报发布会上解释是,“由于社会信用风险上行,导致融资类信用保证险赔付快速增长”。

人保财险信保亏损并非孤例,作为我国首个专业经营信保业务的保险公司,阳光渝融信用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去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0.25亿元,同期亏损则近8亿元。该公司官网介绍,其主力产品为业贷保、车贷保、消贷保等,保障范围涵盖小微企业融资、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等多个领域。根据统计,自2016年成立以来,其累计保费收入不到6亿元,累计亏损已达到12亿元。

中国平安在年报中表示:“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平安产险保证保险业务品质短期承压。”据年报介绍,平安产险保证保险业务仅与集团内部其他专业公司合作,主要为个人和小微企业主提供融资性保证保险增信服务。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信用风险压力加大是造成近年来信保业务亏损的原因之一。但究其内因,主要在于行业的发展仍不成熟。虽然过去几年行业的扩张十分迅速,但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并未一同跟上。

2016年,浙商财险“侨兴债”事件是信保业务风险爆发的最初节点。自2018年起,随着监管开启互联网金融风险整顿,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信保业务风险开始快速聚集,业绩变脸、爆雷等事件密集出现。2019年,行业保证保险业务首次出现承保亏损17.99亿元。与此同时,保费规模迅速收缩。到2020年,财险业保证保险保费收入下降18.36%,头部机构合计亏损近百亿元。

去年12月,银保监会下发有关防范融资性信保领域案件和风险的案情通报。通报显示,2019年以来,信用保证保险领域发生涉刑案件20起,涉案金额15亿元;风险事件7起,涉及多家机构。

银保监会在通报中指出,一些相关经营主体不计后果盲目扩张、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关键环节管控不力、风险合规意识淡薄等,成为近年来信保业务领域重大案件频发、爆雷事件不断的关键因素。

风险如何暴露?

从业务本身来说,信保业务实质是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产品的统称,依据承保标的的不同,其也分为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和非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近年来,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规模的增长最为迅猛,是信用保证保险市场不断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统计显示,自2011年起,信保业务保费收入从171.9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043.6亿元,其中,保证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44亿元,成为非车业务第一大险种。尤其在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保业务量激增。2017-2019年,保证保险业务平均增速超过60%。

以人保财险为例,2017-2019年,人保财险信用保证保险保费收入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保费规模从49.42亿元很快跃升至227.67亿元。一位曾供职于人保财险原助贷险(个人贷款保证保险)部门的业务人士透露,在2016-2018年,其亲历助贷险业务从一周审批转变为当天审批、从件均保额4万元到10万元的过程,业务增速和件均额度增长十分迅猛。

“信用保证保险这几年发展确实很快,主要是由于现实中有强烈的需求。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二是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发挥征信作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和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说。

在这一阶段,保险公司与P2P网贷平台、助贷平台开展合作,成为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2017年3月底,与保险公司合作的P2P网贷平台有55家,当时有数十家保险公司介入到与P2P网贷相关的融资性信保业务合作中。

由于第三方平台的客户与业务主要来自互联网场景,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足,风控能力、模型手段跟不上。但为了保持保费增长以及与同行竞争,原本保险公司谨慎的风险控制红线被一再突破。

“从借款人的角度来看,传统金融机构覆盖客群与民间借贷客群有一个中间地带;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获取保证保险客户比其他险种客户较为容易;头部公司的获利示范效应以及金融科技的推广使得行业盲目扩大规模。”中华保险相关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分析。

在客群上,融资性信保业务主要面向无法获得银行信贷的贷款客户,即主要承保“次级贷款”。相较银行信用贷款,其客群更加下沉。这意味着,其对保险公司精细化管理与风控能力要求更高,专业性要求更强,相较银行信贷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位中型保险公司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坦言,此前,部分保险公司对借款人的风险管控甚至主要依赖于合作机构,由合作机构提供相关反制措施或兜底承诺。核心风控环节并不在自己手里,一旦合作方出现信用风险,保险公司就会“顺势”爆雷。

除此之外,“信用保证保险的风险与经济周期、经济环境变化相关,这类风险实质上具有一定外溢性和传导性。”朱俊生指出,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网贷政策收紧,相关风险传导至保险公司。如果保险公司还不具备相应的风控能力,严重亏损就成为大概率事件。

“规模换保费”换来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在行业这轮快速扩张中,有近15家保险公司先后踩雷信保业务。其中,长安责任保险和安心财险先后因信保业务大额赔付导致偿付能力严重不足,自2018年三季度起,长安责任保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跌至-41.50%,到2019年二季度,跌至最低-222.27%。2020年四季度,安心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跌至-175.83%。

在业内人士看来,风险大范围显现的背后,反映了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以规模换保费”的思维痼疾,暴露出保险公司在系统性风险管理和专业能力建设上的不足。

朱俊生认为,此前保险公司往往注重追求规模经济。在实际展业中,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系统性风控能力的建设,面对行业风险现状,保险公司要尽快转变发展理念,注重规模的同时也要关注风险控制与经营效益。

中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认为,信保业务踩雷,主要是大多数保险公司顶层商业逻辑不够清晰、熟悉保险和信贷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不够、风险管控能力偏弱、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欠缺,这是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

3月24日,中国人保业绩发布会上,在回应人保财险与玖富的保证保险纠纷案、武汉金凰案时,中国人保董事长罗熹谈到,这些风险案件都反映了中国人保内部治理的问题——下一步,中国人保要建设现代公司治理架构。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认为,如果保险公司不具备强大的风控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积极的业务创新迭代能力,贸然进入市场,与管理粗放的外部平台合作,将在信用风险上行时难以承受赔付压力,“甚至会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

信保业务如何持续稳定发展?

“信保业务是有市场需求的,但信保业务也有其自身规律。业务拓展不遵循规律,问题就来了。”某高校保险学资深教授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市场前景好、遵循业务规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按这些来开展业务,缺一不可。

针对行业出现的风险事件及其揭示的风险管理问题,近年来,监管机构先后出台多个监管文件予以规范。2017年7月,原保监会发布《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2018年7月6日,银保监会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专项自查工作的通知》;2020年5月,银保监会正式印发《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20年9月,为进一步强化操作规范,银保监会印发了《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和《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以下简称“两个指引”)进一步强调了规范经营、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并细化了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监管要求。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办法》和“两个指引”等发布以来,目前信保业务健康发展的监管框架已基本形成。对经营信保业务的各保险公司而言,要认真领会监管管控方向,并按照监管新规进行业务检视及整改,秉持“依法合规、小额分散、风险可控”的经营原则,不断吸收业务经验,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追本溯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立足合规整改,下一步行业如何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一是行业要研究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加强了解不同产业和消费活动的现状及趋势,判断其融资和风险特点。二是与政府性组织、信贷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可靠的外部方合作时,掌握被保险一方的必要数据。三是基于公司已有的保险及相关业务的客户,挖掘其对保证保险的需求,降低逆选择风险。四是继续加强在金融科技运行基本设施和具体业务模块上的投入,实现较低成本量化风险。

中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保险公司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类信贷逻辑看待信保业务风险,要防范客户逆选择和欺诈行为;二是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锁定自身有能力经营和管控的细分客群,打造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有专业的团队和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四是要有完善的覆盖全流程的业务系统,将风险管控制度嵌入到系统之中。

(记者仇兆燕、朱艳霞、谭乐之对此文亦有贡献)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