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1)》发布

找准金融科技发展切入点

发布时间:2021-04-29 09:18:08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于晗

当前,金融科技已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如何更好地发展金融科技,少走弯路,金融行业始终在探寻。

“金融科技实际是看科技怎么支持金融。有三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底层技术怎么支撑金融发展;二是技术怎么赋能金融发展;三是技术如何助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4月24日,北京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霍学文在《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将发展金融科技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我国已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第一方阵,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使其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报告》发布会上说道。

李扬表示,金融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中央讨论经济形势的分析框架中,有一个‘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环节理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流通。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金融业的增加值占比一般应该更低,而不是更高,这意味着要降低纯粹流通费用。而降低的方法唯有发展金融科技一条出路。”

霍学文对此深有体会:“过去30年,中关村依托大量的人才、科研院所和智库,产生了大量创新企业和原创技术。北京的金融科技应该以此为基础,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科技浪潮。”

《报告》显示,从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城市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中西部城市也在崛起。北上深排行位居前三,但像成都(8)、重庆(13)、西安(10)等地排名都非常靠前。

《报告》认为,各城市应结合当地实际,找准金融科技发展切入点。同时,为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应该将发展金融科技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金融科技要作为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建设的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

以服务实体为根本,坚守金融科技发展规律

要发展好金融科技,首先得选好一条正确的路,找准发展的逻辑和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滨指出,发展金融科技最核心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判断一个好的金融科技产品和企业的标准是: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解决金融痛点,降低金融科技成本以及提高金融科技的效率。

作为监管人士,霍学文认为近两年金融科技行业走过一些弯路,他指出:“作为金融科技企业,不要企图短期能赚钱,一上市就跑路。如果片面为了追求短期获利,未来一定会走偏。金融科技一定要深耕应用场景、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副总经理柴哲彬认为,金融科技的重要使命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可得性”。同时,更要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金融科技企业要有“科技向善”的初心,避免出现“赢者通吃”现象。

据《报告》统计,目前,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多数居于产业链中游,其次为产业链上游。经测算,59个城市位于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平均占比分别为21.4%、74.2%和4.4%。这表明,我国金融科技企业重在科技融合输出,而新兴数字技术的基础研发创新和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基地主任耿德强认为,当创新驱动发展到深水区,不论从政府意志还是中国社会所处的阶段来看,大家都希望培育的是更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能进入科创板实现资本化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公司,这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融资的风向标。

强化监管,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

除了找准发展脉络,金融科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还需要补齐一些短板。一方面,要持续强化对金融科技的监管,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新型风险,提高金融科技发展的韧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借助金融科技的现有成果,提升我国金融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霍学文指出,发展好金融科技,一定要绷紧金融风险防控意识,这是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作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只要发生了金融风险,就要维护稳定参与处置。就这点来讲,加强风险防控、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必不可少。”

胡滨认为,立足国内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要把原有的金融治理模式从短期治理、运动式治理向长效机制转变;进一步解决监管套利、避免从“太小被忽视”到“大而不倒”的问题。

“目前,全球各国都把发展金融科技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层面,甚至希望通过自己的规则、标准,来影响全球的规则和标准,进而彰显其竞争力。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拥有一些金融科技的技术和市场规模优势,但国际话语权还不够,也缺少制定国际标准层面的影响力。”胡滨认为,提高中国金融科技的竞争力,除了要让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外,国际规则标准也要走出去,要利用中国金融科技现有的国际地位、规模、业务占领的领域优势等条件,扩大中国金融科技的国际参与度,多维度增强国际话语权。


《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1)》发布

找准金融科技发展切入点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4-29

□记者 于晗

当前,金融科技已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业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如何更好地发展金融科技,少走弯路,金融行业始终在探寻。

“金融科技实际是看科技怎么支持金融。有三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底层技术怎么支撑金融发展;二是技术怎么赋能金融发展;三是技术如何助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4月24日,北京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霍学文在《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将发展金融科技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我国已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第一方阵,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使其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报告》发布会上说道。

李扬表示,金融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中央讨论经济形势的分析框架中,有一个‘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环节理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流通。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金融业的增加值占比一般应该更低,而不是更高,这意味着要降低纯粹流通费用。而降低的方法唯有发展金融科技一条出路。”

霍学文对此深有体会:“过去30年,中关村依托大量的人才、科研院所和智库,产生了大量创新企业和原创技术。北京的金融科技应该以此为基础,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科技浪潮。”

《报告》显示,从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城市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中西部城市也在崛起。北上深排行位居前三,但像成都(8)、重庆(13)、西安(10)等地排名都非常靠前。

《报告》认为,各城市应结合当地实际,找准金融科技发展切入点。同时,为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应该将发展金融科技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金融科技要作为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增强我国参与国际金融体系建设的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

以服务实体为根本,坚守金融科技发展规律

要发展好金融科技,首先得选好一条正确的路,找准发展的逻辑和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滨指出,发展金融科技最核心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判断一个好的金融科技产品和企业的标准是: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解决金融痛点,降低金融科技成本以及提高金融科技的效率。

作为监管人士,霍学文认为近两年金融科技行业走过一些弯路,他指出:“作为金融科技企业,不要企图短期能赚钱,一上市就跑路。如果片面为了追求短期获利,未来一定会走偏。金融科技一定要深耕应用场景、以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副总经理柴哲彬认为,金融科技的重要使命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可得性”。同时,更要注意遵循和敬畏金融规律,金融科技企业要有“科技向善”的初心,避免出现“赢者通吃”现象。

据《报告》统计,目前,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多数居于产业链中游,其次为产业链上游。经测算,59个城市位于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平均占比分别为21.4%、74.2%和4.4%。这表明,我国金融科技企业重在科技融合输出,而新兴数字技术的基础研发创新和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基地主任耿德强认为,当创新驱动发展到深水区,不论从政府意志还是中国社会所处的阶段来看,大家都希望培育的是更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能进入科创板实现资本化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公司,这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融资的风向标。

强化监管,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

除了找准发展脉络,金融科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还需要补齐一些短板。一方面,要持续强化对金融科技的监管,防范金融创新带来的新型风险,提高金融科技发展的韧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借助金融科技的现有成果,提升我国金融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霍学文指出,发展好金融科技,一定要绷紧金融风险防控意识,这是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作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只要发生了金融风险,就要维护稳定参与处置。就这点来讲,加强风险防控、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必不可少。”

胡滨认为,立足国内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要把原有的金融治理模式从短期治理、运动式治理向长效机制转变;进一步解决监管套利、避免从“太小被忽视”到“大而不倒”的问题。

“目前,全球各国都把发展金融科技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层面,甚至希望通过自己的规则、标准,来影响全球的规则和标准,进而彰显其竞争力。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拥有一些金融科技的技术和市场规模优势,但国际话语权还不够,也缺少制定国际标准层面的影响力。”胡滨认为,提高中国金融科技的竞争力,除了要让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外,国际规则标准也要走出去,要利用中国金融科技现有的国际地位、规模、业务占领的领域优势等条件,扩大中国金融科技的国际参与度,多维度增强国际话语权。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