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

普惠涉农贷款持续增加

发布时间:2021-04-30 08:17:3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李林鸾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等多方聚力,金融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

《中国银行保险报》近日从银保监会获悉,近年来,银保监会全力支持乡村振兴,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三农”信贷投放,改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积极发展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普惠保险,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取得积极进展。

截至202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8.95万亿元,比2020年初增长3.94万亿元,增长11.2%。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7.5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4万亿元,增长17.8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近3年持续高于银行业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加快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覆盖面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什么?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看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协同以及脱贫攻坚的衔接。因此他认为,不能把乡村振兴简单理解为是脱贫攻坚的衔接,乡村振兴实际包含的内容要广于脱贫攻坚的内容。这就使得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农业农村发展,而且跟城市未来的发展也有高度相关性。

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金融来支持?曾刚认为关键在于加大政策支持的创新力度,鼓励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等。

近年来,银保监会指导加快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准确对接“三农”差异化、特色化需求,积极创新“三农”专属产品。针对涉农贷款抵押难问题,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小农户、返乡入乡创业企业信用贷款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推动金融机构稳妥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积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质效,降低农村长尾客户服务成本和业务风险。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主动与各级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等开展合作,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涉农金融服务模式。

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农行和邮储银行在监管部门引领下,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

其中,农行出台《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好2021年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县域业务工作方案》,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我们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基础上,研发全行统一的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县域掌银工程特色发展,研发推出掌银惠农专版。加快县域线上贷款扩面上量,推广‘农户信息建档+全线上化运作’‘惠农e贷’模式。开展县域场景营销竞赛,拓展县域场景金融。创新基于物联网全流程智能化的‘三农’金融产品,在分行试点推出‘物联e贷’、畜牧活体抵押贷款。”农行相关负责人具体介绍。

邮储银行则将加快科技赋能,全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介绍,该行积极构建“渠道+产品+平台+运营+风控”的全方位“三农”金融数字化发展架构,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让信用变财富,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着力构筑“三农”协同发展生态圈,坚持开放合作理念,广泛外联,积极建立“金融+生产+生活”的“三农”服务生态圈,将金融服务融入百姓日常,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围绕“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目标,在保持县域网点稳定的基础上,鼓励引导银行到空白乡镇设立营业网点,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村镇金融服务全覆盖。积极开展农户建档评级工作,持续扩大具有信用评级档案农户规模,夯实农村金融服务信用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服务覆盖率持续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全国3.02万个乡镇,覆盖率96.68%;基础金融服务覆盖5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99.96%。

加强监管引领,明确约束激励机制

取得上述成效的背后,是银保监会加强监管引领,明确约束和激励机制,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实效。

近年来,银保监会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监管引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针对“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领推动银行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做好相关金融服务。协同货币财税政策发挥支农合力,推动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适时调整优惠政策覆盖面。对涉农普惠金融领域有关贷款实行免征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

同时,明确“三农”金融正向激励措施。银保监会指导银行提高普惠型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明确提出对普惠型涉农、精准扶贫贷款不良率高于自身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评级和银行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进一步推动完善涉农贷款尽职免责制度,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

有了政策支持,银保监会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涉农信贷增量增速目标。要求银行单列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计划,保持同口径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设置差异化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考核目标,农业发展银行、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自身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普惠型涉农贷款在全部贷款中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的,在监管上实施差异化考核。

另一方面,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考核评估力度。主要从涉农贷款增量增速、县域存贷比提升、基础金融服务三个维度,持续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投入。与人民银行共同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推进对金融机构“三农”金融服务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的考核评估。

4月,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监管引领再升级——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从八个方面提出23项具体措施,为金融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明确了“路线图”。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认为,这体现了金融纾困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监管思路。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让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构建多层次的银行保险体系,大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根据自身优势特点,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服务质量,让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监管引领,推进银行保险机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相关内部经营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合理增加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供给,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畅通风险缓释渠道。尽快出台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完成各项考核目标和任务。推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小农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大力提升县域资金适配性,协同完善财税货币政策支持举措。


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

普惠涉农贷款持续增加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4-30

□记者 李林鸾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策、资金、人力等多方聚力,金融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

《中国银行保险报》近日从银保监会获悉,近年来,银保监会全力支持乡村振兴,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三农”信贷投放,改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积极发展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普惠保险,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取得积极进展。

截至202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8.95万亿元,比2020年初增长3.94万亿元,增长11.2%。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7.5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4万亿元,增长17.8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近3年持续高于银行业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加快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覆盖面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什么?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看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城乡协同以及脱贫攻坚的衔接。因此他认为,不能把乡村振兴简单理解为是脱贫攻坚的衔接,乡村振兴实际包含的内容要广于脱贫攻坚的内容。这就使得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农业农村发展,而且跟城市未来的发展也有高度相关性。

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金融来支持?曾刚认为关键在于加大政策支持的创新力度,鼓励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等。

近年来,银保监会指导加快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准确对接“三农”差异化、特色化需求,积极创新“三农”专属产品。针对涉农贷款抵押难问题,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小农户、返乡入乡创业企业信用贷款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推动金融机构稳妥开展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积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质效,降低农村长尾客户服务成本和业务风险。指导银行保险机构主动与各级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等开展合作,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涉农金融服务模式。

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农行和邮储银行在监管部门引领下,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

其中,农行出台《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做好2021年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县域业务工作方案》,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我们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基础上,研发全行统一的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县域掌银工程特色发展,研发推出掌银惠农专版。加快县域线上贷款扩面上量,推广‘农户信息建档+全线上化运作’‘惠农e贷’模式。开展县域场景营销竞赛,拓展县域场景金融。创新基于物联网全流程智能化的‘三农’金融产品,在分行试点推出‘物联e贷’、畜牧活体抵押贷款。”农行相关负责人具体介绍。

邮储银行则将加快科技赋能,全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介绍,该行积极构建“渠道+产品+平台+运营+风控”的全方位“三农”金融数字化发展架构,持续优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让信用变财富,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着力构筑“三农”协同发展生态圈,坚持开放合作理念,广泛外联,积极建立“金融+生产+生活”的“三农”服务生态圈,将金融服务融入百姓日常,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围绕“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目标,在保持县域网点稳定的基础上,鼓励引导银行到空白乡镇设立营业网点,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村镇金融服务全覆盖。积极开展农户建档评级工作,持续扩大具有信用评级档案农户规模,夯实农村金融服务信用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服务覆盖率持续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全国3.02万个乡镇,覆盖率96.68%;基础金融服务覆盖5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99.96%。

加强监管引领,明确约束激励机制

取得上述成效的背后,是银保监会加强监管引领,明确约束和激励机制,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实效。

近年来,银保监会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监管引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针对“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领推动银行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做好相关金融服务。协同货币财税政策发挥支农合力,推动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适时调整优惠政策覆盖面。对涉农普惠金融领域有关贷款实行免征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

同时,明确“三农”金融正向激励措施。银保监会指导银行提高普惠型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明确提出对普惠型涉农、精准扶贫贷款不良率高于自身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评级和银行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进一步推动完善涉农贷款尽职免责制度,让银行“敢贷、愿贷、能贷”。

有了政策支持,银保监会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涉农信贷增量增速目标。要求银行单列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计划,保持同口径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设置差异化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考核目标,农业发展银行、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自身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普惠型涉农贷款在全部贷款中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的,在监管上实施差异化考核。

另一方面,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考核评估力度。主要从涉农贷款增量增速、县域存贷比提升、基础金融服务三个维度,持续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投入。与人民银行共同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推进对金融机构“三农”金融服务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的考核评估。

4月,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监管引领再升级——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从八个方面提出23项具体措施,为金融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明确了“路线图”。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认为,这体现了金融纾困与高质量发展并重的监管思路。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让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时,构建多层次的银行保险体系,大中小银行、保险机构根据自身优势特点,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服务质量,让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监管引领,推进银行保险机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相关内部经营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合理增加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供给,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畅通风险缓释渠道。尽快出台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完成各项考核目标和任务。推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小农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大力提升县域资金适配性,协同完善财税货币政策支持举措。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