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李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上)

发布时间:2021-06-07 07:30:4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李扬

市场经济的运行,表现为川流不息的货币流通。所有经济主体的收支活动都以这个货币流通为载体,并借以同其他经济主体进行信息交流和价值互换。

在经济管理部门中,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显然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它们的收支规模庞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全面且深入,任何其他经济主体绝难望其项背。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承担着管理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功能。因此,通过调控自身货币收支,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可以有目的地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这样一些有目的的收支活动,形成了一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然而,货币、财政两大主体的收支特点又有显著不同。极简单地概括,货币部门收支的主要特点是“有偿”和“回流”,而财政部门收支的鲜明特点则是“强制”和“无偿”。基于这些基本差别,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在渠道、方式、强度、节奏、效力乃至时滞等方面,又都存在差别。

因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基于且作用于货币流通,两大政策体系间天然具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基础和可能性;因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货币流通的特点存在诸多不同,作为同一个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组成部分,两大政策体系协调配合更有了绝对的必要性。

协调配合的三个层面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二是结构,三是体制。

宏观层面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就其态势而言,各自都至少有松、紧、中性三种。根据乘法原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态势组合至少可以有9种,即:松-松、松-紧、松-中性;中性-松、中性-中性、中性-紧;紧-松、紧-中性、紧-紧。现实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态势组合其实不止这些。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都是庞大的体系,这些体系下还有很多分支,不同分支之间的配合又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选择最适用的组合,来更全面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近年来,我们常常会看到此政策“一脚踩刹车”、彼政策“一脚踩油门”的情形,有些人会责难这种配合低效率,其实并非如此。“踩刹车”和“踩油门”同时并举,主要目的是要保持宏观调控总体政策效果的同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发挥各自优势来发挥作用。

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局面,为了精准地调控宏观经济,实现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精诚协调配合,以期形成合力,清晰、准确地揭示宏观政策的真正指向。如何在保持“积极”“稳健”等表述的同时做到这一点,是对我们的重大挑战。

结构层面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然而它们的调控功能和调控机制又迥然不同。这里的异同,决定了两大政策体系进行协调配合,既有可能,亦有必要。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截然不同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机制和过程亦不相同

3.不能忘记的分析前提

(1)财政政策,无论是其收入政策、支出政策还是赤字政策,都具有直接参与宏观经济运行,并据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功能。换言之,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本质上是直接的,而且既涉及宏观亦涉及微观(在运行机制上,“结构”被归为微观)。

(2)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无论是数量型调控,还是价格型调控,本质上都是间接的和宏观的,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通过影响企业、居民和政府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影响它们的资金可得性和资金成本,而间接发生。

(3)货币政策对于政府收支差额的立场和处理方式,即货币政策处理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的方式,构成两大政策体系协调配合的关键,这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总体效果。

体制层面

财政、货币政策在体制层面的协调配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各国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有时还决定于各国的历史。因此,这些安排通常不见诸理论文献,而大量存在于法律、文献的规定和实际操作的手册之中。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不重要,相反,对于实际操作而言,它们具有很强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财政和金融两大部门运筹和调控的对象都是全社会的货币流通。正因为如此,两大部门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相互渗透关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黄达便在其名著《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用“犬牙交错的结合部”对两部门间的资金渗透关系给出了形象的概括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黄达至少列出了包括“财政资金(税费)的入库与指拨”“代理国库”“货币发行收入上缴”“(国有)银行上缴利润”“弥补国有企业亏损”“拨付国有企业资本”等六个方面在内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均须在两大部门间妥善协调。

发展到今天,这个“犬牙交错的结合部”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为复杂。其中,如下几个问题更为突出:

1.国库现金管理问题

财政资金的入库与指拨(流量),以及在国库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国库存款(存量)等,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整个宏观政策均产生巨大且全面的影响。现实中,税款的收纳和指拨都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这涉及货币流通的流量层面。这些资金在中央银行国库账户中的沉淀,即国库存款,则是存量层面的事。对于金融部门而言,国库存款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存量)的组成部分,固然很重要,而税款的入库和指拨,作为流量,则构成流通中货币的一部分,其影响亦不可忽略。这些资金的规模巨大,每年相当于GDP的30%-40%,其在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流动和增减,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整个宏观政策的效果,以及各经手机构的收入和利润,显然都有极大的影响。

2.金融市场发展和利率体系形成

金融市场的发展、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确定等,构成金融运行的基准。金融市场发展,看起来是一个纯粹的金融问题,其实不然,且不说如今中国的金融市场中,政府债券市场已经占到相当高的比重,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整个金融体系要不要有核心金融市场,要不要有基准利率?迄今为止,大家的回答是一致的,就是认为绝对必要。然而,对于如何形成核心市场,基准利率在哪个市场中形成,以及各种利率如何形成平滑的体系等问题,迄今并无统一的意见。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可以从我国利率市场进程之艰难窥见一斑。早在20世纪末,我们就已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在其后历次涉及金融改革的各类中央和政府文件中,这个目标从未从首选任务的单子中消失过。但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显然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与基准利率相类似的就是国债收益率曲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提出“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其重要意义就是为市场上的各类金融产品,特别是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提供一套定价基准。由于这个问题是从金融领域提出的,但事情要在政府债券领域去做,两大部门的精诚合作和协调配合便必不可少。

3.对大量介于传统金融和传统财政领域之间的经济活动的支持

公共投资、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绿色经济等,近年来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大,针对它们的金融政策也不断颁行。但是,上述经济活动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极强的政策性。鉴于此,没有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缜密配合,这些领域的资金支持便很难真正到位。

关于国企的管理、国有资本管理、外汇资产的管理等,也都具有很强的重要性。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无不依赖于货币金融体系和财政体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有效配合。


李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07

□《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李扬

市场经济的运行,表现为川流不息的货币流通。所有经济主体的收支活动都以这个货币流通为载体,并借以同其他经济主体进行信息交流和价值互换。

在经济管理部门中,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显然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它们的收支规模庞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全面且深入,任何其他经济主体绝难望其项背。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承担着管理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功能。因此,通过调控自身货币收支,金融部门和财政部门可以有目的地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这样一些有目的的收支活动,形成了一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然而,货币、财政两大主体的收支特点又有显著不同。极简单地概括,货币部门收支的主要特点是“有偿”和“回流”,而财政部门收支的鲜明特点则是“强制”和“无偿”。基于这些基本差别,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在渠道、方式、强度、节奏、效力乃至时滞等方面,又都存在差别。

因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基于且作用于货币流通,两大政策体系间天然具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基础和可能性;因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货币流通的特点存在诸多不同,作为同一个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组成部分,两大政策体系协调配合更有了绝对的必要性。

协调配合的三个层面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二是结构,三是体制。

宏观层面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就其态势而言,各自都至少有松、紧、中性三种。根据乘法原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态势组合至少可以有9种,即:松-松、松-紧、松-中性;中性-松、中性-中性、中性-紧;紧-松、紧-中性、紧-紧。现实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态势组合其实不止这些。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都是庞大的体系,这些体系下还有很多分支,不同分支之间的配合又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宏观调控的任务,就是选择最适用的组合,来更全面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近年来,我们常常会看到此政策“一脚踩刹车”、彼政策“一脚踩油门”的情形,有些人会责难这种配合低效率,其实并非如此。“踩刹车”和“踩油门”同时并举,主要目的是要保持宏观调控总体政策效果的同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发挥各自优势来发挥作用。

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局面,为了精准地调控宏观经济,实现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精诚协调配合,以期形成合力,清晰、准确地揭示宏观政策的真正指向。如何在保持“积极”“稳健”等表述的同时做到这一点,是对我们的重大挑战。

结构层面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然而它们的调控功能和调控机制又迥然不同。这里的异同,决定了两大政策体系进行协调配合,既有可能,亦有必要。

1.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截然不同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机制和过程亦不相同

3.不能忘记的分析前提

(1)财政政策,无论是其收入政策、支出政策还是赤字政策,都具有直接参与宏观经济运行,并据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功能。换言之,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本质上是直接的,而且既涉及宏观亦涉及微观(在运行机制上,“结构”被归为微观)。

(2)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无论是数量型调控,还是价格型调控,本质上都是间接的和宏观的,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通过影响企业、居民和政府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影响它们的资金可得性和资金成本,而间接发生。

(3)货币政策对于政府收支差额的立场和处理方式,即货币政策处理财政赤字和财政盈余的方式,构成两大政策体系协调配合的关键,这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总体效果。

体制层面

财政、货币政策在体制层面的协调配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各国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有时还决定于各国的历史。因此,这些安排通常不见诸理论文献,而大量存在于法律、文献的规定和实际操作的手册之中。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不重要,相反,对于实际操作而言,它们具有很强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财政和金融两大部门运筹和调控的对象都是全社会的货币流通。正因为如此,两大部门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相互渗透关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黄达便在其名著《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用“犬牙交错的结合部”对两部门间的资金渗透关系给出了形象的概括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黄达至少列出了包括“财政资金(税费)的入库与指拨”“代理国库”“货币发行收入上缴”“(国有)银行上缴利润”“弥补国有企业亏损”“拨付国有企业资本”等六个方面在内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均须在两大部门间妥善协调。

发展到今天,这个“犬牙交错的结合部”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为复杂。其中,如下几个问题更为突出:

1.国库现金管理问题

财政资金的入库与指拨(流量),以及在国库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国库存款(存量)等,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整个宏观政策均产生巨大且全面的影响。现实中,税款的收纳和指拨都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这涉及货币流通的流量层面。这些资金在中央银行国库账户中的沉淀,即国库存款,则是存量层面的事。对于金融部门而言,国库存款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存量)的组成部分,固然很重要,而税款的入库和指拨,作为流量,则构成流通中货币的一部分,其影响亦不可忽略。这些资金的规模巨大,每年相当于GDP的30%-40%,其在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流动和增减,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整个宏观政策的效果,以及各经手机构的收入和利润,显然都有极大的影响。

2.金融市场发展和利率体系形成

金融市场的发展、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确定等,构成金融运行的基准。金融市场发展,看起来是一个纯粹的金融问题,其实不然,且不说如今中国的金融市场中,政府债券市场已经占到相当高的比重,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整个金融体系要不要有核心金融市场,要不要有基准利率?迄今为止,大家的回答是一致的,就是认为绝对必要。然而,对于如何形成核心市场,基准利率在哪个市场中形成,以及各种利率如何形成平滑的体系等问题,迄今并无统一的意见。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可以从我国利率市场进程之艰难窥见一斑。早在20世纪末,我们就已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在其后历次涉及金融改革的各类中央和政府文件中,这个目标从未从首选任务的单子中消失过。但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显然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与基准利率相类似的就是国债收益率曲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着重提出“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其重要意义就是为市场上的各类金融产品,特别是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提供一套定价基准。由于这个问题是从金融领域提出的,但事情要在政府债券领域去做,两大部门的精诚合作和协调配合便必不可少。

3.对大量介于传统金融和传统财政领域之间的经济活动的支持

公共投资、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绿色经济等,近年来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大,针对它们的金融政策也不断颁行。但是,上述经济活动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极强的政策性。鉴于此,没有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缜密配合,这些领域的资金支持便很难真正到位。

关于国企的管理、国有资本管理、外汇资产的管理等,也都具有很强的重要性。而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无不依赖于货币金融体系和财政体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有效配合。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