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策+科技”,农险插双翼

发布时间:2021-06-25 08:59:3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于文哲

自2007年启动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业务规模迅速壮大,在服务“三农”和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14.93亿元,为1.89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13万亿元。根据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农险市场。

随着“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来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新的工作要求,农险由量到质的转型愈发关键。近年来,在推进农险高质量发展方面,银保监会强化引领,保险机构积极响应,取得一定成效。面向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农险政策,同时发挥科技力量,更好满足风险保障需求。

农险政策不断完善

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迈进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银保监会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立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适应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农民利益、支持农业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管理改革,支持保险机构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优化保险机构布局,切实改善农险服务。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扩大农业大灾保险和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以奖代补试点范围,扎实推进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动农业保险保价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

二是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发布三大主粮成本保险行业示范条款,开展农业保险风险区划研究,发布三大主粮成本保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费率,为保险机构产品开发、费率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批准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再保险承保能力,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多层分散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2020年,已向5181.86万户次受灾农户支付赔款616.59亿元,成为农户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重要资金来源。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推进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部署落地见效。

保险公司积极参与

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保险业积极探索农险业务。据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团体事业群总监姜华介绍,2007年至2020年,农业保险保费平均年增速达17.13%,财险界都觉得农业保险是一片蓝海。2007年初,经营农业保险的只有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阳光相互、法国安盟和中华联合几家,到2020年底已有29家。美国市场上经营农业保险的主体约有14-18家,只占财产保险公司总数2548家(2018年的统计数据)的不到6‰。而中国市场上经营农业保险的主体(29家)几乎占财险公司(89家)的33%,可见财险业对农业保险的热情。

具体参与方式上,保险机构通过多元化产品开发,增加了保障标的种类(如地方特色农产品),丰富了保障形式(如指数类产品),提供多层次保障水平的产品(如大灾保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以及与其他金融工具联动等手段(如“保险+期货”),提升了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技术保障水平,促进农业保险支农惠农作用的发挥。

农业再保险的运用也较为突出。中再产险总经理张仁江表示,作为农业保险的“安全阀”和“调控器”,农业再保险一直是我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运行的中坚力量。一方面,为全国范围的各类农业保险提供全面、充足的承保能力和风险分散支持;另一方面,针对高风险地区的业务,以及多种创新和扶贫等新型产品,结合直保公司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再保险支持。近年来,中再产险依托自身数据和技术优势,打造“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平台”;深度参与多款价格类保险产品的开发工作,探索“直保+再保+期货”的风险转移路径;通过与直保公司合作,为100多款创新型农险产品提供了再保险支持和相关技术服务,持续为我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农险助推脱贫攻坚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农险经营主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聚焦农业风险保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最需关注的保障群体,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抓手,纷纷推出针对性强、条件优惠、保障全面的参保政策和保险产品。此外,通过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入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可持续的生产资金支持。

科技赋能农险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大数据积累有限,农业风险区划和农业保险费率调整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赔付不及时、不精准问题突出。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赵文聘表示,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以提升农业保险智能化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保险质量。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农业保险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和农业保险大数据。加强信息共享,逐步整合各部门和保险机构的涉农数据和信息,动态掌握参保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相关情况,完善农业全国和区域大数据;同时,以农业再保险公司为抓手,整合农业农村保险监管气象防灾等数据,构建农业风险地图,为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费率调整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各地区包括财政、农业农村、保险监管、保险机构、金融机构和林业草原等部门参与的农业保险工作小组协调机制,建立农业保险承保、赔付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完善包含保险承保、赔付、信贷等农业金融大数据。

另一方面提升科技支撑力度,鼓励保险机构运用创新思路、通过新技术应用改善农业保险经营的全流程。实践中,一些保险公司建立了气象预警服务平台和人工干预队伍,运用卫星定位、遥感等高新科技,大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在当前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保险机构还把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同疫情防控工作结合起来,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承保理赔工作。未来,应当建立农业保险科技发展基金并落实各种补贴优惠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移动作业、标的管理、客户管理、风险管控、大数据服务、产品创新和增殖服务等农业科技体系的运用。


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策+科技”,农险插双翼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25

□实习记者 于文哲

自2007年启动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业务规模迅速壮大,在服务“三农”和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14.93亿元,为1.89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13万亿元。根据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我国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农险市场。

随着“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来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新的工作要求,农险由量到质的转型愈发关键。近年来,在推进农险高质量发展方面,银保监会强化引领,保险机构积极响应,取得一定成效。面向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农险政策,同时发挥科技力量,更好满足风险保障需求。

农险政策不断完善

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业保险迈进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银保监会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立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适应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农民利益、支持农业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管理改革,支持保险机构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优化保险机构布局,切实改善农险服务。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扩大农业大灾保险和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以奖代补试点范围,扎实推进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动农业保险保价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动双重风险。

二是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发布三大主粮成本保险行业示范条款,开展农业保险风险区划研究,发布三大主粮成本保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费率,为保险机构产品开发、费率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批准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再保险承保能力,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多层分散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2020年,已向5181.86万户次受灾农户支付赔款616.59亿元,成为农户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重要资金来源。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推进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部署落地见效。

保险公司积极参与

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保险业积极探索农险业务。据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团体事业群总监姜华介绍,2007年至2020年,农业保险保费平均年增速达17.13%,财险界都觉得农业保险是一片蓝海。2007年初,经营农业保险的只有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公司、阳光相互、法国安盟和中华联合几家,到2020年底已有29家。美国市场上经营农业保险的主体约有14-18家,只占财产保险公司总数2548家(2018年的统计数据)的不到6‰。而中国市场上经营农业保险的主体(29家)几乎占财险公司(89家)的33%,可见财险业对农业保险的热情。

具体参与方式上,保险机构通过多元化产品开发,增加了保障标的种类(如地方特色农产品),丰富了保障形式(如指数类产品),提供多层次保障水平的产品(如大灾保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以及与其他金融工具联动等手段(如“保险+期货”),提升了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技术保障水平,促进农业保险支农惠农作用的发挥。

农业再保险的运用也较为突出。中再产险总经理张仁江表示,作为农业保险的“安全阀”和“调控器”,农业再保险一直是我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运行的中坚力量。一方面,为全国范围的各类农业保险提供全面、充足的承保能力和风险分散支持;另一方面,针对高风险地区的业务,以及多种创新和扶贫等新型产品,结合直保公司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再保险支持。近年来,中再产险依托自身数据和技术优势,打造“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研发平台”;深度参与多款价格类保险产品的开发工作,探索“直保+再保+期货”的风险转移路径;通过与直保公司合作,为100多款创新型农险产品提供了再保险支持和相关技术服务,持续为我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提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农险助推脱贫攻坚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农险经营主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聚焦农业风险保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最需关注的保障群体,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抓手,纷纷推出针对性强、条件优惠、保障全面的参保政策和保险产品。此外,通过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入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可持续的生产资金支持。

科技赋能农险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大数据积累有限,农业风险区划和农业保险费率调整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赔付不及时、不精准问题突出。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赵文聘表示,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以提升农业保险智能化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保险质量。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农业保险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和农业保险大数据。加强信息共享,逐步整合各部门和保险机构的涉农数据和信息,动态掌握参保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相关情况,完善农业全国和区域大数据;同时,以农业再保险公司为抓手,整合农业农村保险监管气象防灾等数据,构建农业风险地图,为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费率调整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各地区包括财政、农业农村、保险监管、保险机构、金融机构和林业草原等部门参与的农业保险工作小组协调机制,建立农业保险承保、赔付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权)等金融工具联动,完善包含保险承保、赔付、信贷等农业金融大数据。

另一方面提升科技支撑力度,鼓励保险机构运用创新思路、通过新技术应用改善农业保险经营的全流程。实践中,一些保险公司建立了气象预警服务平台和人工干预队伍,运用卫星定位、遥感等高新科技,大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在当前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保险机构还把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同疫情防控工作结合起来,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承保理赔工作。未来,应当建立农业保险科技发展基金并落实各种补贴优惠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移动作业、标的管理、客户管理、风险管控、大数据服务、产品创新和增殖服务等农业科技体系的运用。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