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梁涛:不可简单对传统高碳行业抽贷断贷

发布时间:2021-07-26 09:07:1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冯娜娜

7月24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绿色金融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机构和生活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直接影响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绿色金融,聚合各类资金,引导市场预期,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银行业保险业责无旁贷。

梁涛表示,金融业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赋能,既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也不能忽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搞一刀切,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切实履行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使命。

全面认识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

在梁涛看来,绿色金融是对传统金融工作的深化,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是绿色金融的天职。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绿色金融发展正在深入贯彻到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的市场主体,要坚持义利并举,从目标、路径、行动等方面齐发力、建机制、铸优势,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自身稳健可持续发展。

梁涛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妥善应对转型风险的有效方式。绿色金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的统一,与ESG为代表的责任投资理念一致,发展绿色金融是长期工作,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规划、业务流程、资产组合、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这项工作早做比晚做好,主动谋划比被动应付好。

梁涛强调,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信息披露,与利益相关方积极互动,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表现和公司治理水平,使银行保险机构在市场机制下赢得发展的主动。同时,银行保险机构管理碳减排政策,技术迭代和需求多元化等产业风险转型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梁涛认为,绿色金融是深化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主要手段。从国际上看,ESG投资正从边缘逐步走向核心,从支流逐步成为主流。我国ESG投融资市场处于培育阶段,发展空间很大,ESG投融资会在深化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中发挥积极作用,也为我国银行保险机构“走出去”和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治理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明显

近年来,银保监会通过发挥监管政策的引导作用,持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政策制定框架持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绿色融资规模连续增长,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进。

在持续完善政策制定框架方面,梁涛强调了两点与ESG有关的监管政策:一是银保监会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的全流程,强化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二是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中,明确对于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绿色乐观投资,对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酌情予以加分。通过实行差异化的监管,引导保险资产类的公司加大对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支持力度。

目前,绿色保险功能不断提升。环境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大力发展森林草原保险,2020年提供相关风险保障1.65万亿元。

绿色融资规模也连续增长。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2.52万亿元,占各类贷款的9.3%。其中,绿色交通和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类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节约保准煤超过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的当量超过7亿吨。

虽然我国绿色数字化发展良好,但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梁涛提到,这集中体现在市场在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驱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和市场协同效应还不明显;绿色资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缺乏相应的标准、策略和工具;融资价格尚不能综合反映资金成本、风险议价和生态价值;金融机构ESG战略规划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责任投资理念教育有待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信息披露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存在不足;在产品创新、人才建设和风险管控方面亟待提升。

探索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新路径、新机制

梁涛明确,在新发展阶段,绿色金融发展使命重大、责任重大,银保监会将坚定不移贯彻新理念,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积极作为,探索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路径、新机制,构建与ESG投资相互促进的绿色金融新特色、新优势,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具体来看,这需要把握正确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体系,优化金融服务;践行责任投资理念,防范金融风险;强力激励约束,提升专业能力;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梁涛指出,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转型难度等因素,紧密跟随有关部门制定的碳减排政策,不可简单地对传统高碳行业踩踏式、冒进式抽贷、断贷,到期不续做,要在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对传统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避免谈碳色变。同时,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协调配合,形成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梁涛提到,银保监会鼓励银行机构拓展信贷抵质押范围,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别化的保险费率机制,提升对绿色经济活动的风险保障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授信决策、贷款审批、资金价格、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资产组合中,将环境气候和社会风险作为参数予以重点考量。鼓励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的激励约束,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融资项目的支持力度。


梁涛:不可简单对传统高碳行业抽贷断贷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7-26

□记者 冯娜娜

7月24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绿色金融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机构和生活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直接影响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绿色金融,聚合各类资金,引导市场预期,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银行业保险业责无旁贷。

梁涛表示,金融业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赋能,既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也不能忽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搞一刀切,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切实履行好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使命。

全面认识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

在梁涛看来,绿色金融是对传统金融工作的深化,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是绿色金融的天职。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绿色金融发展正在深入贯彻到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的市场主体,要坚持义利并举,从目标、路径、行动等方面齐发力、建机制、铸优势,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自身稳健可持续发展。

梁涛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妥善应对转型风险的有效方式。绿色金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的统一,与ESG为代表的责任投资理念一致,发展绿色金融是长期工作,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规划、业务流程、资产组合、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这项工作早做比晚做好,主动谋划比被动应付好。

梁涛强调,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信息披露,与利益相关方积极互动,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表现和公司治理水平,使银行保险机构在市场机制下赢得发展的主动。同时,银行保险机构管理碳减排政策,技术迭代和需求多元化等产业风险转型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梁涛认为,绿色金融是深化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参与国际金融合作的主要手段。从国际上看,ESG投资正从边缘逐步走向核心,从支流逐步成为主流。我国ESG投融资市场处于培育阶段,发展空间很大,ESG投融资会在深化金融行业对外开放中发挥积极作用,也为我国银行保险机构“走出去”和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治理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明显

近年来,银保监会通过发挥监管政策的引导作用,持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政策制定框架持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绿色融资规模连续增长,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进。

在持续完善政策制定框架方面,梁涛强调了两点与ESG有关的监管政策:一是银保监会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的全流程,强化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二是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中,明确对于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绿色乐观投资,对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酌情予以加分。通过实行差异化的监管,引导保险资产类的公司加大对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支持力度。

目前,绿色保险功能不断提升。环境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大力发展森林草原保险,2020年提供相关风险保障1.65万亿元。

绿色融资规模也连续增长。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2.52万亿元,占各类贷款的9.3%。其中,绿色交通和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类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节约保准煤超过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的当量超过7亿吨。

虽然我国绿色数字化发展良好,但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梁涛提到,这集中体现在市场在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驱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和市场协同效应还不明显;绿色资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缺乏相应的标准、策略和工具;融资价格尚不能综合反映资金成本、风险议价和生态价值;金融机构ESG战略规划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责任投资理念教育有待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信息披露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存在不足;在产品创新、人才建设和风险管控方面亟待提升。

探索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新路径、新机制

梁涛明确,在新发展阶段,绿色金融发展使命重大、责任重大,银保监会将坚定不移贯彻新理念,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积极作为,探索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路径、新机制,构建与ESG投资相互促进的绿色金融新特色、新优势,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具体来看,这需要把握正确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体系,优化金融服务;践行责任投资理念,防范金融风险;强力激励约束,提升专业能力;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梁涛指出,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转型难度等因素,紧密跟随有关部门制定的碳减排政策,不可简单地对传统高碳行业踩踏式、冒进式抽贷、断贷,到期不续做,要在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对传统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避免谈碳色变。同时,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协调配合,形成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梁涛提到,银保监会鼓励银行机构拓展信贷抵质押范围,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别化的保险费率机制,提升对绿色经济活动的风险保障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在授信决策、贷款审批、资金价格、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资产组合中,将环境气候和社会风险作为参数予以重点考量。鼓励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的激励约束,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融资项目的支持力度。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