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用“10年的眼光”看保险股

发布时间:2021-08-12 09:21:3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谭乐之

上半年,保险股持续低迷。年内A股保险板块大幅下挫,跌幅超37%,板块公募重仓股持仓占比大幅回落,单月保费增速已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

业界人士认为,“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有负债端和资产端两方面的原因。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保险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期具备强大增长潜力。正如巴菲特所言,“不准备持有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钟”,看保险股,同样需要一种“10年的眼光”。

保险股持续走低

今年以来,保险股持续走低。

从股价来看,保险股2021年上半年走势不佳。年内A股保险板块总体大幅下挫。东方财富数据显示,保险板块指数已经从2020年12月31日的1590.37下降到8月10日收盘的993.79,跌幅超37%,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1.67%的涨幅。号称“保险茅台”的中国平安也曾在2021年内跌破过万亿市值,自2020年底拉出93.22元/股的高点后便一直“跌跌不休”,落至8月10日收盘的55.73元/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板块公募重仓股持仓占比今年以来大幅回落。东方证券发布的研报信息显示,保险板块的TOP5重仓股持仓比例均大幅下滑,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公募重仓股比分别由2021年一季度的1.14%、028%、0.02%下滑至2021年二季度的0.25%、0.07%、0.01%。

从保费增速上看,2021年上半年的情况不容乐观。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除1月、2月单月保费收入保持11.16%、16.68%增速外,3月、4月、5月、6月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分别为-3.29%、-0.54%、-0.41%、-32.92%。

负债端、资产端承压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保险股持续走低主要有负债端和资产端两方面原因。

从负债端来看,影响因素有多方面。首先是重疾新旧定义切换透支了重疾险保单销售。国盛证券发布研报认为,重疾险“炒停”对客户的大幅透支是当前保单销售持续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2月起新重疾险产品陆续上线,代理人很难短期内重新对客户宣导关于新产品的优势,同时大量客户在新老产品切换期间满足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加保需求,使得当前重疾险销售持续不及预期。

其次,代理人数量缺口和疫情影响展业也是一大原因。比如,《中国银行保险报》梳理年报发现,中国平安2021年一季度个险代理人规模为98.5万人,较2018年141.7万人同比缩小30.5%;中国人寿2021年一季度个险代理人规模为128.2万人,较2018年143.9万人同比缩小10.9%。国盛证券研报认为,2021年二季度各家开始加速代理人清虚力度,整体数量进一步下滑。此外,当前代理人大多为2020年疫情期间招募,质量有所下降,且由于对居家办公和线上办公的鼓励,代理人在打卡考勤、线下培训、组织活动、客户拜访等方面均有所弱化,当前逐步收紧考核管理以及基本法要求会使得大量代理人难以适应;此外行业整体销售难度加大也会使得代理人士气出现明显下降。

在资产端,长期低利率下,险企资产端收益率存在不确定性,险资资产负债管理面临挑战。由于保险业特殊的经营模式,险企资产端受利率影响较大,保险公司资金主要配置在债券、存款、债权型投资产品等,与利率有较高的关联性。在利率下行情况下,对于以债券等固收为主的人身险险企而言,资产端净投资收益率承压;同时,由于产品的预定利率存在滞后,负债端面临刚性给付压力。另外,“资产荒”也是影响险企资产端的重要原因,长久期资产供给有限,人身险公司资产负债久期的缺口长期客观存在。

“不准备持有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钟”

长期来看,保险股具备巨大增长空间。

康养需求为保险业提供了增长空间。根据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发展空间巨大,大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促进我国发展的新引擎。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纷纷支持上述观点。如东吴证券发布研报认为,长期来看,旺盛的康养需求也将支撑起行业的增长空间。

不过细思一下,具备长期增长空间的保险股为何现在走低?如果说重疾新旧定义切换、代理人转型等是短期原因,那么长期原因则与行业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相关。

“这恰恰标志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就要开始了,我们习惯的高增长、粗放增长的模式走到尽头了。”一位再保险公司高管认为,“中国保险业良好前景仍在,但现在只是进入一个短期的、突然的低潮,不是保险卖不动,而是针对大众市场(不知道卖给谁的)、依赖传统渠道(不知道谁愿意去卖的)、缺乏服务内容的(不知道客户的感受是什么的)标准化产品和随大流的产品等卖不动了。包括寿险这种靠人海战术个人营销,不太重视产品,包括健康险中百万医疗一款产品打天下,或者完全依赖重疾险的这种模式,没法持续了。也包括车险这边,如果没有特色就很难发展,所以现在是到了这么一个节点。”

上述再保险公司高管认为,保险业增长通常有四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政府政策(比如农险、大病保险等),第二个来自于新的领域、新的场景(如网络风险、百万医疗等)。

而未来增长则主要源于后两个因素。上述再保险公司高管认为,一个是细分市场,即越做越细化,越做越个性化,针对特定人群做个性化的产品,然后解决他们的服务痛点,“这样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增长非常强劲。”另一个是所谓的服务产品化,即进一步扩展价值链上下游,不只做保险也要把服务纳入进来,比如慢病管理、安全生产责任险风控平台、健康险里面的健康管理等,“未来这个空间非常大,利用高频的服务来带动低频的保障,这方面会带来新一轮增长。”


用“10年的眼光”看保险股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12

□记者 谭乐之

上半年,保险股持续低迷。年内A股保险板块大幅下挫,跌幅超37%,板块公募重仓股持仓占比大幅回落,单月保费增速已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

业界人士认为,“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有负债端和资产端两方面的原因。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保险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期具备强大增长潜力。正如巴菲特所言,“不准备持有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钟”,看保险股,同样需要一种“10年的眼光”。

保险股持续走低

今年以来,保险股持续走低。

从股价来看,保险股2021年上半年走势不佳。年内A股保险板块总体大幅下挫。东方财富数据显示,保险板块指数已经从2020年12月31日的1590.37下降到8月10日收盘的993.79,跌幅超37%,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1.67%的涨幅。号称“保险茅台”的中国平安也曾在2021年内跌破过万亿市值,自2020年底拉出93.22元/股的高点后便一直“跌跌不休”,落至8月10日收盘的55.73元/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保险板块公募重仓股持仓占比今年以来大幅回落。东方证券发布的研报信息显示,保险板块的TOP5重仓股持仓比例均大幅下滑,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公募重仓股比分别由2021年一季度的1.14%、028%、0.02%下滑至2021年二季度的0.25%、0.07%、0.01%。

从保费增速上看,2021年上半年的情况不容乐观。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除1月、2月单月保费收入保持11.16%、16.68%增速外,3月、4月、5月、6月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分别为-3.29%、-0.54%、-0.41%、-32.92%。

负债端、资产端承压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保险股持续走低主要有负债端和资产端两方面原因。

从负债端来看,影响因素有多方面。首先是重疾新旧定义切换透支了重疾险保单销售。国盛证券发布研报认为,重疾险“炒停”对客户的大幅透支是当前保单销售持续不及预期的重要原因。2月起新重疾险产品陆续上线,代理人很难短期内重新对客户宣导关于新产品的优势,同时大量客户在新老产品切换期间满足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加保需求,使得当前重疾险销售持续不及预期。

其次,代理人数量缺口和疫情影响展业也是一大原因。比如,《中国银行保险报》梳理年报发现,中国平安2021年一季度个险代理人规模为98.5万人,较2018年141.7万人同比缩小30.5%;中国人寿2021年一季度个险代理人规模为128.2万人,较2018年143.9万人同比缩小10.9%。国盛证券研报认为,2021年二季度各家开始加速代理人清虚力度,整体数量进一步下滑。此外,当前代理人大多为2020年疫情期间招募,质量有所下降,且由于对居家办公和线上办公的鼓励,代理人在打卡考勤、线下培训、组织活动、客户拜访等方面均有所弱化,当前逐步收紧考核管理以及基本法要求会使得大量代理人难以适应;此外行业整体销售难度加大也会使得代理人士气出现明显下降。

在资产端,长期低利率下,险企资产端收益率存在不确定性,险资资产负债管理面临挑战。由于保险业特殊的经营模式,险企资产端受利率影响较大,保险公司资金主要配置在债券、存款、债权型投资产品等,与利率有较高的关联性。在利率下行情况下,对于以债券等固收为主的人身险险企而言,资产端净投资收益率承压;同时,由于产品的预定利率存在滞后,负债端面临刚性给付压力。另外,“资产荒”也是影响险企资产端的重要原因,长久期资产供给有限,人身险公司资产负债久期的缺口长期客观存在。

“不准备持有10年,就不要持有10分钟”

长期来看,保险股具备巨大增长空间。

康养需求为保险业提供了增长空间。根据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发展空间巨大,大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促进我国发展的新引擎。多家券商发布研报纷纷支持上述观点。如东吴证券发布研报认为,长期来看,旺盛的康养需求也将支撑起行业的增长空间。

不过细思一下,具备长期增长空间的保险股为何现在走低?如果说重疾新旧定义切换、代理人转型等是短期原因,那么长期原因则与行业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相关。

“这恰恰标志着高质量发展阶段就要开始了,我们习惯的高增长、粗放增长的模式走到尽头了。”一位再保险公司高管认为,“中国保险业良好前景仍在,但现在只是进入一个短期的、突然的低潮,不是保险卖不动,而是针对大众市场(不知道卖给谁的)、依赖传统渠道(不知道谁愿意去卖的)、缺乏服务内容的(不知道客户的感受是什么的)标准化产品和随大流的产品等卖不动了。包括寿险这种靠人海战术个人营销,不太重视产品,包括健康险中百万医疗一款产品打天下,或者完全依赖重疾险的这种模式,没法持续了。也包括车险这边,如果没有特色就很难发展,所以现在是到了这么一个节点。”

上述再保险公司高管认为,保险业增长通常有四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政府政策(比如农险、大病保险等),第二个来自于新的领域、新的场景(如网络风险、百万医疗等)。

而未来增长则主要源于后两个因素。上述再保险公司高管认为,一个是细分市场,即越做越细化,越做越个性化,针对特定人群做个性化的产品,然后解决他们的服务痛点,“这样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增长非常强劲。”另一个是所谓的服务产品化,即进一步扩展价值链上下游,不只做保险也要把服务纳入进来,比如慢病管理、安全生产责任险风控平台、健康险里面的健康管理等,“未来这个空间非常大,利用高频的服务来带动低频的保障,这方面会带来新一轮增长。”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