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环境气候风险如何影响金融业(上)

发布时间:2021-09-07 09:26:5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为帮助广大读者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给银行业保险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中国银行保险报举办第六期中国银保大讲堂,主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金融机构金融体系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特约主讲嘉宾为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中国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绿色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天印。

□孙天印

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之后,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形成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整体政策思路。

三大功能分别是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资源配置是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绿色评价等来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和碳捕捉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风险管理方面是增强金融体系管理环境和气候相关的风险的能力。市场定价是通过发挥碳市场金融属性的作用,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挥碳期货衍生产品通过交易为碳排放进行合理定价。

五大支柱分别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信息披露的要求、激励约束机制、金融产品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

在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2012年,中国银监会就出台了《绿色信贷统计标准》,把属于绿色符合绿色标准的绿色信贷标准的项目列出来;2015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绿色债券界定与分类的文件,将为绿色债券审批与注册、第三方绿色债券评估、绿色债券评级和相关信息披露提供参考依据。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关于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通知,关注的重点一定程度上从环境污染过度转化到气候变化上,跟国际关注趋同一个发展趋势。

在信息披露方面,2016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接着不同的部委出台相关的环境、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和标准。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强调环境信息披露在企业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健全规范,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强化加强法制化建设,推动环境信息强制化披露的进程。2021年,人民银行出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指南》,明确覆盖商业银行、资管机构、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4类金融机构,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的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助力金融机构和利益相关方识别量化,管理环境相关金融风险。

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央行政策有绿色宏观审慎评估MPV和绿色再贷款,都是为激励银行增加绿色贷款,提供相对较低成本资金。地方政府也有激励措施,比如贴息政策就是鼓励银行和发行人来发行贷款或者发行绿色债券,很多绿色项目可能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融资成本比较高,也出台一些绿色项目的担保政策,来降低绿色信贷成本。

在金融产品市场体系方面,绿色金融产品主要是绿色信贷,我国目前是14万亿规模,绿色债券是1.4万亿累计发行量,在国际角度,跟美国不相上下,不管是累计发行量还是年度发行量,都是全球最高水平。

此外,我国还进行了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

未来,我国要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强化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分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通过绿色金融业绩的评价,贴息奖补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增加这个绿色资产的配置,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提升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鼓励产品的创新,完善发行制度,规范交流和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积极利用各类多双边的平台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合作和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产品市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

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这是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再次明确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结论。报告指出,在考虑所有排放情景的情况下,至少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升高。稳定气候需要大力、快速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除非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否则21世纪升温幅度将超过1.5℃甚至2℃。由于自然灾害的变化、发展,过去几十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大幅度提升。比如,温度越高暴露在洪水灾害中的人数就会越多。过去20年里全球灾害的经济损失和发生次数,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气候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首先是短期事件性影响,主要表现是自然灾害极端气候事件,比如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全球的降雨量也会有所变化。有些干旱的地方本来就缺水,可能变得更加干旱;而有些地方降雨量很多,洪涝会变得更多。

其次,长期持续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上升对劳动力、对粮粮食产量、对旅游业和对沿海地区财产的影响。比如在全球变暖3摄氏度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会下降15%;劳动力下降,对产出会有巨大的影响,比如粮食减产。

第三,对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经济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国家受到的影响不一样,但可能会出现生产力下降的情况,比如天气太热不适合于工作会降低生产效率,比如造成疾病以至于人的寿命健康状况出现很大问题。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对国家和全球的负面影响,所以要进行人为干预,比如改变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虽然这些改变在短期会对生产生活产生一些波动和冲击,但这是为了避免未来更大的损失而付出的一种必要的短期成本。

(记者王方琪 整理)


环境气候风险如何影响金融业(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9-07

编者按:

为帮助广大读者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给银行业保险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中国银行保险报举办第六期中国银保大讲堂,主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金融机构金融体系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特约主讲嘉宾为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中国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绿色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天印。

□孙天印

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之后,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形成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整体政策思路。

三大功能分别是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资源配置是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绿色评价等来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和碳捕捉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风险管理方面是增强金融体系管理环境和气候相关的风险的能力。市场定价是通过发挥碳市场金融属性的作用,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挥碳期货衍生产品通过交易为碳排放进行合理定价。

五大支柱分别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信息披露的要求、激励约束机制、金融产品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

在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2012年,中国银监会就出台了《绿色信贷统计标准》,把属于绿色符合绿色标准的绿色信贷标准的项目列出来;2015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了《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绿色债券界定与分类的文件,将为绿色债券审批与注册、第三方绿色债券评估、绿色债券评级和相关信息披露提供参考依据。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关于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通知,关注的重点一定程度上从环境污染过度转化到气候变化上,跟国际关注趋同一个发展趋势。

在信息披露方面,2016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接着不同的部委出台相关的环境、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和标准。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强调环境信息披露在企业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健全规范,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强化加强法制化建设,推动环境信息强制化披露的进程。2021年,人民银行出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指南》,明确覆盖商业银行、资管机构、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4类金融机构,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的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助力金融机构和利益相关方识别量化,管理环境相关金融风险。

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央行政策有绿色宏观审慎评估MPV和绿色再贷款,都是为激励银行增加绿色贷款,提供相对较低成本资金。地方政府也有激励措施,比如贴息政策就是鼓励银行和发行人来发行贷款或者发行绿色债券,很多绿色项目可能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融资成本比较高,也出台一些绿色项目的担保政策,来降低绿色信贷成本。

在金融产品市场体系方面,绿色金融产品主要是绿色信贷,我国目前是14万亿规模,绿色债券是1.4万亿累计发行量,在国际角度,跟美国不相上下,不管是累计发行量还是年度发行量,都是全球最高水平。

此外,我国还进行了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

未来,我国要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强化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分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通过绿色金融业绩的评价,贴息奖补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增加这个绿色资产的配置,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提升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鼓励产品的创新,完善发行制度,规范交流和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积极利用各类多双边的平台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合作和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产品市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

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这是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再次明确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结论。报告指出,在考虑所有排放情景的情况下,至少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升高。稳定气候需要大力、快速和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除非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否则21世纪升温幅度将超过1.5℃甚至2℃。由于自然灾害的变化、发展,过去几十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大幅度提升。比如,温度越高暴露在洪水灾害中的人数就会越多。过去20年里全球灾害的经济损失和发生次数,都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气候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首先是短期事件性影响,主要表现是自然灾害极端气候事件,比如在全球变暖的情景下,全球的降雨量也会有所变化。有些干旱的地方本来就缺水,可能变得更加干旱;而有些地方降雨量很多,洪涝会变得更多。

其次,长期持续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上升对劳动力、对粮粮食产量、对旅游业和对沿海地区财产的影响。比如在全球变暖3摄氏度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会下降15%;劳动力下降,对产出会有巨大的影响,比如粮食减产。

第三,对经济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经济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国家受到的影响不一样,但可能会出现生产力下降的情况,比如天气太热不适合于工作会降低生产效率,比如造成疾病以至于人的寿命健康状况出现很大问题。

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对国家和全球的负面影响,所以要进行人为干预,比如改变经济结构、能源结构。虽然这些改变在短期会对生产生活产生一些波动和冲击,但这是为了避免未来更大的损失而付出的一种必要的短期成本。

(记者王方琪 整理)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