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无科技 不金融

——记2021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创新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2021-09-08 08:35:2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李彬

9月6日下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举办的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同步举办了“2021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创新高峰论坛”。论坛嘉宾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无科技,不金融。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产业调整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已经不仅仅是工业领域特别是能源行业的热点,同时也是金融领域需要及早谋篇布局的紧迫课题,与会嘉宾分别从各自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

识别高碳排放企业“漂绿”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论坛上首先回顾了“双碳”国家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李扬说,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带动百万亿元规模的投资。根据测算,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投资在150万亿-300万亿元左右,其中,能源约占49%,交通运输约占27%,工业约占16%。在此背景下,大量已经形成的金融资产将可能因其对应的实体资产和公司命运的巨变而面临“问题资产”的困境。这就需要通过运用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综合运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双碳”战略落实。

一方面,金融业可以围绕绿色转型场景,提供分级利率的绿色信贷产品:针对低碳评级项目,如光伏、新能源等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资金;针对高碳评级项目,联合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制定企业碳排计划和监测跟踪机制;针对消费者也可以创新绿色消费金融场景,如新能源车消费贷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还可以依托碳排放监测,以及碳足迹跟踪技术和电力数据区块链技术开发“漂绿”产品,协助监管机构识别高碳排放企业的“漂绿”行为。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京东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中航基金首席投资官邓海清等就北京证券交易所、数字货币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河北省副省长葛海蛟到会并致欢迎辞。

支持企业跨过“死亡谷”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论坛上指出,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个大问题,在转化过程中,金融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企业发展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期,业界常称之为企业的“死亡谷”,这个时候特别需要金融的支持。然而总体而言,目前工业贷款在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占比不超过18%,潜力巨大。

李毅中说,金融业未来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金融与科技可以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通过种子基金、天使投资、财政支持、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创业风险投资以及建设项目贷款等多种形式,对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各类金融支持。在这方面,他呼吁地方政府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好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组织实施等工作。

杜绝“算法”变“算计”

如果说李毅中是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层面讲出了金融的重要性,那么,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则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科技,不金融,但由此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李东荣认为,一是要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管理。数据显示,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中,78%的受访机构认为网络安全风险正在上升。从业机构应该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金融网络安全的规律和趋势,切实落实《网络安全法》,建立全流程、全链条、全周期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二是要完善金融数据治理体系。相关从业机构要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护”等原则规范采数用数行为,同时探索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融合应用和安全保护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三是要强化数字金融业务规范。当前,一些网络平台、科技公司凭借数据和技术优势涉足金融行业、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网络保险、数字理财等,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建设,在依法合规和做好消费者保护的前提下,稳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四是夯实金融科技应用保障。从业机构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不能搞“盲目新求变”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五是要加快金融科技伦理建设。从业机构应积极参与制定并严格落实金融科技伦理相关标准规则和自律公约,坚决杜绝“算法”变成“算计”、“套餐”变成“套路”等伦理失范现象。


无科技 不金融

——记2021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创新高峰论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9-08

□本报记者 李彬

9月6日下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举办的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同步举办了“2021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创新高峰论坛”。论坛嘉宾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无科技,不金融。在“双碳”(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产业调整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已经不仅仅是工业领域特别是能源行业的热点,同时也是金融领域需要及早谋篇布局的紧迫课题,与会嘉宾分别从各自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

识别高碳排放企业“漂绿”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论坛上首先回顾了“双碳”国家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李扬说,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带动百万亿元规模的投资。根据测算,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投资在150万亿-300万亿元左右,其中,能源约占49%,交通运输约占27%,工业约占16%。在此背景下,大量已经形成的金融资产将可能因其对应的实体资产和公司命运的巨变而面临“问题资产”的困境。这就需要通过运用金融科技和金融创新,综合运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双碳”战略落实。

一方面,金融业可以围绕绿色转型场景,提供分级利率的绿色信贷产品:针对低碳评级项目,如光伏、新能源等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资金;针对高碳评级项目,联合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制定企业碳排计划和监测跟踪机制;针对消费者也可以创新绿色消费金融场景,如新能源车消费贷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还可以依托碳排放监测,以及碳足迹跟踪技术和电力数据区块链技术开发“漂绿”产品,协助监管机构识别高碳排放企业的“漂绿”行为。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京东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中航基金首席投资官邓海清等就北京证券交易所、数字货币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河北省副省长葛海蛟到会并致欢迎辞。

支持企业跨过“死亡谷”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论坛上指出,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个大问题,在转化过程中,金融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企业发展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期,业界常称之为企业的“死亡谷”,这个时候特别需要金融的支持。然而总体而言,目前工业贷款在一些地方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占比不超过18%,潜力巨大。

李毅中说,金融业未来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金融与科技可以探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通过种子基金、天使投资、财政支持、科技贷款、科技保险、创业风险投资以及建设项目贷款等多种形式,对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各类金融支持。在这方面,他呼吁地方政府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好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组织实施等工作。

杜绝“算法”变“算计”

如果说李毅中是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层面讲出了金融的重要性,那么,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则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科技,不金融,但由此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李东荣认为,一是要加强金融网络安全管理。数据显示,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中,78%的受访机构认为网络安全风险正在上升。从业机构应该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金融网络安全的规律和趋势,切实落实《网络安全法》,建立全流程、全链条、全周期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二是要完善金融数据治理体系。相关从业机构要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护”等原则规范采数用数行为,同时探索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融合应用和安全保护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三是要强化数字金融业务规范。当前,一些网络平台、科技公司凭借数据和技术优势涉足金融行业、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网络保险、数字理财等,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建设,在依法合规和做好消费者保护的前提下,稳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四是夯实金融科技应用保障。从业机构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不能搞“盲目新求变”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五是要加快金融科技伦理建设。从业机构应积极参与制定并严格落实金融科技伦理相关标准规则和自律公约,坚决杜绝“算法”变成“算计”、“套餐”变成“套路”等伦理失范现象。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