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物联网保险破解古建筑保护难题

发布时间:2021-10-15 08:30:2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单军校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3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控制保护建筑制度,具体是文物行政部门对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以下简称“控保建筑”)实施先行登记和保护,开创了古建筑保护的新路径。目前,苏州控保建筑已超过200处,日常管理既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文物保护规定,又要兼顾百姓的实际居住需求,存在诸多难点。

2020年6月,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与姑苏区公房管理部门合作实施“姑苏区文物(不可移动)保护保险”项目,通过“保险业务+物联网技术”实现控保建筑“风险转移”和“风险减量”双保障,既减轻了政府管理压力,也提升了控保建筑安全管理的效率。

控保建筑的风险点

苏州控保建筑绝大多数为公房,仍由租户使用,用火、用电等方面安全隐患较多,管控难度较大。

控保建筑的风险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房龄长,密度大,耐火等级低;二是家用电器越来越多,用电负荷大、电路老化,甚至存在私搭电线等危险行为;三是道路狭窄,消防设备覆盖不足,消防通道常被堵塞,一旦发生火灾救援难度大;四是居民户数多,人口密度大,部分居民安全意识不强。

物联网保险的应用模式

自2019年以来,苏州银保监分局在辖内大力推进金融业务与物联网技术结合,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积极响应,探索搭建了“技防+平台+人防”的物联网监控服务体系。

承保控保建筑后,公司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事前管控+事后保障”的方式,强化对控保建筑的管理和保护。一是构建物联网技术安防体系,即通过在控保建筑内安装烟雾传感器、燃气体探测器、电流过载传感器、重点区域视频监控等物联网设备,实现7×24小时全天候风险监测;二是搭建安全动态监测平台,接入实时物联网数据,并建立联动机制,发生安全预警时向指定负责人发送信息提醒,及时开展应急处理;三是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对控保建筑实施“一房一档”,从建筑结构、消防维护、电气线路、违规操作、燃气安全等五个维度共确立25个风险巡查要点,通过专人专岗开展网格化管理,实现问题早发现、对策早实施、风险早防控。

截至目前,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已为姑苏区39座控保建筑安装了约200台物联网监测设备,累计承保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提供保险保障1.62亿元,惠及居民逾1100户。

联网监测显成效

据介绍,通过物联网保险,控保建筑的火灾风险得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堵塞消防通道、电动车违规充电、消防设施配备不足等潜在风险隐患经过10轮以上安全巡查后也得到改善,各类风险事故得到防控。2020年6月以来,应用物联网技术管控的39座控保建筑共触发风险预警8次,社区网格员均在5-10分钟到场处置,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控保建筑社会价值大,但日常维护中风险隐患多,且产权和使用权较为复杂,以往无法有效获得保险保障,一旦出险后房屋的维修等费用通常都需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对政府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保险公司实现对风险因素的实时管控,破解了古建筑保险标的数量少、风险因素集中、风险定价难等承保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价格更加适宜、保障更加全面的控保建筑保险产品,不仅提供了风险保障,还实现了风险减量。

据悉,保险公司在后期风险管控中加强入户宣传、专业风险查勘以及电气安全巡检、定期消防演练等,将以往相对枯燥的平面安全教育转变为更加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大幅增强了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了居民处理和应对事故的能力。

“三个聚焦”

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业可以通过“三个聚焦”进一步发挥物联网保险的预警风控作用。

聚焦“精准性”,进一步发挥物联网保险的风险预防作用。目前物联网技术主要覆盖用火、用电等常见风险的监测和管控,但控保建筑由于年代久、住户多,风险隐患众多;此外,控保建筑不仅需要保护建筑实体的安全,还需要兼顾文化价值的保护。要推动保险公司在实践中加强总结和调研,广泛听取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逐步扩大物联网保险风险监测范围,实现从单个风险点防控向古建筑整体风险系统防控的迭代升级。

聚焦“经济性”,进一步降低物联网保险的应用成本。由于目前“保险业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模式尚处于探索初期,客户数量、安装数量尚未达到规模化标准,导致早期的应用成本较高。要鼓励保险公司加快物联网保险相关产业链布局,以苏州高新区开展“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为契机,协助地方政府推动相关传感器制造、系统开发、风险研究、安全评估等物联网保险上下游产业在苏州集聚。

聚焦“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保险消费者主动接纳的积极性。物联网技术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要充分考虑居民对隐私、安全等方面的顾虑,采取非必要不采集原则,并对数据的使用取得充分的合法授权,同时要采取更加可靠的措施存储和传输数据,消除消费者对物联网设备安装和监测的抵触心理。


物联网保险破解古建筑保护难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15

□单军校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3年,苏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控制保护建筑制度,具体是文物行政部门对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以下简称“控保建筑”)实施先行登记和保护,开创了古建筑保护的新路径。目前,苏州控保建筑已超过200处,日常管理既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文物保护规定,又要兼顾百姓的实际居住需求,存在诸多难点。

2020年6月,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与姑苏区公房管理部门合作实施“姑苏区文物(不可移动)保护保险”项目,通过“保险业务+物联网技术”实现控保建筑“风险转移”和“风险减量”双保障,既减轻了政府管理压力,也提升了控保建筑安全管理的效率。

控保建筑的风险点

苏州控保建筑绝大多数为公房,仍由租户使用,用火、用电等方面安全隐患较多,管控难度较大。

控保建筑的风险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房龄长,密度大,耐火等级低;二是家用电器越来越多,用电负荷大、电路老化,甚至存在私搭电线等危险行为;三是道路狭窄,消防设备覆盖不足,消防通道常被堵塞,一旦发生火灾救援难度大;四是居民户数多,人口密度大,部分居民安全意识不强。

物联网保险的应用模式

自2019年以来,苏州银保监分局在辖内大力推进金融业务与物联网技术结合,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积极响应,探索搭建了“技防+平台+人防”的物联网监控服务体系。

承保控保建筑后,公司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事前管控+事后保障”的方式,强化对控保建筑的管理和保护。一是构建物联网技术安防体系,即通过在控保建筑内安装烟雾传感器、燃气体探测器、电流过载传感器、重点区域视频监控等物联网设备,实现7×24小时全天候风险监测;二是搭建安全动态监测平台,接入实时物联网数据,并建立联动机制,发生安全预警时向指定负责人发送信息提醒,及时开展应急处理;三是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对控保建筑实施“一房一档”,从建筑结构、消防维护、电气线路、违规操作、燃气安全等五个维度共确立25个风险巡查要点,通过专人专岗开展网格化管理,实现问题早发现、对策早实施、风险早防控。

截至目前,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已为姑苏区39座控保建筑安装了约200台物联网监测设备,累计承保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提供保险保障1.62亿元,惠及居民逾1100户。

联网监测显成效

据介绍,通过物联网保险,控保建筑的火灾风险得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堵塞消防通道、电动车违规充电、消防设施配备不足等潜在风险隐患经过10轮以上安全巡查后也得到改善,各类风险事故得到防控。2020年6月以来,应用物联网技术管控的39座控保建筑共触发风险预警8次,社区网格员均在5-10分钟到场处置,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控保建筑社会价值大,但日常维护中风险隐患多,且产权和使用权较为复杂,以往无法有效获得保险保障,一旦出险后房屋的维修等费用通常都需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对政府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保险公司实现对风险因素的实时管控,破解了古建筑保险标的数量少、风险因素集中、风险定价难等承保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价格更加适宜、保障更加全面的控保建筑保险产品,不仅提供了风险保障,还实现了风险减量。

据悉,保险公司在后期风险管控中加强入户宣传、专业风险查勘以及电气安全巡检、定期消防演练等,将以往相对枯燥的平面安全教育转变为更加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大幅增强了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了居民处理和应对事故的能力。

“三个聚焦”

人保财险苏州市分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业可以通过“三个聚焦”进一步发挥物联网保险的预警风控作用。

聚焦“精准性”,进一步发挥物联网保险的风险预防作用。目前物联网技术主要覆盖用火、用电等常见风险的监测和管控,但控保建筑由于年代久、住户多,风险隐患众多;此外,控保建筑不仅需要保护建筑实体的安全,还需要兼顾文化价值的保护。要推动保险公司在实践中加强总结和调研,广泛听取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逐步扩大物联网保险风险监测范围,实现从单个风险点防控向古建筑整体风险系统防控的迭代升级。

聚焦“经济性”,进一步降低物联网保险的应用成本。由于目前“保险业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模式尚处于探索初期,客户数量、安装数量尚未达到规模化标准,导致早期的应用成本较高。要鼓励保险公司加快物联网保险相关产业链布局,以苏州高新区开展“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为契机,协助地方政府推动相关传感器制造、系统开发、风险研究、安全评估等物联网保险上下游产业在苏州集聚。

聚焦“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保险消费者主动接纳的积极性。物联网技术涉及大量的数据采集,要充分考虑居民对隐私、安全等方面的顾虑,采取非必要不采集原则,并对数据的使用取得充分的合法授权,同时要采取更加可靠的措施存储和传输数据,消除消费者对物联网设备安装和监测的抵触心理。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