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深读】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

发布时间:2021-10-26 08:30:37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日前,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提供支持、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协办的第44期热点对话在沪举办,聚焦“双碳”目标下的“保险+再制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之际,2020年,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险业又该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保险+再制造”为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记者 房文彬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相关政策接连出台,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以及汽车环保用品等一系列市场相关领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据了解,如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不仅在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循环经济创造新机遇;还激励保险公司绿色发展,降本增效,为整条汽车生态链创造商业价值。

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再制造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工业装备等再制造领域发展。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推广使用,是汽车行业减碳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的手段之一。其中,金融业大有可为。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形成。”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10月21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举办、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提供支持、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协办的第44期热点对话上如是表示。

周延礼认为,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在激励被保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发挥空间。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绿色保险可依据被保企业碳排放量或其他有效的环境指标,制定差异化的保险费率,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企业的参保成本,以此引导相关企业低碳转型。通过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实现风险价格和成本的更好平衡,推动绿色转型风险布局趋于合理,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保险公司将通过第三方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并采取适当的保险费率等方式给予推广,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带动作用。”周延礼说。

据清华大学环境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测算,2020年,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已经降低碳排放1200万吨,其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贡献了不到100万吨,预期到2030年再制造产业降碳绩效将超过1亿吨。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工业固废专委会副秘书长张沈裔认为,汽车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增长较快,产业链辐射面较广,而且单车碳强度较高,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管理的重点行业之一。因此推动其上下游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实现我国“碳中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沈裔表示,资源综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汽车是资源密集型产品,提高汽车资源综合利用对降低碳排放、完成“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到2050年,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可使得全球二氧化碳减少40%的排放。


与会代表参观锦持再制造工厂。

服务险企降本增效

“截至9月底,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为27.8%,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其中车险手续费率8.4%,同比下降7.2个百分点;车险业务及管理费用率19.8%,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10月2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

中国银保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表示,从保险业自身发展情况看,保险业目前经历了几轮商业车险改革,在手续费等领域的空间已经被大大挤压,这对保险业经营带来很大考验。

车险综改后,保险公司不断压降费用成本的同时,行业总体赔付水平也不断提升,截至9月底,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2%。

如何能在更好推动保险业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又能够使保险机构保持合理的利润,维持长期良性发展?

“保险+再制造,将为财产险的降本增效提供一个非常有效、有益的途径。” 人保财险理赔部资深专家兼副总经理奎志钢表示。

“我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时候,主持制定了中国汽车零整比指数,总体来看,我国汽车行业零整比很高,零部件价格贵,消费者通过购买保险将高昂的修车成本转嫁给了保险公司。根据当时测算,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大概3年左右的时间,能为保险行业节约成本300-500亿元。未来,希望通过再制造零部件的使用,能为行业带来300亿元或500亿元的节约,这种节约完全是多方共赢的局面。”朱进元分析道。

2021年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动车辆保险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协同规范化发展,鼓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与保险行业融合发展,形成“原料从保险中来,产品到保险中去”的闭环业务模式。

《办法》鼓励再制造企业通过购买再制造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的方式,为再制造产品进入市场提供质量保障。

“目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内大概有30多家企业已经购买了再制造产品质量责任险,以消除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质量的担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秘书长谢建军表示。

此外,《办法》鼓励保险公司将通过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建议实现差异费率的形式进行推广。

险企拥抱新机遇

“再制造通过在国内十几年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合作领域,即保险领域。”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锦持”)首席顾问陈文康表示,“除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在保险业的推广使用也为承压前行的车险业提供了一条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陈文康表示,在日常事故中最易受损且最常更换的汽车零部件主要是大灯、保险杠、翼子板、车门“四大外观件”,占比超过60%。按照30%的再制造件更换比率(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再制造零部件使用占比超50%)计算,再制造领域至少可以为保险行业减少赔款超过200亿元。

目前,已有险企开始布局“保险+再制造”生态圈,积极拥抱新机遇。陈文康表示,目前已经有六七家保险公司与上海锦持合作再制造件的应用。

据平安产险理赔部负责人刘刚介绍,平安产险在再制造产业上介入较早,目前已经参与近十年了,后续仍会加大推动在再制造领域方面的合作。

未来“保险+再制造”如何持续良性发展,奎志钢建议,首先,要做好消费者的引导宣传工作;其次,要对再制造企业资质严格审核,建立完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再次,再制造产品要能够服务绿色经济发展,且助力成本管控,建议保险业应当积极鼓励探索;最后,在非车险领域支持“双碳”目标。

 

相关链接:

“保险+再制造”,希望与压力并存  

记者观察:重新认识“再制造”  

 

 


【深读】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从“幕后”走向“台前”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26

日前,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提供支持、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协办的第44期热点对话在沪举办,聚焦“双碳”目标下的“保险+再制造”。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之际,2020年,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险业又该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保险+再制造”为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记者 房文彬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相关政策接连出台,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以及汽车环保用品等一系列市场相关领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据了解,如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不仅在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循环经济创造新机遇;还激励保险公司绿色发展,降本增效,为整条汽车生态链创造商业价值。

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再制造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工业装备等再制造领域发展。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推广使用,是汽车行业减碳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服务社会经济低碳转型的手段之一。其中,金融业大有可为。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形成。”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10月21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举办、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提供支持、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协办的第44期热点对话上如是表示。

周延礼认为,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在激励被保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发挥空间。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绿色保险可依据被保企业碳排放量或其他有效的环境指标,制定差异化的保险费率,进一步降低碳排放企业的参保成本,以此引导相关企业低碳转型。通过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实现风险价格和成本的更好平衡,推动绿色转型风险布局趋于合理,加速整个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保险公司将通过第三方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并采取适当的保险费率等方式给予推广,可以在全社会形成带动作用。”周延礼说。

据清华大学环境创新研究院科研团队测算,2020年,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已经降低碳排放1200万吨,其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贡献了不到100万吨,预期到2030年再制造产业降碳绩效将超过1亿吨。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工业固废专委会副秘书长张沈裔认为,汽车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增长较快,产业链辐射面较广,而且单车碳强度较高,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管理的重点行业之一。因此推动其上下游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实现我国“碳中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沈裔表示,资源综合利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汽车是资源密集型产品,提高汽车资源综合利用对降低碳排放、完成“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到2050年,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可使得全球二氧化碳减少40%的排放。


与会代表参观锦持再制造工厂。

服务险企降本增效

“截至9月底,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为27.8%,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其中车险手续费率8.4%,同比下降7.2个百分点;车险业务及管理费用率19.8%,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10月2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

中国银保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表示,从保险业自身发展情况看,保险业目前经历了几轮商业车险改革,在手续费等领域的空间已经被大大挤压,这对保险业经营带来很大考验。

车险综改后,保险公司不断压降费用成本的同时,行业总体赔付水平也不断提升,截至9月底,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2%。

如何能在更好推动保险业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又能够使保险机构保持合理的利润,维持长期良性发展?

“保险+再制造,将为财产险的降本增效提供一个非常有效、有益的途径。” 人保财险理赔部资深专家兼副总经理奎志钢表示。

“我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时候,主持制定了中国汽车零整比指数,总体来看,我国汽车行业零整比很高,零部件价格贵,消费者通过购买保险将高昂的修车成本转嫁给了保险公司。根据当时测算,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大概3年左右的时间,能为保险行业节约成本300-500亿元。未来,希望通过再制造零部件的使用,能为行业带来300亿元或500亿元的节约,这种节约完全是多方共赢的局面。”朱进元分析道。

2021年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提出进一步推动车辆保险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协同规范化发展,鼓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与保险行业融合发展,形成“原料从保险中来,产品到保险中去”的闭环业务模式。

《办法》鼓励再制造企业通过购买再制造产品质量责任保险的方式,为再制造产品进入市场提供质量保障。

“目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内大概有30多家企业已经购买了再制造产品质量责任险,以消除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质量的担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秘书长谢建军表示。

此外,《办法》鼓励保险公司将通过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产品纳入维修备件体系,建议实现差异费率的形式进行推广。

险企拥抱新机遇

“再制造通过在国内十几年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合作领域,即保险领域。”上海锦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锦持”)首席顾问陈文康表示,“除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再制造的汽车零部件在保险业的推广使用也为承压前行的车险业提供了一条降本增效的新途径。”

陈文康表示,在日常事故中最易受损且最常更换的汽车零部件主要是大灯、保险杠、翼子板、车门“四大外观件”,占比超过60%。按照30%的再制造件更换比率(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再制造零部件使用占比超50%)计算,再制造领域至少可以为保险行业减少赔款超过200亿元。

目前,已有险企开始布局“保险+再制造”生态圈,积极拥抱新机遇。陈文康表示,目前已经有六七家保险公司与上海锦持合作再制造件的应用。

据平安产险理赔部负责人刘刚介绍,平安产险在再制造产业上介入较早,目前已经参与近十年了,后续仍会加大推动在再制造领域方面的合作。

未来“保险+再制造”如何持续良性发展,奎志钢建议,首先,要做好消费者的引导宣传工作;其次,要对再制造企业资质严格审核,建立完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再次,再制造产品要能够服务绿色经济发展,且助力成本管控,建议保险业应当积极鼓励探索;最后,在非车险领域支持“双碳”目标。

 

相关链接:

“保险+再制造”,希望与压力并存  

记者观察:重新认识“再制造”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