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重走总书记扶贫路▪宁夏篇

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发布时间:2020-09-11 09:15:31    作者:杜亮 许予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精心谋划中国精准脱贫工作。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已考察了20多个地区的贫困村。对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贫困地区进行回访,探访这些地区在各行各业帮扶下摆脱贫困的故事、反映那里今昔生活对比,可以更好理解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以及变化之喜人。

为认真贯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党委有关指示要求,《中国银行保险报》开设“重走总书记扶贫路”专栏,沿着总书记2012年以来走过的部分扶贫足迹,展现当地银行保险机构在银保监部门引领下,助力脱贫攻坚的特色举措以及脱贫取得的成效、经验等。

今日呈现第一篇“宁夏篇”,我们将带大家走进宁夏固原、吴忠,看看当地群众脱贫之路。

□记者 杜亮 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

碧空如洗,村陌如织。

这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作为一个2009年正式成立的新区,红寺堡区累计开发耕地70余万亩,搬迁安置生态移民23万人。其移民来源主要是曾被冠以“苦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固原市原州区的张易镇便在其中。

2012年7月25日,当年还不到40岁的刘克瑞一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张易镇毛套村,迁到250公里之外的红寺堡区弘德村。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当载着移民的大巴车启动的时候,刘克瑞最后一次回望了他的老房,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刚搬到弘德村,住房条件是改善不小:这边是政府给盖的大瓦房,那边是大山里面的几间土坯房。但除此以外,一切还得从头开始。几年过去,当年作为建档立卡户的刘克瑞一家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从2014年的1800元增加到去年的10万元。2017年,全家便一举脱贫。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到刘克瑞家拉家常。习近平强调,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更好生活还在后头”,这是总书记提出的期望,也是殷殷的鼓励,它让刘克瑞和弘德村村民备受感动和鼓舞,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吴忠:弘德村移民新生活

变化

刘克瑞家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洁,一尘不染。正房里到处挂着总书记来村里、家里的各种照片。

刘克瑞特意给《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翻出一张2006年拍摄的老照片,是他爱人和女儿在老房前的合影。三间土坯房,窄小的屋门,窄小的窗户,一看就是有年头了。

2017年,刘克瑞一家人搬进了自己盖的新居,比之前政府提供的住房条件更好,瓷砖铺地,有明亮的大窗户。

变化的还有家里的人口——移民家庭几乎都有人口上的增加。“家里原来四口人,我、爱人、儿子、闺女;搬到这边以后六口人,我、爱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刘克瑞抱着怀里的小孙女兴奋地说,“闺女在2017年出嫁了。”


刘克瑞的孙子、孙女等待去镇上买生日蛋糕。 本报记者 史方舟/摄

家里喜添新丁,日子更有奔头。

弘德村村支书任军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刘克瑞家的收入构成:最大的一块是他儿子、儿媳打工的收入,在村边上的兴民纺织厂,一年收入约7万元;第二块是刘克瑞看蓄水池(浇地用)的收入,1.2万元/年;第三块是家里养了3头牛,卖出一头就是1万元/年;最后一块是参加养殖合作社的收入,去年分红8000元,合计10万元/年。时间倒推到8年前,这个数字,那是想都不敢想。

2017年,刘克瑞从邮储银行贷了2年期、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2019年贷款到期后,又在其他银行重新办了贷款。贷的钱都用在合作社投入上。“合作社今年的分红能达到2万元。”任军十分肯定地说。

任军今年48岁,大刘克瑞一岁,现在是村里的大忙人。在村部,他抽空坐下来和我们聊起了弘德村异地搬迁扶贫的情况。

据他讲,全村共有1699户、7013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6户、4497人。经过脱贫攻坚,现在仅剩下20户、50人没有脱贫。

任军说,现在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便是劳务,这块能占全村平均收入的50%-60%。“现在我们的土地全部流转给工厂。农民既可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在工厂打工赚钱。”他说,“这里属于扬黄灌区,交通便利,也适合建工厂。”其次是养殖收入,一是家庭式养殖,二是集中式养殖,就是合作社模式。目前养殖场养牛2940头,带动52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5户,这块收入目前占10%-20%。再次是种植业,玉米、马铃薯等,占10%-20%。最后一块是政策性收入,如养老金、低保金等,占比15%。

希望

对任军而言,养殖合作社目前在村民收入中占比不大,但是却寄予了他最大的希望。“合作社从出生到壮大,充分体现了支部引领的作用。”任军说,“第一家合作社就是我带头成立的,后来又成立了两家。3家合作社共有33户村民入社。一开始村民都不愿参加,怕赔钱。只能自己带头。”

政府、对口扶贫单位以及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很大。2017年,在当地政府积极协调下,成立中烟“飞地”养殖园区,合作社开始入驻园区。邮储银行宁夏红寺堡区支行将弘德村纳入“整体授信村”,给予该村520户养殖户扶贫贷款2200万元,基准利率、免担保、免抵押,帮助村民购买育肥牛;当年该村肉牛规模就增加1874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同时促进了弘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村民尝到甜头,入社的积极性高涨。去年,合作社发展到10家;到今年,已经成立了15家类似的合作社。贫困户入社比例占到总户数的40%以上。任军给《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算了笔账,养一头牛的收益在20%以上。

“现在村里已经把15家合作社归在一起,成立联合社。集中在‘飞地’园区养殖。”任军说。

站在“飞地”高处,任军俯瞰着一排排牛棚说:“今年计划投2500万元建设牛场二期,再增加4000头,带动村民七八百户。”

在任军的蓝图里,弘德村村民不仅要脱贫,而且要像总书记所勉励的:“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固原:“全新升级”张易镇

张易镇地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辖15个行政村,全镇贫困人口17049人、4452户,贫困户数约占原州区贫困户数的六分之一,是原州区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因自然环境恶劣,以前人们常常外出乞讨,该镇曾被冠以“乞丐镇”的帽子。

如今,一部分条件最艰苦的农户,包括刘克瑞,在政府的组织下,迁往宁夏吴忠红寺堡区,在新的生态移民村里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留下来的居民则在当地金融机构支持下,用勤劳的双手重塑美好的生活。

张易镇的现在,是碧绿阡陌,是良田美宅,是家家户户富足的生活;张易镇的未来,是屋舍俨然,是生机勃勃,是扶贫车间机器不倦的运转。而与宁夏西海固百姓脱贫攻坚之路交汇向前的,是宁夏银行保险人扎扎实实走出的普惠金融之路。

“张易模式”带动脱贫

杨进山家信用很好,已与固原农商行进行多年信贷合作,目前家里有牛棚4个、牛上百头。离他家对面不远的王占右家今年也有了100多头牛,其中甚至还有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网红”安格斯牛。据固原农商行张易支行行长柳彦发介绍,王占右最近刚刚下了银行的“黑名单”,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介绍,近年来,固原农商行在张易镇形成了“信用脱贫小组”模式,由信用户提供技术、指导生产、帮助销售,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清息还款不及时等问题。截至5月末,累计建立“脱贫互助小组”241组、1952人,现已脱贫241组、1952人,基本上实现了“能帮则帮、应扶尽扶”。

固原农商行信贷管理部经理袁相鼎曾在张易支行工作了10年。如今,每每驱车行驶在村里平整的道路上,袁相鼎都不由回忆起刚工作时的场景:为了给住在山上的居民办信贷业务,他穿着橡胶长靴、蹬着自行车,蹒跚地骑行在雨后泥泞的山路上。

“做农村金融最大的成就感,不是贷出去了多少款、收了多少存款,而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乡村面貌发生改变。”袁相鼎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以前提到西海固,立马想到的是‘贫穷’、是暴晒后的‘红脸蛋蛋’。现在是时候改变这种刻板印象了!”

目前,张易镇不仅实现了脱贫,更成为原州区3个金融扶贫示范镇之一。在“张易模式”带动下,多个镇的3.3万户农户直接受益。2016年以来,原州区78%以上建档立卡户获得了信贷支持,其中100%享受了“两免”政策,40%以上失信客户再次获得贷款。

袁相鼎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化,以需求来带动生产。而答案的轮廓,就在这几年开展的产业扶贫中渐渐浮现。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

在固原张易镇汉兵淀粉厂宽敞的办公室里,负责人白汉兵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最困难的时期,他曾经也做过乞丐。如今,白汉兵经营20年的汉兵淀粉厂已成为当地龙头企业。作为当地致富带头人,他在春季生产支农贷款发放到位后,第一时间在田堡村流转800多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受益农户154户。

袁相鼎与白汉兵是“老相识”。实际上,在汉兵淀粉厂起步之初,固原农商行(原固原农信社)就已开始为其提供信贷支持。据袁相鼎介绍,2016年以来,固原农商行为淀粉加工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5.6亿元,减少利息近1000余万元,促进5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企业年经营收入100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的‘题眼’就是兴产业。现在很多的地方都在说搞‘整村授信’,但‘整村授信’并不是说搞就搞的,没有产业带动,就没有信贷需求。”袁相鼎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

目前,固原农商行在原州区张易镇田堡村推出“银行+涉农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订单购销”的金融扶贫模式,给予固原汉兵淀粉有限公司、宁夏华尔晶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当地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足额基准利率贷款,保障企业“即收即付、随销随领”,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内基准利率贷款,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马铃薯面积不断扩大。此外,有了足额低息信贷保障,固原农商行联合企业实施“订单农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马铃薯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保护价收购,逐步形成了对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格局。

8月的汉兵淀粉厂,只有寥寥几个工人正在维修成套设备。马铃薯的生产周期是4月到10月,淀粉厂的运行周期则是10月到12月,机器一旦运转,其日吞吐量是巨大的。“汉兵淀粉厂运转起来时,生产线上共有80多名工人,三班倒24小时不停歇。目前的生产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不仅带动了本地,同时吸引甘肃、青海甚至河北、河南的土豆种植户来这里加工淀粉。”白汉兵次子向《中国银行保险报》介绍。

“到了10月你再来这里。”白汉兵指着办公室后面的空场地说,“来加工的车队能一直排进山里。”新的粉条厂也已在修建当中。通过延长产业链以进一步深挖产业的价值,是白汉兵找到的乡村振兴新思路。

 

链接:

记者手记:博物馆里的移民史 

图集:弘德村众生相 

 


重走总书记扶贫路▪宁夏篇

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9-11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精心谋划中国精准脱贫工作。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已考察了20多个地区的贫困村。对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贫困地区进行回访,探访这些地区在各行各业帮扶下摆脱贫困的故事、反映那里今昔生活对比,可以更好理解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以及变化之喜人。

为认真贯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贯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党委有关指示要求,《中国银行保险报》开设“重走总书记扶贫路”专栏,沿着总书记2012年以来走过的部分扶贫足迹,展现当地银行保险机构在银保监部门引领下,助力脱贫攻坚的特色举措以及脱贫取得的成效、经验等。

今日呈现第一篇“宁夏篇”,我们将带大家走进宁夏固原、吴忠,看看当地群众脱贫之路。

□记者 杜亮 本报实习记者 许予朋

碧空如洗,村陌如织。

这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作为一个2009年正式成立的新区,红寺堡区累计开发耕地70余万亩,搬迁安置生态移民23万人。其移民来源主要是曾被冠以“苦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固原市原州区的张易镇便在其中。

2012年7月25日,当年还不到40岁的刘克瑞一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张易镇毛套村,迁到250公里之外的红寺堡区弘德村。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当载着移民的大巴车启动的时候,刘克瑞最后一次回望了他的老房,泪珠在眼眶里打转。

刚搬到弘德村,住房条件是改善不小:这边是政府给盖的大瓦房,那边是大山里面的几间土坯房。但除此以外,一切还得从头开始。几年过去,当年作为建档立卡户的刘克瑞一家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从2014年的1800元增加到去年的10万元。2017年,全家便一举脱贫。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到刘克瑞家拉家常。习近平强调,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更好生活还在后头”,这是总书记提出的期望,也是殷殷的鼓励,它让刘克瑞和弘德村村民备受感动和鼓舞,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吴忠:弘德村移民新生活

变化

刘克瑞家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洁,一尘不染。正房里到处挂着总书记来村里、家里的各种照片。

刘克瑞特意给《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翻出一张2006年拍摄的老照片,是他爱人和女儿在老房前的合影。三间土坯房,窄小的屋门,窄小的窗户,一看就是有年头了。

2017年,刘克瑞一家人搬进了自己盖的新居,比之前政府提供的住房条件更好,瓷砖铺地,有明亮的大窗户。

变化的还有家里的人口——移民家庭几乎都有人口上的增加。“家里原来四口人,我、爱人、儿子、闺女;搬到这边以后六口人,我、爱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刘克瑞抱着怀里的小孙女兴奋地说,“闺女在2017年出嫁了。”


刘克瑞的孙子、孙女等待去镇上买生日蛋糕。 本报记者 史方舟/摄

家里喜添新丁,日子更有奔头。

弘德村村支书任军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刘克瑞家的收入构成:最大的一块是他儿子、儿媳打工的收入,在村边上的兴民纺织厂,一年收入约7万元;第二块是刘克瑞看蓄水池(浇地用)的收入,1.2万元/年;第三块是家里养了3头牛,卖出一头就是1万元/年;最后一块是参加养殖合作社的收入,去年分红8000元,合计10万元/年。时间倒推到8年前,这个数字,那是想都不敢想。

2017年,刘克瑞从邮储银行贷了2年期、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2019年贷款到期后,又在其他银行重新办了贷款。贷的钱都用在合作社投入上。“合作社今年的分红能达到2万元。”任军十分肯定地说。

任军今年48岁,大刘克瑞一岁,现在是村里的大忙人。在村部,他抽空坐下来和我们聊起了弘德村异地搬迁扶贫的情况。

据他讲,全村共有1699户、7013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6户、4497人。经过脱贫攻坚,现在仅剩下20户、50人没有脱贫。

任军说,现在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便是劳务,这块能占全村平均收入的50%-60%。“现在我们的土地全部流转给工厂。农民既可得到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在工厂打工赚钱。”他说,“这里属于扬黄灌区,交通便利,也适合建工厂。”其次是养殖收入,一是家庭式养殖,二是集中式养殖,就是合作社模式。目前养殖场养牛2940头,带动52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5户,这块收入目前占10%-20%。再次是种植业,玉米、马铃薯等,占10%-20%。最后一块是政策性收入,如养老金、低保金等,占比15%。

希望

对任军而言,养殖合作社目前在村民收入中占比不大,但是却寄予了他最大的希望。“合作社从出生到壮大,充分体现了支部引领的作用。”任军说,“第一家合作社就是我带头成立的,后来又成立了两家。3家合作社共有33户村民入社。一开始村民都不愿参加,怕赔钱。只能自己带头。”

政府、对口扶贫单位以及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很大。2017年,在当地政府积极协调下,成立中烟“飞地”养殖园区,合作社开始入驻园区。邮储银行宁夏红寺堡区支行将弘德村纳入“整体授信村”,给予该村520户养殖户扶贫贷款2200万元,基准利率、免担保、免抵押,帮助村民购买育肥牛;当年该村肉牛规模就增加1874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同时促进了弘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村民尝到甜头,入社的积极性高涨。去年,合作社发展到10家;到今年,已经成立了15家类似的合作社。贫困户入社比例占到总户数的40%以上。任军给《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算了笔账,养一头牛的收益在20%以上。

“现在村里已经把15家合作社归在一起,成立联合社。集中在‘飞地’园区养殖。”任军说。

站在“飞地”高处,任军俯瞰着一排排牛棚说:“今年计划投2500万元建设牛场二期,再增加4000头,带动村民七八百户。”

在任军的蓝图里,弘德村村民不仅要脱贫,而且要像总书记所勉励的:“更好生活还在后头”。

固原:“全新升级”张易镇

张易镇地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辖15个行政村,全镇贫困人口17049人、4452户,贫困户数约占原州区贫困户数的六分之一,是原州区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因自然环境恶劣,以前人们常常外出乞讨,该镇曾被冠以“乞丐镇”的帽子。

如今,一部分条件最艰苦的农户,包括刘克瑞,在政府的组织下,迁往宁夏吴忠红寺堡区,在新的生态移民村里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而留下来的居民则在当地金融机构支持下,用勤劳的双手重塑美好的生活。

张易镇的现在,是碧绿阡陌,是良田美宅,是家家户户富足的生活;张易镇的未来,是屋舍俨然,是生机勃勃,是扶贫车间机器不倦的运转。而与宁夏西海固百姓脱贫攻坚之路交汇向前的,是宁夏银行保险人扎扎实实走出的普惠金融之路。

“张易模式”带动脱贫

杨进山家信用很好,已与固原农商行进行多年信贷合作,目前家里有牛棚4个、牛上百头。离他家对面不远的王占右家今年也有了100多头牛,其中甚至还有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网红”安格斯牛。据固原农商行张易支行行长柳彦发介绍,王占右最近刚刚下了银行的“黑名单”,终于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介绍,近年来,固原农商行在张易镇形成了“信用脱贫小组”模式,由信用户提供技术、指导生产、帮助销售,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清息还款不及时等问题。截至5月末,累计建立“脱贫互助小组”241组、1952人,现已脱贫241组、1952人,基本上实现了“能帮则帮、应扶尽扶”。

固原农商行信贷管理部经理袁相鼎曾在张易支行工作了10年。如今,每每驱车行驶在村里平整的道路上,袁相鼎都不由回忆起刚工作时的场景:为了给住在山上的居民办信贷业务,他穿着橡胶长靴、蹬着自行车,蹒跚地骑行在雨后泥泞的山路上。

“做农村金融最大的成就感,不是贷出去了多少款、收了多少存款,而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乡村面貌发生改变。”袁相鼎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以前提到西海固,立马想到的是‘贫穷’、是暴晒后的‘红脸蛋蛋’。现在是时候改变这种刻板印象了!”

目前,张易镇不仅实现了脱贫,更成为原州区3个金融扶贫示范镇之一。在“张易模式”带动下,多个镇的3.3万户农户直接受益。2016年以来,原州区78%以上建档立卡户获得了信贷支持,其中100%享受了“两免”政策,40%以上失信客户再次获得贷款。

袁相鼎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化,以需求来带动生产。而答案的轮廓,就在这几年开展的产业扶贫中渐渐浮现。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

在固原张易镇汉兵淀粉厂宽敞的办公室里,负责人白汉兵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最困难的时期,他曾经也做过乞丐。如今,白汉兵经营20年的汉兵淀粉厂已成为当地龙头企业。作为当地致富带头人,他在春季生产支农贷款发放到位后,第一时间在田堡村流转800多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受益农户154户。

袁相鼎与白汉兵是“老相识”。实际上,在汉兵淀粉厂起步之初,固原农商行(原固原农信社)就已开始为其提供信贷支持。据袁相鼎介绍,2016年以来,固原农商行为淀粉加工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5.6亿元,减少利息近1000余万元,促进5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企业年经营收入100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的‘题眼’就是兴产业。现在很多的地方都在说搞‘整村授信’,但‘整村授信’并不是说搞就搞的,没有产业带动,就没有信贷需求。”袁相鼎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

目前,固原农商行在原州区张易镇田堡村推出“银行+涉农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订单购销”的金融扶贫模式,给予固原汉兵淀粉有限公司、宁夏华尔晶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等当地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足额基准利率贷款,保障企业“即收即付、随销随领”,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内基准利率贷款,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马铃薯面积不断扩大。此外,有了足额低息信贷保障,固原农商行联合企业实施“订单农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马铃薯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1元的保护价收购,逐步形成了对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格局。

8月的汉兵淀粉厂,只有寥寥几个工人正在维修成套设备。马铃薯的生产周期是4月到10月,淀粉厂的运行周期则是10月到12月,机器一旦运转,其日吞吐量是巨大的。“汉兵淀粉厂运转起来时,生产线上共有80多名工人,三班倒24小时不停歇。目前的生产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不仅带动了本地,同时吸引甘肃、青海甚至河北、河南的土豆种植户来这里加工淀粉。”白汉兵次子向《中国银行保险报》介绍。

“到了10月你再来这里。”白汉兵指着办公室后面的空场地说,“来加工的车队能一直排进山里。”新的粉条厂也已在修建当中。通过延长产业链以进一步深挖产业的价值,是白汉兵找到的乡村振兴新思路。

 

链接:

记者手记:博物馆里的移民史 

图集:弘德村众生相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